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特洛伊木马在史丹佛: 学术情搜与机密偷窃…

京港台:2025-5-16 11:00| 来源:Newtalk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特洛伊木马在史丹佛: 学术情搜与机密偷窃…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众议院「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曾表示,美国的学生签证制度已沦为「北京的特洛伊木马」,让中国能不受限制地接触顶尖研究机构,构成国安威胁。《史丹佛评论》(Stanford Review)2025 年 5 月的调查报告指出,有一名中国共产党间谍冒充成史丹佛大学的学生。他化名「Charles Chen」,透过社群媒体接触多位学生。

  自川普重返白宫以来,已有超过 4,700 名国际学生被从移民(专题)资料库中移除,其中部份中国留学生(专题)被认为是潜在的间谍,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美国学生签证 沦为北京的特洛伊木马

  此外,美国众议院「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3 月向六所大学发函,要求提供中国学生在先进 STEM 领域(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入学政策的资讯,以及他们是否参与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

  该委员会主席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对此曾表示,美国的学生签证制度已沦为「北京的特洛伊木马」,让中国能不受限制地接触顶尖研究机构,构成国安威胁。

  然而,对研究机构的潜在威胁不只是留学生,还有「假学生」,甚至是「群众外包」(Crowdsourcing)学术情报搜集战略。

  中国特务冒充史丹佛大学学生 接触多位学生

  《史丹佛评论》(Stanford Review)2025 年 5 月的调查报告指出,有一名中国共产党间谍冒充成史丹佛大学的学生。他化名「Charles Chen」,透过社群媒体接触多位学生。

  例如就读史丹佛大学并从事与中国有关机敏研究的 Anna 就有收到来自 Charles Chen 的讯息。起初,这些讯息看似无害,只是询问有关拓展人脉的建议。然而,很快地,这些讯息开始变得有点奇怪。

  Charles 问 Anna 是否会说中文,接着讯息变得越来越频繁并开始涉及私人话题,同时还传送给 Anna 在中国成名的美国人影片,鼓励她去中国看看,甚至主动表示愿意支付她的旅费。

  他还会传送自己银行帐户馀额的截图,以证明他有能力购买机票。诡异的是,Charles 居然提及了 Anna 从未对他透露过的个人细节。

  接触研究中国相关议题女性

  关于去中国旅行一事,Charles 建议 Anna 入境中国的时间要控制在 24 至 144 小时内,这样可以避开中国政府对签证的审查,同时要求她只能用中国版微信联繫。

  当 Charles 在她的社群贴文下留言,要求她删除他们对话的截图时,Anna 就知道事情不单纯。

  在熟悉间谍手法的专家协助下,Anna 联络了相关单位。

  调查显示,Charles Chen 根本不是史丹佛学生。他多年来冒充史丹佛学生,仅稍微变动姓名与身份资料,目标是多位学生,几乎全是研究中国相关议题的女性。

  协助调查的中国问题专家指出,Charles Chen 极可能是中国国家安全部派的特务,任务是锁定对中国有同情感的学生,并以此为人脉节点蒐集情报。

  学生不愿公开受访:风险太高了 

  今年 3 月,史丹佛大学校长 Jonathan Levin 也收到众议院「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信,详述中国对 STEM 研究构成的安全威胁。

  事实上,史丹佛校园长年来都有人悄悄担忧中国间谍问题。调查过程中,教授、学生与研究人员都愿意分享自身遭遇,但大多不愿公开受访。

  一位曾亲身遭遇间谍行动的学生甚至拒绝透过加密通讯软体讲述经历,他说:「风险太高了。」

  《史丹佛评论》认为,中国的跨国打压、6,400 万美元的中资援助,以及对种族歧视指控的担忧,共同营造出一种普遍的噤声文化,遍及史丹佛校园甚至其他地方。

  中国鼓励学生将出口管制技术带回中国

  更糟糕的是,中国正在史丹佛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情报蒐集行动。调查报告指出,透过访谈与交叉比对后的结果是,史丹佛大学裡有中国间谍。

  根据中国製造 2025 政策,中国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前沿技术的领头羊。这需要从美国的研究机构大量取得技术资料。

  而史丹佛大学在人工智慧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成为中共的首要目标。

  前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中国事务主任特宾(Matthew Turpin)曾直言:「中国政府鼓励学生违反利益冲突规定,确保他们将受出口管制的技术带回中国。」

  群众外包:中国的非常规情报蒐集

  根据多位要求匿名的史丹佛大学中国情报研究专家,中国採取的是一种「群众外包」的情报蒐集模式。这表示中国国安部会动员非情报人员的一般民众,以获取并回报机敏资讯。

  这些人不一定是要窃取机密文件,而是默默吸收美国创新的技术知识。

  这类资讯包含研究成果、方法论、实验室作业流程、合作架构,甚至是通讯方式。多位史丹佛教授表示,这种情报手法在校园内相当普遍,尤其集中在人工智慧与机器人领域。

  一位熟悉史丹佛大学的中国研究专家指出,在约 1129 位中国籍学生中,有少数人正在向中国回报情报。根据中国 2017 年国家情报法的第七条,所有中国公民都有义务配合国家情报工作,无论身在何处。

  该条文明订:「任何组织或个人,应依法支持、协助和配合国家情报工作,并对所知悉的国家情报工作情况保守秘密。」

  这使得中国学生无从拒绝来自政府的要求。从事敏感科学研究的学生最常成为目标,尤其是人工智慧和机器人学领域。

  「联络人」:我要知道校园的一切

  一名中国籍史丹佛学生在保密的状况下对《史丹佛评论》说:「很多中国人都有『联络人』,他们想知道在史丹佛(校园)发生的一切。

  这已经是常态,他们只是把知道的资讯回报。」另一名史丹佛学生则分享了一位教授的遭遇,该教授曾约见一位中国学生,但对方以神秘理由拒绝。

  教授追问原因,学生终于坦承,他当时要去与「联络人」会面。

  史丹佛大学校园内早在 2019 年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大学校刊《史丹佛日报》(Stanford Daily)曾採访多位匿名的中国学生。其中一名学生说:「到底校园内有无同侪监控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可能性。就算真有,我也不会意外。」

  一名中国问题学者进一步指出,中国学生配合情报回报的情况可分为三种:有人选择仅提供最基本的研究资讯以敷衍了事,有人为保住中国奖学金而配合,另一些人则是为了自身利益积极蒐集资料。

  不只校园监控 奖学金生:定期回报研究状况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约 15% 的中国留美学生,被视为主要的情报来源管道。专家指出,获奖学生必须定期向中国驻美使馆回报研究「状况报告」,其中包括敏感技术细节。

  不只留美学生,留欧学生也是。一位曾就读爱丁堡大学(Edinburgh University)的学生 Alyssa Fong 表示,接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学生会被「联络人」监控,并被要求回报校内异议活动。

  史丹佛大学一名教授说:「如果在爱丁堡的中国学生都有联络人,那史丹佛一定也有。」

  中国留学基金会指定 学生研究主题需符合国家目标

  史丹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戴雅门(Larry Diamond)也提到,有中国学生曾因表达对达赖喇嘛的支持、批评中国政权、或反对威权体制,而被其他学生警告你的家人可能会有麻烦。

  一名在中国从事研究的史丹佛大学学生透露,他曾与一名史丹佛毕业、后来加入中共的党员对话。该人坦承,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指定学生的研究主题,使之与中国对史丹佛大学的技术移转计画一致。

  乔治城大学的报告也证实此说法,指出留学基金委员会与学生签有协议,规定研究需符合国家目标。

  该名中共党员更指出,学生是否能拿到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取决于对党的忠诚度测试。

  交出你的研究资料 也会找你父母喝茶

  《自由亚洲电台》也曾揭露,中共要求受补助学生签署效忠书,并由家人担任保证人,若违约则要负担经济责任。

  前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中国事务主任特宾说:

  「中国政府长期监控留学生动态,特别是涉足前沿技术领域者。一旦被盯上,中国就会以利诱与威胁并用,要他们交出研究资讯。」

  「中国留学生若家人仍在中国,就更难抗拒中国施压。中国会把他们的父母或亲戚请去喝茶,以劝说学生交出研究资料。」特宾说道。

  宋琛案与更多未公开的间谍事件

  2020 年 7 月,史丹佛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宋琛(Chen Song,音译)被起诉,罪名是隐匿她与解放军的关係,诈领 J-1 签证赴美。

  美国司法部指出,她多次向中国政府汇报其在史丹佛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儘管宋琛案是唯一被史丹佛大学公开承认的间谍事件,但据校内知情人士透露,大多数案件都不对外公开。

  

  美国史丹佛大学医学研究学者宋琛(Chen Song)遭到逮捕并加重起诉。(图/FBI)

  相关报导:销毁解放军身份资讯 解放军学者宋琛在美遭捕起诉再被加控

  为避免遭控歧视,学校与调查机构多选择私下撤销签证,而非公开起诉。

  《史丹佛评论》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中国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校园情报蒐集体系。从指派研究主题、要求回报,到透过亲情施压,全面渗透美国大学。Charles Chen 与宋琛两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反歧视也要反渗透

  不过,报告也特别强调,并非所有中国学生都是间谍。事实上,他们很多人本身也是中共政权的受害者。

  但是,反对歧视不应成为忽视中国渗透问题的藉口。据一位中国事务专家表示,有一整群教授与校方行政人员动用「种族歧视」指控来阻挡调查。

  当亚裔美国学者论坛(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与中共官媒《中国日报》也对调查提出类似批评时,学术界原本的共识值得被重新检视。调查应建立在证据之上,而非政治压力。

  针对中国的学术渗透,《史丹佛评论》在文章最后呼吁,谁掌握最先进科技,谁就拥有未来战略优势。这个国家不能是中国。美国的大学与政府应共同捍卫关键研究的完整性。这攸关自由世界的未来。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1 11: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