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北京的台湾战略

京港台:2025-5-15 23:19|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北京的台湾战略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台湾相关报道全汇总!

  《商报》评论认为,北京也深知武力攻台并无绝对把握,因此中国更倾向于以军事施压、舆论操控和政治干预的方式令台湾不攻自破。《南德意志报》评论指出,只有调整自身的财政和产业政策,欧洲才能在中美贸易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报》发表了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国际事务专家杜沙泰尔(Mathieu Duchâtel)对台海局势的分析。作者认为,虽然北京围绕台湾的军事动作日趋频繁,但对北京来说,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同台湾的政治统一,仍然有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克里姆林宫因低估乌克兰反抗决心而做出的误判,就是一个鲜明的警示信号。这篇题为《北京狡诈的对台战略》的文章写道:

  “如果中国希望避免类似的灾难性误判,其情报机构就不得不面对一项极其艰巨和复杂的挑战:他们必须详细了解台湾民众的政治意愿和整个社会的抵抗决心。因为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但就像乌克兰一样,台湾也完全有能力抵御一场现代版的闪电战。

  即使在损失了大部分海军和空军力量,指挥体系也蒙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台湾也仍能继续抵抗。凭借其防空系统和对海上目标的精准打击能力,台湾仍可建立起坚固的防御体系,让入侵部队蒙受重大损失,并可以阻止中国取得制空权和对台湾海峡的控制。

  特朗普政府究竟会采取怎样的对华政策,目前尚不明了,但来自美国国防部的初步迹象表明,在台湾海峡构成威慑力量仍被美国视为头等大事。国防部长赫格塞思(Pete Hegseth)一份被曝光的备忘录甚至将中国吞并台湾的意图视为美国重塑战略威慑的‘唯一威胁’。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围绕台湾的军事活动。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北京甚至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故意制造一场军事危机,一种经过缜密计划的军事对抗,并会设定退出机制以避免事态升级为全面战争。”

  分化台湾社会

  《商报》客座评论作者杜沙泰尔认为,除了加强军事威胁之外,北京的对台战略还有第二个层面,即通过拉拢台湾精英和操控舆论,以加剧岛内分裂。目的是让执政的民进党在2028年的总统和立法院选举中失利。

  ”在这一战略层面,北京已经初见成效。虽然赖清德在2024年赢得了第三个总统任期,但他的民进党却失去了立法院多数,日益分化的政治环境也构成了艰巨的挑战。为了损毁赖清德的个人信誉,中国发起了猛烈的舆论攻势。赖清德被描绘成激进的‘台独分子’,尽管他的立场基本反映了台湾多数民意,并且他是以维持现状为竞选承诺而当选的,但在中国的宣传中,这一切并不重要。

  北京的目的是在台湾公众舆论中以及国际社会上,将赖清德描绘成台海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与此同时,中国也寄希望于特朗普政府摇摆不定的政策会激起台湾民众对美国可靠性的怀疑。如果台湾社会认为‘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有损台湾经济,那么中国就会希望台湾民众会因此对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如果看到了在华盛顿和台北之间打入楔子的机会,那北京一定会加以利用。而如果美台之间的政治联盟不会发生变化,那么在2028年大选之前,北京就会继续加大对台湾的政治与军事压力。”

  中美抗争 欧洲无法独善其身

  《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称,中美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的秩序,但需要适应新世界秩序的不仅是华盛顿和北京,欧洲也无法独善其身。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的欧洲也将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房地产泡沫破裂以来,中国越来越依赖出口支撑经济增长。但如果美国加以反制,中国的过剩产能就必须向其他市场输出,这给欧盟、尤其是德国带来了难题。欧洲正处于两大力量之间:一方面是希望重建本土制造业的美国,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内部稳定而必须保持出口顺差的中国。若无协调一致的战略回应,欧洲就很有可能会沦为全球贸易失衡的夹缝地带。

  迄今为止,欧洲并没有就此做出充分的回应。‘战略自主’的口号虽能缓解内政压力,但远不能替代经济战略的重新定位。欧洲真正需要的是提振内需的明确政策。对于德国来说,这意味着更高工资、更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尽管此举可能会在短期内削弱工业竞争力。而正是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政治经济理念使重新定位变得一场困难。

  事实上,欧洲的行动空间要比想象的更多。如果制定出恰当的基础设施、能源和数字现代化的公共投资计划,就既能增强内需,又不会损害外贸表现。但更根本的问题的是,欧洲必须决定自己希望在新型世界秩序中扮演什么角色。在布鲁塞尔,有人提出要让欧洲成为‘同美国和中国并存的第三极’,但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整合,以及协调一致的财政和产业政策,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

  未来十年将不会是过去几十年的简单延续。全球贸易体系正在进入战略竞争的新阶段,贸易与资本流动的争夺会更加激烈,更加政治化。欧洲必须果断应对这一新的世界格局,否则将会为全球重新整合付出惨重代价,而这种代价既非欧洲所愿,更不是欧洲可以控制的。“

相关专题:北京,台湾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6 01: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