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一夜之间,中国各地高校都贴满了这种海报

京港台:2025-5-14 03:45| 来源:地球人研究报告 | 我来说几句


一夜之间,中国各地高校都贴满了这种海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就在这几天之内,多地的大学内纷纷出现一种奇怪的景象。

  学生们开始频繁交流“有人在学校里发神经”这件事。

  “听说有人在食堂门口发神经呢!”

  有许多路人也偶然听到了此讯,为之一震,更是泛起一丝同情,哎,学习压力。

  但等他们观察到这些学生的神情后,却发现有些不对劲:

  他们不仅没把这当成惨事,反而面露期待,火速前往现场。

  如果你对这种现象感到迷惑,不乏尾随他们一同前去,那便能一睹如今所谓“发神经”的真相。

  是的,这就是近期风靡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发神经”现场。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发神经。

  我知道你可能会很无语,但请记住,它的目的就是让你感到无语。

  

  

  

  几天前,有几位学生在网络上起了头,率先开始了这场“发神经”运动。

  

  形式简单到不行,就是打印几张这样式的神经,然后张贴在显眼地方,将神经发出去。

  

  但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活动,直接风靡全国校园。

  其蔓延速度堪比野火,当你还没琢磨过其中的魅力时,学校就已经被神经占领了。

  

  有不少人在完成这场互动艺术后,还会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跑去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刚刚“发神经了”完毕。

  

  导致猛一看社交平台,会让人格外忧虑当地精神病院是否出了什么安保方面的情况。

  也正如“互动艺术”这个形容,有人发自然也有人领,此活动在校园里格外受欢迎,常常是一张神经发出去,几位学生抢回来。

  这也导致一些“神经”被领完后的空白海报,在校园内带来了一阵疑云。

  

  更魔幻的是,这股浪潮不仅在国内校园蔓延,甚至还火到了留学生(专题)群体里。

  学生们的神经,遍布全球各地,正在进行一个国际化的发。

  

  整体传播速度广且快,堪称病毒化。一张张神经从校园传到城市,从社交平台传到异国他乡。

  

  而除了大家太闲以外,这种现象会出现,自然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是细品“发神经”运动,会发现它其实自带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它让你以为是发神经,但其实是发神经,而这就显得这件事就很神经。

  在这张单薄的纸上,神经闭环了。

  且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行为艺术也不是头一回入侵校园。

  

  这种独特的恶搞海报,此前已经火过好几次,甚至成了一种独特的范式。

  它本身起源于“撕条式海报“。

  

  高校示意图

  在更多年前,人们还用手机号进行古法联络的年代,撕条式海报是一种相当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

  那时候,找房子、找家教、找兼职,都靠这么一张简单的纸张来实现信息传递。

  

  其下方会加上一排裁好的纸条。纸条上写满了电话号码,随手一撕,就能带走联系方式。

  但随着二维码的出现,撕条式海报也就变得没什么意义了。

  但它很快再度卷土重来。

  很多人开始把它当作一种整活方式。

  特别是acg向的。

  

  或者很经典的“你看过我的猫吗”。

  

  它们有着相同的特征,没有任何用途,却比什么都有意思。

  总是用最显眼的形式通知你一下:嘿嘿,也没啥事。

  但就是能让人心情好上那么一点,莫名其妙到了纯粹的地步。

  

  或许,这种极致的无意义,反而就是它的意义吧。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4 03: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