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制冷剂有何隐忧?有何技术应对酷热天气?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现居加利福尼亚的斯内哈·萨查尔(Sneha Sachar)一生中有一半时间在德里度过,她早已习惯了高温。但她表示,如今家乡感觉远比她小时候热多了。
萨查尔说,即使是开车上下班也很不舒服。她目前在“清洁冷却合作组织”(Clean Cooling Collaborative)工作,该慈善倡议组织致力推动改善制冷技术。
对户外工作者而言,情况更为严峻。“这真的影响到人们继续谋生的能力,”她说。
她指出,有许多低技术成本的方式可以让建筑物更凉爽,例如改善空气流通设计。
而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即使只是20分钟的休息,远离酷热及潮湿,例如在设计良好的凉却站里,也能带来明显改善。
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不断上升,主动式冷却(如空调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关键。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制冷市场的年规模已达2,350亿美元(约1,800亿英镑),而到2030年,其年增长率可能会翻倍。
现有制冷设备存在严重缺陷。其中一项关键挑战是冷媒(又称制冷剂、雪种),即在液态与气态间转换以传递热能(吸热)的流体。
冷媒经常从常规系统中泄漏,不仅降低效率,也可能危害健康。
目前广泛使用的制冷剂多为氢氟碳化合物(hydrofluorocarbons, HFC),这是一类具有高全球暖化潜势值的合成气体。氢氟碳化合物的效力比二氧化碳强得多。
所以,其中一个选项是用对气候更友善的冷媒来取代现有的冷媒。但那些具有较低全球暖化潜势的候选冷媒,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丙烷具有高度易燃性。氨气则是有毒的。二氧化碳需要在高压下运作,因此需要专门的设备。
但随着许多地方逐步淘汰氢氟碳化物(HFCs),替代冷媒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萨查尔指出,我们仍然需要冷媒,因为在家庭制冷方面,“目前我们所熟知的空调系统,冷媒在未来十年内仍将是主要解决方案。”
从长远来看,一些科学家正着眼于完全不依赖液态冷媒的制冷设备。
能源非牟利组织RMI的建筑与土地使用项目负责人林赛·拉斯穆森(Lindsay Rasmussen)称这些为“革命性技术”。
其中一大类是固态制冷技术,它以固体材料为核心,透过额外的外力(如压力、电压、磁力或机械应力)引发温度变化。
拉斯穆森指出,固态制冷装置远胜渐进式改良,因为“它们不仅能消除高污染冷媒,还能提升系统效率。”
RMI已识别出10至20间新创公司,正在开发早期版本的固态制冷设备。
其中一间是德国初创公司“玛格诺热姆”(Magnotherm),该公司采用磁力技术。某些材料暴露在磁场下会产生温度变化。
“玛格诺热姆”联合创办人暨执行长提穆尔·西尔曼(Timur Sirman)表示:“我们的技术本质上是安全的,因为它不具毒性,使用金属,且在极低压下运作。”
磁热制冷(magnetocaloric cooling)的概念已有多年历史,但将其商业化相对仍属新兴发展。目前“玛格诺热姆”已手工制作约40台饮品制冷机及5台冰箱。
西尔曼表示,永久磁铁是技术中最昂贵的一部分,他强调:“磁铁不会损坏,因此这项成本较高的元件可重复使用。”
该公司正探索替代磁场来源,并优化材料,目标是大幅提升制冷效能。
西尔曼指出,若将传统制冷剂泄漏等效率与健康问题纳入考量,“玛格诺热姆”的产品在价格上具竞争力。“我们的目标客群并非只看初期成本的消费者。”
他坦言,目前公司的制冷机售价偏高,他们的客户主要是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另一项正在开发中的技术是热电制冷(thermoelectric cooling,热电冷却)。
这项技术透过电流,将热量从装置的一侧转移至另一侧,热流方向与电流一致,达到降温效果。
美国新创公司“声子”(Phononic)是热电制冷领域的代表之一,并在泰国设有制造基地。
该公司已有数百万台冷却装置投入使用,应用范围涵盖资料中心、超市及其他建筑设施。
“声子”公司的制冷装置结构类似电脑晶片,利用半导体材料进行热传导。
“我们的晶片非常薄、非常小,但制冷效果惊人。它们只需消耗少量电力,但威力非常强大,”“声子”公司执行长东尼·阿提(Tony Atti)表示。
他指出,传统冰箱需全天候运行才能维持最佳效能,但热电装置则可随意开关,有助于降低成本、能源消耗与空间需求。
“我们的理念是:在需要的地方,随时提供制冷,”阿提说。
另一项优势是热电制冷几乎无声运作。“因为它完全没有移动零件,”拉斯穆森补充说。“热的转移有赖于材料本身的反应。”
相较之下,传统的蒸气压缩制冷系统包含泵浦、冷凝器与膨胀阀等零件,这些都是噪音的主要来源。
另一种固态制冷技术是弹热制冷(elastocaloric cooling,弹性热冷却),透过对弹热材料施加机械压力来产生温度变化,材料在受力时会升温或降温。
目前,来自四个欧洲国家的研究团队正合作开发“SMACool”——一款使用特定金属合金管制成的弹热式空调。
不过,目前弹热制冷原型机的制冷能力仍远低于商用空调。尽管SMACool的理论最高效率仍不及传统空调,但其目标是超越现有空调的能源效率。
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中。
近期,一支由香港(专题)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款替代空调的装置,冷却功率达到1,284瓦,成为首个突破1,000瓦门槛的弹热设备。该团队的创新之一,是以石墨烯奈米流体(graphene nanofluid)取代蒸馏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整体而言,拉斯穆森指出,固态制冷装置目前在效能上仍不及传统的蒸气压缩式空调,但她预期未来效能将持续提升。
她也预期价格将逐步下降。目前,固态制冷技术主要应用于富裕国家。
“关键问题是,这些技术是否能扩大规模,让真正需要制冷、且需求最迫切的地区也能负担得起?”拉斯穆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