千金散尽还复来:巴菲特教给我们的....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身处财富分配高度畸形的社会,巨额财富不应沦为个人的累赘。
五月初的奥马哈依然春寒料峭,但却挡不住全球投资者的热情。2025年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如约而至,数万名“朝圣者”从世界各地涌向这座美国中西部小城,只为聆听95岁高龄的沃伦·巴菲特最后一次以CEO身份站在舞台中央,分享他的智慧。
这场持续近五个小时的答问盛会,在巴菲特宣布将于年底卸任并由格雷格·阿贝尔接任中达到高潮,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与不舍的欢呼。这一刻,巴菲特依旧面带温暖的笑容,目光所及是台下无数崇敬的眼神。
这既是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CEO最后的谢幕,也是他传奇人生的新起点,一个关于财富、责任与智慧的故事仍将继续书写。
价值投资的恒心与演进
伟大谢幕之际,回顾“股神”巴菲特80余年的投资生涯,价值投资始终是其信奉的圭臬——买入具有内在价值且价格被低估的优秀公司股票,耐心持有,等待价值回归并持续增长。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主要受到了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影响,后者一直秉持“永远别赔钱”的铁律和“安全边际”原则,将风险控制置于投资决策的核心。
巴菲特常说:“规则一:永远不要亏损。规则二:永远不要忘记规则一。”这一幽默却严肃的警句,反映出他对风险的深刻敬畏和对本金的高度珍视。正因如此,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的熊市低谷,还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抑或2008年的金融危机,巴菲特始终能牢牢守住伯克希尔的根基。正如他所言:“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会知道是谁在裸泳。”这些年来,无数市场周期证明了他的远见:坚持价值、控制风险者方能笑到最后。
长期主义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另一基石。他以超乎常人的耐心持有股票,被世人称为“时间的朋友”。“当我们拥有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管理层时,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他在早年的致股东信中如此写道。他确实身体力行:从持有可口可乐股票超过三十年,到对美国运通、吉列公司等经典投资的几十年守候,巴菲特用时间换取复利,用定力穿越牛熊。在他看来,股票代表企业的部分所有权,而非一纸投机券。因而,只要企业基本面稳健,短期股价波动根本“不值一提”。他经常引用一句谚语:“不要等着摘苹果的那一天才去栽种苹果树。”正是这种着眼长远、拒绝急功近利的投资态度,使伯克希尔从一家纺织小厂蜕变为市值逾万亿美元的商业帝国。
当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也并非一成不变。早年他强调“能力圈”,避开自己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让他错过了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早期投资机会。他也毫不避讳谈论这样的失误,在多次股东大会上坦言没买谷歌和亚马逊是“巨大的失误”。然而,正如查理·芒格所评价的那样,巴菲特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会承认错误并不断学习。
从2010年开始,巴菲特就已经开始软化对科技股的拒绝态度,并在2016年破例大举买入苹果公司股票,令市场震惊。当时88岁的他依然用着老式翻盖手机,却敏锐洞察到iPhone对于消费者的不可替代性和苹果生态的深厚护城河。事实证明这一转身极为成功——苹果公司后来成为伯克希尔投资组合中最耀眼的明珠,也为公司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惊人收益。今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幽默地表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苹果CEO库克为伯克希尔创造的财富远超我自己。”
这句自嘲式的“道谢”背后,是他对科技变革的开放心态和自我突破的勇气。巴菲特从不讳言自己的错误,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九旬高龄仍保持学习之心,不断丰富着“价值投资”的内涵。从坚守价值、聚焦长期,到拥抱变化、择机而动,巴菲特用一生示范了投资理念的坚守与进化。
在最后一次股东大会上,他再次向股东保证:“伯克希尔的股东可以放心,我们将永远把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永远不会优先选择持有现金而放弃拥有优质企业股权。”
99%以上财富终将归于社会
在人们眼中,巴菲特不仅是投资场上的传奇,更是慈善领域的标杆人物。早在2006年,他就成为世界上继比尔·盖茨之后第二个承诺“裸捐”的知名企业家。他把资产的85%捐赠给5家慈善基金会,其中包括以已故妻子苏珊命名的基金会、三个子女各自管理的基金会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自那以后,每年感恩节前夕,他都会例行将一定数量的伯克希尔股票转赠给这些基金会。
截至2024年,巴菲特已连续四年蝉联《福布斯》“美国最慷慨的亿万富豪”榜首,累计捐赠财富达567亿美元。简单核算后可知,如果没有这些年持续的巨额捐赠,巴菲特本可以超越马斯克成为新的世界首富。但在巴菲特看来,财富的意义远非个人名次的攀比。他坦言:“几十年来,我仅仅通过做我喜欢的事情就积累了难以估量的资金,社会需要使用这些财富,我并不需要。”
朴素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内心笃信的财富观:身处财富分配高度畸形的社会,巨额财富理应回馈社会,而不应沦为个人的累赘。
巴菲特不仅以身作则捐出自己的财富,更积极号召富豪同行们加入慈善行列。2010年,他与好友比尔·盖茨夫妇共同发起了著名的“捐赠誓言(The Giving Pledge)”倡议,公开呼吁全球亿万富豪承诺将一半以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这一倡议引发热烈响应。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位富豪加入其中。
通过“捐赠誓言”,巴菲特将慈善理念传播到全球:“我们储蓄不再只为了自己和家人”,而是为了更广大的社会福祉。在多年的股东信和采访中,他不止一次表达类似的观点。例如,他直言为富人减税、废除遗产税是“可怕的错误”,因为那将助长财富愈加集中,不利于社会公平。
在巴菲特的影响和引领下,慈善正从个人善举升华为(专题)一场时代风尚,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开始重新审视财富的终极意义。
截至2023年,巴菲特对盖茨基金会的累计捐赠已高达393亿美元。2021年,盖茨夫妇离婚之后,巴菲特选择辞去盖茨基金会受托人职务;2024年,他进一步明确表示:“盖茨基金会在我去世后将不会再获得任何捐赠”。这样的决定不是因为两人的关系破裂,而是巴菲特已经规划好了自己身后慈善事业的走向——他的慈善重心将完全由家族基金会体系来承接和延续。
2024年11月,巴菲特以一封万字股东公开信的形式,详尽披露了有生之年最完整的遗产捐赠计划,引发全球瞩目。在信中,他郑重重申:“我身后所持有的伯克希尔股票(约占我总财富的99.5%)将由我的三个子女逐步分配,用于慈善。”与此同时,他也冷静地考虑到子女已年届花甲,慈善征程可能会超出他们的寿命。为此,巴菲特预先选定了三名比子女更年轻的慈善信托继任受托人作为“候补”,以确保捐赠承诺跨越代际地执行下去。
巴菲特对于巨额财富如何更有效地回馈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实践。早在2000年,他就发起了每年一次的慈善午餐拍卖,竞拍者出资与他共进午餐,善款全部捐给旧金山(专题)的格莱德基金会,用于帮助贫困和无家可归者。从最初2.5万美元的午餐价码到2022年最后一届创纪录的1900万美元,这项持续了23年的创意慈善活动累计筹得善款逾5300万美元。
巴菲特想通过系统性的财富传承来造福社会,他将绝大部分财产注入家族慈善基金这一“蓄水池”,并设计了严谨的治理架构:任何一笔基金支出,必须由苏西、霍华德、彼得三位子女一致同意方能执行,这一规则被他称为“三子共决”机制。如此设计的初衷,一方面是帮助子女们拒绝各方无休止的捐款请求,另一方面是防止任何个人对基金的滥用,确保善款用于最正确的地方。正如他在信中解释的:“一致同意”条款可以让孩子们迅速而明确地回应外界的请求——“如果我的一个孩子不同意,这笔钱就不会捐”。这一设计既减轻了子女肩上的负担,也保障了慈善基金决策的稳健透明。
巴菲特相信,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巨额财富将长久服务于公共利益,而家族后代也将在实践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们享受经济上的舒适,但并不专注于财富。”在这位慈善父亲的影响下,巴菲特的子女早已各自投身公益:长子霍华德致力于农业扶贫和粮食安全,次女苏西关注教育、妇女权益,小儿子彼得则在音乐与慈善领域融合发展。
在下一代践行慈善效果的问题上,巴菲特对三个孩子充满了信心:“2006年至2024年期间,我有机会观察每个孩子的行动,他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大规模慈善事业和人类行为的知识。”事实也证明,这些年在慈善基金管理上的耳濡目染,已让他的子女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慈善CEO们”。而在更长远的将来,即便后代不再直接参与,他指定的受托人团队也将接棒,确保基金按既定意志运作。
这样的安排,既避免了“富不过三代”的“财富诅咒”,又开创了一种“财富传承+公益传承”相结合的新范式,为全球富豪阶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巴菲特也由此示范了自己所笃信的财富传承理念:真正的财富传承,不是将金山银山留给子孙,而是将慈善的理念和造福社会的责任传递下去。
穿越岁月的生活哲学
自1958年以来,巴菲特一直住在家乡一栋不起眼的普通房子里,从未换过豪宅。每天清晨,他习惯自己开车绕过街角,驶入老旧却温馨的伯克希尔总部,这是一个没有豪华招牌的简朴大楼。他仍像年轻时一样热爱工作,常说自己“每天都高高兴兴地踩着踢踏舞去上班”。
早餐时间,他经常去麦当劳点一份简单的套餐,用口袋里的零钞付账——这是多年不变的习惯。几十年下来,麦当劳的柜员早已熟识这位常来的和蔼老人。
巴菲特没有私人游艇,没有私人豪华飞机,衣着简朴甚至有些老派,经常穿的是十几年前买的西装。巴菲特坦言,物质享受对他的幸福感影响甚微,真正让他快乐的是所热爱的事业和亲密的友情。
说到友情,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和挚友。两人相识于上世纪50年代末,此后并肩合作长达六十余载,共同缔造了投资史上的黄金搭档传奇。在性格上,他们截然不同:巴菲特幽默健谈、喜好简单比喻,芒格理性犀利、善出惊人之语。但正是这种互补,使他们彼此激发、共同成长。芒格劝导巴菲特走出格雷厄姆教条,开始关注伟大公司的长期价值;巴菲特则为芒格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平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两位挚友每天通电话交流投资心得,从报刊杂志到宏观大势无所不谈。在公众场合,芒格经常一句“我完全同意沃伦刚才的看法,没有什么补充”惹得听众大笑,而巴菲特也不吝称赞芒格“智慧过人,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聪明的人之一”。这种君子之交历久弥坚,成为伯克希尔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023年年底,百岁高龄的芒格去世,巴菲特感叹自己“失去了一生的良师益友”,但他也表示庆幸两人都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一起实现了许多梦想。他回忆芒格曾给过自己一个人生箴言:“写下你希望自己的讣告怎么写,然后按照那个样子去生活”。换一句话说,要活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朋友们笑称,巴菲特身上始终有一颗长不大的童心。他爱看动画片《猫和老鼠》,会在宴会上用尤克里里弹唱儿童歌曲。他的饮食习惯也像个孩子,偏爱甜食和垃圾食品:每天五罐樱桃味可乐,冰激凌当早餐,最爱汉堡牛排而不碰蔬菜。有人对此担忧他的健康,他却幽默回应:“如果我这辈子一直吃西兰花,我反倒不觉得能活这么长”。他坚信快乐的心态对长寿至关重要,“每次在喝可乐、吃甜筒的时候我才是最开心的”。
在生活哲学上,巴菲特推崇简单透明的人生态度,这与他的投资理念一脉相承。他常说“不要复杂化简单的事”,无论处理公司事务还是个人抉择,都力求以常识出发。
对健康他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得到一台精密的‘人体机器’,却没法换零件,所以要好好保养。”年轻时他并不运动,但随着年岁渐长,他每天坚持走一些路、保证充足睡眠。他玩桥牌锻炼大脑,每周定期与好友盖茨在线对局,被戏称为“桥牌上的奥马哈与西雅图(专题)之战”。
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让他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远超同龄人。最近的这次长达5小时的股东大会中,95岁的巴菲特依旧思维敏捷、幽默风趣,应付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毫无倦态。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落幕时,现场播放起《你是我的阳光》这首曲子——据说这是巴菲特最爱的歌曲之一,他也常用尤克里里弹唱给朋友听。悠扬的旋律中,股东们意犹未尽地慢慢散去。许多人在会场出口回望,那位坐在台上的老人还在向大家挥手致意。这一刻,多少人眼中泛起泪光,不仅因为舍不得这传奇的谢幕,更因为被他的人格力量深深感动。
沃伦·巴菲特用自己的 “一生忠告” 教会我们:投资要有智慧,财富更要有温度。“时间才是终极财富,生命是最好的礼物。”
正如巴菲特在最新的遗嘱信末尾写下的感悟——他已将毕生珍视的时间和生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和这个世界。时代的幕布虽已徐徐合拢,但巴菲特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财富可以超越数字,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人生可以超越个体,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炬。
(作者系国际问题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