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花70万留学英国:老师讲中文 身边全是中国人

京港台:2025-5-20 00:19| 来源:北美留学生观察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花70万留学英国:老师讲中文 身边全是中国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留学生最新动态

  

  第一天上课,老师讲中文,身边90%以上是中国人。我这是出国了,还是换了个城市上补习班?”

  最近,一位赴英读会计一年制硕士的女生在社交平台吐槽了自己的真实体验,引发大量共鸣。她花费70万元赴英留学,原以为将开启一段跨文化、沉浸式的学习之旅,没想到迎接她的却是“英伦皮,内地馅”的课堂现实。

  看似离谱,实则常见。尤其在英国的会计、金融、教育管理等商科项目中,这种“高度同质化、中文主导”的课堂早已不是个例。而这些专业,也恰恰是一年制水硕争议的重灾区。高昂的学费是否真的换来了预期的成长?我们不妨借此事件,来拆解一下这类现象背后的真实结构。

  

  英国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热门留学地,而商科,无论申请人数还是集中度,长期稳居第一梯队。尤其是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等方向,几乎成了默认配置。

  HESA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22学年,共有超过15万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就读高等教育课程,约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2%,在不少大学中,中国研究生带来的学费收入已占硕士阶段总收入的50%以上。

  

  而在授课型硕士课程中,商科类专业中有多个项目中国学生占比超过60%,个别课程甚至高达90%。

  例如,《金融时报》曾指出,曼彻斯特大学的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中,中国学生比例已逼近满额。“UCL的市场营销硕士是我们高中群的‘标配’,基本一刷offer名单,都是认识的人。”一位留英学生坦言。

  从招生端看,为了满足旺盛的中国市场需求,不少英国大学本身就对课程进行了“市场化改造”——开设语言支持课程、中文答疑服务、甚至聘请来自中国的老师任教。一些课程几乎默认主要服务中国学生,在时间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估机制上,都进行了相应“本地化”调整。

  

  换句话说,这样的“留学班”,从招生、教学到考试,已经更像是设定好面向中国学生的商品课程了。

  而这种商品化路径,大多集中在一年制授课型硕士项目中,也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水硕”集中地。

  

  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视角看,中国学生的大量集中,本身并非问题。但如果学生进入的是一个“语言氛围近似中文授课、文化碰撞缺失、课堂互动单一”的环境,那么留学本应提供的那部分“异文化冲击”和“社交网络重构”的功能,就被极大削弱了。

  不少留学生(专题)反映:“明明去了海外,雅思成绩也不错,但一学期下来英语反倒生疏了。”原因正是——无论课堂还是私下交流,大多用中文解决问题。班级结构高度单一,不仅限制了英语的使用场景,也削弱了学生进行“语言试错”和“文化磨合”的机会。

  

  会计和金融类专业,在英国本地就业门槛较高,非英籍或未通过本地实习筛选者很难留岗。而中国学生在这些“回国导向型”专业中扎堆,导致回国后的竞争极度内卷。加之名校通胀、海归(专题)贬值,使得这批“速成式”留学学历在就业市场上的含金量正逐步下降。

  真正的海外留学,除了“学位纸”以外,还包括社交能力、跨文化协作经验、语言使用习惯等“非正式资本”。而这些,往往正是在和陌生文化群体长期磨合中积累的。当留学体验变成了“全中文环境的知识消费”,这些成长空间也随之缩小。

  

  原因其实不复杂。首先,是门槛相对较低,转轨容易。相比法律、医学、建筑这类对本科背景要求极高的专业,会计、管理、金融等商科项目对“跨专业选手”更加友好。哪怕你本科是文科、工科,只要能补几门基础课程或提供相关经历,大多数英国高校依然愿意录取你。

  

  其次,是路径够短,回报可见。英国的授课型硕士基本是一年制,意味着可以用一年时间拿到一纸硕士文凭,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与花费。对于时间紧、预算有限,又想“快速镀金”的申请者来说,这种效率不可不算优势。

  再者,是适配性强,使用范围广。商科属于通用学科,不像计算机、设计那样强技能导向,毕业后可投递岗位范围宽,回国考公、落户也有政策承认度。很多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会优先选择“能用、够稳、风险低”的赛道。

  最后,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但非常关键的因素:这条路的复制性极强。中介有模板、校友有经验、攻略有现成,全流程都可以借助“熟人路径”完成。你能轻松打听到哪个专业中国人多、哪个老师给分松、哪个项目有奖学金,不用花太多时间做规划,照着前人走过的路复刻就行。

  所以很多人选这类项目,可能不是因为喜欢会计或者热爱管理,而是因为它“稳”。它不是理想的起点,但是风险最低的过渡选项。

  一年制硕士的时间红利和结构便利,也强化了这条路径的“模板化复制”倾向——快进、快出、快回国,成为既熟悉又可控的安全牌。

  

  尽管这些商科项目在“入学阶段”相对容易,但在“回报阶段”问题日益显现:

  英国本地就业竞争激烈,金融、会计等职位多倾向本土候选人,且流程冗长、门槛复杂;

  海归回国求职同质化严重,特别是短期硕士项目,难以提供差异化竞争力。不少用人单位也在重新评估“一年制英硕”的含金量。

  据腾讯新闻报道,不止一位HR对海外一年制硕士是否“能学到东西”表示怀疑,认为其“课程压缩、训练有限”,已逐渐失去作为学历优势的意义。“硕士存在水化问题”“文凭越来越像门槛装饰品”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而在求职流程中,一年制项目由于实习周期短、语言环境弱、社交网络狭窄,更容易在核心岗位竞争中被边缘化。在不少外企、投行和头部互联网岗位中,招聘方普遍强调“我们更看重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学历只是基础”。

  

  一些学生即便读完硕士,语言能力未提升,实习经验空白,最终仍难以达成职业跃升。更现实的是,这类项目往往“好进难出”——不是无法毕业,而是难以靠它打破原有的人生轨道。

  这也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留学生在毕业后出现“留学幻灭”情绪——他们本希望借助“英硕”实现身份转轨,却发现只完成了学历流程,未完成能力跃迁。

  

  我们不是否定所有英国硕士项目的价值,而是提醒大家:

  留学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纸文凭,更是一段能力重构与认知升级的旅程。

  而某些以“一年速成”为卖点、结构空洞、语言环境匮乏的项目,确实难以支撑这样的成长。

  对有资源、有背景、有明确用途的人来说,这类项目或许可以作为短期工具;但对指望它完成跃迁的普通人来说,往往投入的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却是空转幻觉。

  怕的不是项目水,怕的是你以为它能带你跨越,却不知道它只是绕了一圈把你送回原点。

相关专题:留学生,英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0 03:5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