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个顶级富豪圈俱乐部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1
2012年初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庄严大厅里,参加全国“两会”的深圳代表们频频交流着家乡的经济话题。
彼时的深圳,GDP已逼近香港(专题),一批本土企业家跃升为中国商界的新贵。
会议间隙,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红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倡议:成立一个深圳企业家联盟。
这个想法很快赢得了在场深圳代表的响应。
同年3月,在各方推动下,“深圳同心俱乐部”宣告成立。
这是一个民间商界社团,却汇聚了深圳最顶级的商业力量。
创始阵容可谓豪华:香港祥祺控股董事局主席陈红天出任俱乐部主席。
副主席名单中有深圳俊义玻璃董事长李贤义、迈瑞医疗创始人徐航、东海地产董事长黄楚标等本地资深企业家。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字赫然在列——腾讯公司的“小马哥”马化腾、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顺丰速运总裁王卫、佳兆业集团董事长郭英成等等。
这些平日里在各自行业独当一面的巨头,如今坐到了同一张圆桌前。
相形之下,当时尚未名震天下的姚振华只能算这个圈子里的“小弟”——他的宝能集团虽在地产界崛起,但与腾讯、比亚迪等相比名头稍逊。
不过几年后姚振华将用行动证明,自己绝非池中之物。
俱乐部正式成立的大会上,陈红天意气风发地发表致辞:“我们是一群遵纪守法的企业家,要为深圳的经济建设做更多贡献。”在场掌声雷动。

一时间,“同心俱乐部”成了深圳商界的热门话题。
从官方态度看,政府乐见其成——毕竟民营资本抱团,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能量。
很快,这个圈子显示出惊人的资源整合力:据报道,俱乐部成立当年,成员名下控股的上市公司总数达70家,关联企业近3000家,资产总额接近1.5万亿元。
这一数据在随后几年更翻倍增长,到2017年前后,成员旗下上市公司已达90家,资产规模高达4万亿元。
短短数年,“同心俱乐部”俨然成为南中国最显赫的商业联盟之一,被外界称为深圳版的“泰山会”。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富豪俱乐部也有意无意地将两位深圳商界大佬排除在外:一位是华为(专题)的任正非,另一位是万科的王石。
坊间传闻,任正非淡泊低调,“看不上,不爱凑热闹”,婉拒了入会;而王石恃才傲物,可能是俱乐部方面“看不上他,不带他玩”。
陈红天等人雄心勃勃,甚至制定了打造“百年俱乐部”的愿景。
他们在2013年发起设立同心基金,集合42位会员股东实缴17亿元人民币(专题),用于联合投资;2014年8月又成立了“同心俱乐部青年委员会”,将成员企业的二代子弟纳入麾下,培育接班人网络。
据悉,2015年俱乐部及有关成员还斥资8.8亿元,在福田区购入深圳证券大厦整栋楼,并将其更名为“同心大厦”作为永久会址。
同心俱乐部由此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可见其一起发展的决心与底气。
2
同心俱乐部成立时,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俱乐部诸公个个春风得意:马兴田领导下的康美药业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净利润达到14.4亿元,成为资本市场公认的“白马股”。
王传福执掌的比亚迪也在2011年登陆深交所,成为首家在国内上市的民营车企。但就在一片欣欣向荣中,危机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2012年,马兴田沉浸在康美药业高速增长的喜悦中,意气风发。
然而他没有料到,在北京有一位神秘的女性调查记者早已将目光锁定康美。
这位记者潜入康美的广东普宁基地蹲点长达半年,暗中搜集公司财务疑点。
翌年年初,一篇名为《康美谎言》的调查报道突然见诸媒体,如平地惊雷般在资本市场引起哗然。
报道直指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嫌疑,消息传开后公司股价应声下挫,市值蒸发60亿元,马兴田一时间陷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面对质疑,马兴田迅速反击。

他一方面动用公司证券事务团队发表声明驳斥报道,另一方面游说券商出具“背书”报告。
果然,2013年3月广发证券发布专项核查报告,称未发现康美财务有重大问题。在不足半年时间里,马兴田成功平息了这场风波。
康美药业股价触底反弹,再度被包装成风度翩翩的白马股,仿佛那篇《康美谎言》从未出现过一般。
马兴田暗自庆幸自己的“公关”手腕,也愈发自信于公司财技。
危机似乎被化解,但日后证明,这只是更大危机的序曲。
也是在2014年前后,另一位俱乐部成员郭英成遭遇了命运转折。
当年10月,由于人事变动,郭英成避居香港。
而几乎在同时,佳兆业在深圳和广州的多个楼盘项目被冻结封停。
对于高度依赖旧城改造项目的佳兆业而言,项目停摆就意味着现金流枯竭。
顷刻之间,这家公司丧失了主要收入来源,而过去多年大举扩张累积的巨额债务却如泰山压顶般袭来。
佳兆业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全面爆发,多家银行和信托纷纷逼债,公司上下人心惶惶,高管接连离职,售楼处门可罗雀。
到2014年末,佳兆业已经陷入实质性违约的边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郭英成和他的地产帝国难逃覆灭的命运。
正当佳兆业风雨飘摇之际,地产圈的“白衣骑士”孙宏斌出现了。
这位融创中国的掌舵人以接盘风险地产项目闻名业界,他在危机关头携巨资杀到,宣布计划收购佳兆业以解危局。
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孙宏斌如何火线搭救郭英成。
然而剧情旋即反转——孙宏斌团队进场尽调后,发现佳兆业的财务窟窿比预想更严重,他最终选择放弃收购。
雪上加霜的是,佳兆业债务问题持续暴露,境外债权人提起诉讼,公司信誉跌至谷底。
郭英成滞留香港不敢露面,佳兆业看似已无起死回生之机。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幕将落时,峰回路转的“奇迹”出现了。
2015年,在地方政府的斡旋下,佳兆业与大部分债权人达成了债务重组协议,同时主动配合调查,针对违规行为“甩锅”给了几名财务高管作为替罪羊。
此后,公司项目解冻,佳兆业得以缓慢恢复运转。
不久后,郭英成悄然返回深圳,重新掌控了集团大局。
经历这场生死浩劫,郭英成和佳兆业可谓九死一生。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绝处逢生——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商海暗流涌动,新的风暴已经在酝酿。
事实上,同一时期姚振华也在暗暗蓄势。
2012年底,他成功拿下了一张珍贵的金融牌照:前海人寿保险公司的筹建获批,并于次年正式开业。
有了保险资金这个“弹药库”,姚振华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
从2013年起,他以宝能控股旗下的前海人寿、钜盛华等公司为马甲,四处出击买入上市公司股票,开始了令资本市场震动的潜行猎杀。
没人料到,这个昔日同心俱乐部中不起眼的小弟,将在不久之后搅动中国商界的一场超级风云。
3
2015年,被称为“中国资本元年”。
股市狂飙和产业并购风起云涌,在这其中,姚振华悄然将矛头瞄准了一个重量级目标——地产龙头万科。
万科是深圳乃至全国地产界的标杆企业,创始人王石更是声名显赫。
然而在姚振华眼中,万科股权分散、管理层强势,却恰是可乘之机。
借助前海人寿源源不断的保费资金,姚振华指示旗下钜盛华等投资平台在二级市场大举扫货万科股票。
到2015年年底,他已默默吃下万科约10%的股份,跃升为仅次于华润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这一惊人的持股动作起初并未公开,但万科高层察觉到股票被异常买入,开始四处打探幕后买家身份。
最终,“宝能系”三个字浮出水面。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决定主动出击。
他约了中介牵线,和姚振华在万通集团冯仑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席间气氛剑拔弩张。
姚振华试图以理服人,向王石承诺:“宝能系若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王石您仍是万科的旗手,我们会维护这面旗帜。”
言下之意,他只是财务投资,不会干涉万科日常经营。
但王石并不买账,他当场冷脸回绝:“你想当第一大股东,我是不欢迎的。”
两人不欢而散。
这次交锋彻底点燃了姚振华的斗志。

碰了一鼻子灰的他反而更坚定要拿下万科,以证明“门口的野蛮人”也有资格晋身豪门。
随后的剧情如同商业谍战。
姚振华调集更多资金,在二级市场上继续疯狂增持万科股份。
至2016年中,“宝能系”持股比例一度逼近25%,遥遥领先于华润和万科管理层,引发举国关注。
王石眼见股权保卫战压力陡增,遂决定诉诸舆论公开反击。
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愤怒地斥责姚振华是“不欢迎的野蛮人”,批评宝能举债收购的不当手法。
姚振华则一言不发,埋头继续买入股票。
双方僵持之际,“同心俱乐部”的大佬们坐不住了:自家小兄弟被人如此指责,大哥们岂能袖手旁观?
一向爱憎分明、敢说敢言的陈红天站了出来。
2016年初,陈红天以俱乐部主席身份在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谁是野蛮人》。
文章犀利地回击了王石的言论。
陈红天直言:职业经理人不喜欢新的股东或“老板”,唯一的选择就是辞职走人,在北方叫“滚蛋”,广东话则叫“劈炮”。
措辞之激烈令人瞠目。这篇文章迅速被广泛转载,引爆舆论,将“万科宝能之争”的口水战推向高潮。
公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深圳还有这样一个同气连枝的富豪圈子,陈红天等人正通过舆论为姚振华站台撑腰。
在宝能与万科的股权争夺战白热化的2016年,同心俱乐部内部实际上形成了明确的阵营:绝大多数成员选择支持姚振华这位“自己人”。
经过一年多的拉锯,王石最终还是失去了主导权。
各方势力反复博弈下,华润选择妥协退出,将股权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
2017年6月,万科董事会改选,67岁的王石黯然宣布卸任,将董事长之位交棒给郁亮。
至此,这场举世瞩目的资本风暴尘埃落定:姚振华虽然未能如愿掌控万科经营,但也一战成名,凭借豪掷千金的激进手法坐实了“资本大鳄”的名号。
宝能系从万科撤出时获利不菲,单是减持套现就斩获约300亿元。
姚振华在商界的地位达到了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万科事件中高调亮相的陈红天,也借机提升了自己的声望。他那番“滚蛋论”更是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谈资。
有人说,敢公开呛声王石和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人,内地也只有陈红天一位了。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据传陈红天当时还曾嘲讽过连续抛售内地资产的李嘉诚“不够爱国”,这种胆识和姿态,让他赢得不少民营企业家的拥趸。
不过,狂飙突进的姚振华很快也尝到了激进扩张的后遗症。
万科股权之争刚结束不久,监管层便对险资举牌行为重拳出击。
2017年2月,原保监会以违反保险资金运用规定为由,取消姚振华前海人寿董事长任职资格,并禁止其10年内进入保险业。
这一处罚几乎斩断了姚振华手中最锋利的资本武器。
从此,失去保险金奶牛的姚振华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转而寻觅其他投资方向。
而同心俱乐部在这场大战中初露峥嵘之后,也引起了更多公众和官方的关注。深圳商界这个顶级圈子的能量,已不容小觑。
4
2017年,被称为“上市的大年”。
在监管鼓励下,不少知名独角兽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同心俱乐部成员中也有人成为了主角。
这一年2月,王卫将顺丰速运通过与一家上市公司鼎泰新材的资产重组,成功借壳上市,顺丰控股在深交所敲钟挂牌。
在上市仪式上,一向低调神秘的王卫露出难得的笑容——那口响亮的钟声意味着顺丰市值瞬间超过2000亿元,而他个人的身家也随之飙升至1300亿元。
媒体惊呼,又一位千亿富豪诞生了,顺丰造富神话令世人侧目。
然而,资本的助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顺丰上市仅数月,行业巨头之间的一场矛盾冲突骤然爆发。
2017年6月1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发布声明,称顺丰合作方丰巢科技突然关闭了针对淘宝平台的快递数据接口。
简单来说,就是菜鸟指责顺丰单方面切断了给淘宝发货的物流信息回传。
这一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很快,顺丰方面做出回应,表示真相是菜鸟方面胁迫顺丰交出更多客户隐私数据,在顺丰拒绝后,菜鸟便将顺丰从其平台的物流列表中屏蔽了。
双方各执一词,隔空互相指责,国内两大商业帝国阿里与顺丰陷入前所未有的冲突。
一时间,“丰鸟之争”成为当月商业热点话题。许多剁手族发现淘宝下单时已无法选择顺丰快递,而顺丰的自提柜也不再显示淘宝的包裹信息。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同心俱乐部再次展现出内部联盟的力量——这一次挺身而出的是马化腾。
面对阿里的步步紧逼,马化腾选择站在老朋友王卫一边。
他通过腾讯云官方迅速表态:“助力顺丰布局云端,顺丰的数据与业务安全无比重要。”
这一公开声援等于为顺丰撑腰打气:腾讯将为顺丰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持,确保其不受制于阿里。

在马化腾的声援发布后不久,顺丰也针锋相对地指出菜鸟此举实为逼迫顺丰放弃腾讯云、改用阿里云服务,是竞争对手的商业打压。
两大阵营唇枪舌剑,事态不断升级。最终,国家邮政局紧急出面调停,这场数据接口风波才得以平息,双方恢复合作和信息共享。
尽管冲突以和解告终,但其中透露出的行业格局意义深远——在阿里系和腾讯系的对垒中,顺丰和腾讯站到了一起。
王卫与马化腾,一个物流巨头、一个科技巨头,因为共同的敌手而结盟。
此役之后,腾讯很快进一步加大了与顺丰的业务合作,不仅入股顺丰的丰巢柜业务,还推动微信与顺丰系统的深度对接。
同一年里,俱乐部的大家长陈红天也春风得意。
长期深耕深圳地产界的他在香港生活多年,却一直没在港岛找到心仪的居所。
2017年,财大气粗的陈红天一掷千金,以21亿港元的天价购买了香港山顶歌赋山道的一栋豪宅,约合每平方米200万港币。
这幢占地上千平米的超级豪宅刷新了香港豪宅交易纪录。
有媒体戏称:“陈红天买一平米豪宅,相当于内地一套商品房的价格。”
陈红天对此只是淡淡地说:“看中了,价格无所谓。”
这份豪迈彰显了深圳地产大佬的实力和魄力。
一时间,他嘲讽李嘉诚、力挺姚振华、豪购豪宅的种种往事在坊间流传。
陈红天成为深圳商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所倡导的“同心”联盟似乎也如日中天。
5
时间的车轮滚入2018年前后,同心俱乐部成员中有人成为时代弄潮儿,也有人开始从高峰坠落。
先看好消息:经过多年蛰伏,王传福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早在2010年前后,比亚迪就押注电动汽车,但由于市场和政策不成熟,一度发展受挫。
王传福没有放弃,提出“二次腾飞”战略,坚持研发布局新能源车。
到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大为改善,比亚迪的技术积累开始爆发。当年王传福种下的种子,如今结出了丰硕果实。
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市场连连报捷,先是推出爆款的“唐”系列混动车,随后又在政府支持下推广纯电动巴士和的士,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到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全国,汽车行业普遍遭受重创之际,王传福展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
他火速调整生产线,在短短几周内带领比亚迪转产医用口罩,日产量很快达到千万级。
比亚迪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填补了国内防疫物资缺口,还向海外供应大量口罩。
这一神来之笔不仅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也为公司创造了可观利润,成功抵消了疫情对汽车业务的冲击。
同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新能源车补贴新政和特斯拉效应引爆市场,资本对电动车的热情达到空前高度。比亚迪股价一路飙涨,从年初的40元左右最高涨至接近200元。
公司市值突破5000亿元,一度超越上汽集团,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三。
王传福个人也再次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在经历过挫折低谷后,这位技术出身的实业家凭借执着终于笑到了最后。
2020年,王传福登临浪潮之巅,这是属于他的荣耀时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兴田的凄凉结局。
曾几何时,他也是风光无限:康美药业作为中医药行业明星企业,市值一度高达千亿元。
然而长期埋藏的财务黑洞终在此时爆发。
原来,在成功平息2013年那场风波后,马兴田不仅没有就此收手,反而愈加大胆地对康美药业财务报表“动手脚”。
据证监会调查,2016年至2018年间,康美药业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达291亿元,虚增利润高达约206亿元。
如此骇人听闻的造假规模,让监管层震怒。
2018年12月28日,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立案调查。
消息一出,康美股价崩盘式下跌,从最高时超过1200亿元的市值一路缩水,到2019年跌剩不到400亿元。
2019年8月,证监会对马兴田作出顶格处罚:罚款90万元,并处以10年证券市场禁入。
2020年7月,司法机关以涉嫌违法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对马兴田采取强制措施。
这意味着他将面对刑事追责。
消息传来,同心俱乐部内部一片唏嘘。当年意气风发、风度翩翩的“药王”马兴田终于自食苦果,锒铛入狱已成定局。
马兴田的坠落和王传福的崛起,仿佛是同一舞台上的冰火两重天。
一个从云端跌落,一个登上潮头。
而在这荣耀与危机并存的时刻,同心俱乐部的其他成员境遇也各不相同。
姚振华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再次活跃于人前。
这回他将目光投向了制造业,毅然砸下数百亿元跨界造车:2017年收购了观致汽车51%股权,2019年追加投资并收购了一家零部件厂,梦想打造他的汽车版图。
然而,造车远比买股票复杂得多。
宝能汽车几年间仅勉强推出一款车型,却耗光了资金。
加上2018年以后国家对地产金融全面收紧,姚振华原本的物业开发业务资金链也趋紧。
到2020年,宝能集团深陷流动性危机,接连出现项目停工、债务逾期。
更糟糕的是,大批宝能员工和施工方因为长期欠薪聚集讨债。
2021年,深圳宝能总部上演了一幕幕戏剧性场景:愤怒的员工在地下车库围堵姚振华座驾拍打车门,高喊“还我工资”。
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资本大鳄差点被愤怒的人群“私了”,最后靠保安解围才脱身。
姚振华当年狙击万科的辉煌仿佛还在昨日,如今却深陷自家员工的讨薪风波,令人不胜唏嘘。
另一边,郭英成虽在2015年躲过一劫,但其佳兆业的隐患并未根除。
2020年后,中国掀起房地产业“三道红线”去杠杆风暴,恒大等巨头相继爆雷。佳兆业也未能幸免,2021年底再度出现债务违约。
这次再没有白衣骑士出现,郭英成只能苦苦寻求重组自救。
6
历史的潮汐奔腾向前,从不停歇。
十年过去,同心俱乐部的成员们各有各的际遇沉浮,有人创造财富神话,也有人因为违法违规深陷囹圄。
回首往事,这个深圳顶级富豪圈曾共同演绎了一出出精彩而疯狂的故事。
他们抱团纵横捭阖,在俱乐部鼎盛时期,成员间资本、人脉高度交织,甚至子女都通过青年委员会建立起“小同心”朋友圈。
然而商场如战场,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马兴田违法造假终遭法律制裁,康美帝国轰然坍塌;姚振华激进扩张埋下祸根,宝能帝国如今负债累累、频临崩解;郭英成几番沉浮后依旧走入楼市下行的困局,佳兆业再度命悬一线;就连陈红天自己也在近年地产萧条中遭遇资金链紧张。
据报道,2023年陈红天旗下祥祺集团在内地和海外的多处物业被银行接管拍卖,他本人已很少公开露面,家族成员陆续从公司董事席位退出。
或许是早有预感,这位创始主席已经开始淡出一线,将风雨飘摇的事业逐步交给下一代打理。
曾经声势煊赫的同心俱乐部,不知不觉中也渐趋低调,往日那般定期的大规模活动少了许多。
坊间猜测,俱乐部目前可能仍名义存在,但活跃度已不如从前。
毕竟其核心成员有的东窗事发,有的避走他乡,再难凑齐当年的“七剑客”阵容。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走向没落。同心俱乐部中依然有稳健前行者。
马化腾的腾讯虽然在近年互联网强监管环境下面临挑战,但公司根基稳固。

这位“小马哥”逐渐放下聚光灯下的锋芒,更多时候居于幕后,让腾讯这艘航船沿着既定航道继续航行。
王卫的顺丰则在快递主业外积极拓展多元物流版图,虽要应对京东物流等劲敌竞争,但凭借多年来锻造的口碑与效率,顺丰依旧是中国物流市场的领军者,王卫本人则一如既往神龙见首不见尾,守拙藏锋。
王传福的比亚迪更是乘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扶摇直上,稳居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并开始向特斯拉这样的全球劲敌发起挑战。
回望同心俱乐部走过的十余年,无论是共同进退的辉煌,还是各奔东西的失落,都凝聚成了一段独特的历史剪影。
可以肯定的是,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商业博弈的故事远未结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新的“同心”联盟、新的弄潮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