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雷军摊上大事了!仅仅三个月,“保时米”幻灭了

京港台:2025-5-18 07:04| 来源:老鱼讲古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雷军摊上大事了!仅仅三个月,“保时米”幻灭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雷军最近摊上大事了。

  这位曾经信心满满地宣称“用1999元颠覆传统手机行业”的著名企业家,他旗下小米汽车的 首款车型SU7上市不到三个月,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退货潮和公关危机,网络上对小米汽车质量的质疑、用户维权视频的疯传、小米门店前退车的长龙,雷军的“造车梦”正面临着现实中的巨大灾难。

  一度被视为“智能终端进军高端制造的模范”的小米,为啥现在反而成了众多造车新势力中的一个翻车的典型?

  从“苹果造车”到“保时米”:雷军的模仿逻辑遭遇到了幻灭。

  雷军的小米手机从来不掩饰自己对苹果的模仿,甚至他讲PPT的穿戴和场景都是模仿乔布斯的。雷军也常常以“雷布斯”自居。

  从UI设计到产品发布节奏,从生态系统构建到硬件布局,小米一直将苹果视为“产品哲学导师”。雷军本人甚至直言“小米未来要成为中国的苹果”。在2021年苹果曝出内部正在研发Apple Car的消息后,小米迅速宣布跟进,成立智能汽车部,并将“造车”上升为集团级战略。

  但后来的情况发展有些出乎雷军的意料,因为苹果在砸了100多亿之后,居然宣布自己不造车了。

  

  苹果之所以放弃造车,核心是两点:首先就是产业链过于复杂:智能电动车不像iPhone那样可以完全控制供应链,所需的电池、电驱、底盘、安全系统等均需大量外部合作单位。

  其次是商业风险太高:目前全球车市增速放缓,而智能汽车的盈利模式也还没有形成,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即使是特斯拉,现在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还被媒体发现利用造假来骗取补贴和维持销售数据。

  小米本来是在看到苹果的打造科技汽车的构想后,就断定这是下一个爆点,于是全力跟进,调动整个生态链资源强推造车计划。在技术储备、供应链整合、品牌战略远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小米做了一个不属于它擅长领域的大赌注。

  所以问题就来了,苹果不敢干的事,小米为啥就敢呢?这个问题可能没人能知道真正的答案,但现实是,小米就是敢,而这似乎也注定了“雷布斯”要遭遇失败的命运,因为他这次没有按照苹果做的做。

  

  小米汽车最初的销售非常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揣摩和利用了中国消费者们“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推出了高端豪车平替的概念。

  SU7刚亮相时,其设计酷似保时捷Taycan,甚至被调侃为“保时米”。而雷军本人也在发布会上屡次用“百万级性能”“Taycan对标”来制造市场话题。

  这在短期内创造了巨大流量,但也带来了极端错位的用户预期:用户们被雷军的宣传暗示能用20万就得到保时捷的享受。

  但雷军可能忘记了,中国消费者还有一句话:便宜没好货。

  小米宣传中强调“跑车级性能”,实际交付体验中却出现续航缩水、底盘偏软、操控普通等问题;而小米的造车工艺更是惨不忍睹,居然出现天气变热后,前机器盖子因为热胀冷缩而鼓起来的情况。

  

  小米汽车的质量在权威的国家级质量机构评比中惨遭垫底。在这次翻车之前,小米汽车就已经出现因为质量问题导致三人被烧死的惨剧。

  渐渐地,社交媒体上居然出现了“特斯拉车主看不起小米车主,小米车主退车换比亚迪”的讨论开始发酵,小米的品牌形象出现惊人的崩塌。

  “保时米”这三个字,已经成为新能源车鄙视链的笑柄。

  尽管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从芯片、算法到整车控制我们都掌握核心技术”,但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小米汽车的智能化远未达预期:SU7在语音识别、自动驾驶、人车交互等方面表现平庸;所谓“全场景智能座舱”在细节体验上远不如其他国产品牌;小米的自动驾驶依赖外部方案,缺乏闭环自研能力。

  

  对于一个对标保时捷,以性能为卖点的品牌,小米汽车的底盘与操控仍由传统的国内车企代工拼装。

  用户实测称“跟思域没啥区别”,悬架调校偏软,转向模糊;高速行驶时稳定性不如预期,有车评人称其为“假跑车”。

  除了能烧死人之外,小米汽车的质量也是小毛病不断:大量交付车辆出现品控问题:雨刮失灵、中控死机、异响门板、断电重启等。

  根据社交平台大量的视频爆料,“提车当天进维修站”屡见不鲜。

  

  小米一直以“供应链管理”见长,但在整车制造这种需要高度系统工程能力的领域,他们的“手机思维”这次显然是不灵了。最令小米难堪的是:它曾引以为傲的“米粉”,这一次变成了最早的退货大军。

  不少用户反映自己是在“情怀+雷军号召力”驱动下下订,结果提车后感受到“廉价科技感与过度营销造成的落差”。尤其是对小米的智能化体验失望、硬件质量不稳定大量出现后,就形成了退货潮。部分车主甚至拉横幅、组团维权,直接冲击小米品牌公信力。

  而小米的公关团队在此期间的应对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官方客服统一口径“没有质量问题”“属个案”,这“成功”激化了用户的情绪;雷军的个人微博也沉默长达两周,被网友质疑“只会演讲不敢回应”。虽然有部分微博大V和车评人替小米“洗地”,但却反而加剧了舆情的崩塌。

  

  或许雷军终于认识到了小米毕竟不是苹果,更不是特斯拉。

  苹果之所以能放弃造车,是因为它明白汽车硬件的特点,使得汽车的生产不能靠复制电子消费品的模式去实现;而小米之所以坚持,或许是他们看到了特斯拉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能行,毕竟雷军在汽车发布会上演讲时,没有再模仿乔布斯的穿戴,而是“恰巧”穿了和马斯克一样的衣服。

  或许他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全面掌控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相关专题:军事动态,雷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8 14: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