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东北资源枯竭报告:为啥东北模式是最惨的?

京港台:2025-5-24 04:38| 来源:地球知识局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东北资源枯竭报告:为啥东北模式是最惨的?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澄澈

  校对 | 凯尔希 编辑 | 卡皮巴猫

  这是中国版图上,69个深陷危机的告警红点。每个红点,都是一座资源枯竭城市。

  ▼

  

  你能想象吗?我国总共有694座建制市,其中居然有近十分之一都涉及到“资源枯竭城市”,遍布全国23个省区市。

  他们是数千万人的家乡,在被需要的时候发光发热,用矿脉、油田和林场撑起共和国工业化的征程。

  但短短几十年后,就被困在了资源陷阱里,在一遍遍转型试错中消耗着仅存的能量。枯竭,似乎是他们的终极宿命,但果真如此么?

  岁月蹉跎,枯竭凋零...

  (黑龙江省七台河煤矿 图:壹图网)▼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中国的资源枯竭城市,他们面临的困境是如此相似,为何前途命运却天差地别。

  东北,起大早赶了个晚集

  首先,枯竭的前提是要先有资源,这69座枯竭城市遍布23个省份,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赶上的风口和吞下的苦果,也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东北模式、北方模式和南方模式。

  东北模式这一批,几乎都是枯竭赛道上的老大哥。东三省+内蒙古东部,有21个资源枯竭城市。

  如果再加上9个森林枯竭后,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政策,也就是靠着国家补贴过活的林城,“东四省”就有30个城市身处枯竭陷阱。

  密密麻麻的东北地区▼

  

  显然,这是东北经济长期趴窝的一大原因。

  按照资源枯竭的标准,只要“累计采出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就算枯竭。虽然还没被彻底挖光,但一般越往后挖成本越高,利润越低。

  东北资源枯竭如此严重,关键还是工业化搞得太早了。早在1943年,东北钢产量就达到了87万吨。这点儿量放在今天连宝武钢铁的零头都不到,但在当年可是全国的95%,几乎是唯一的重工业基地。

  1949年,仅鞍钢一家就生产了全国63%的钢

  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

  (鞍钢旧貌 图:壹图网)▼

  

  建国后,东北在一五期间大规模扩建钢铁、煤矿、汽车、装备制造。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1/3都在东北。到1952年,东北产出了全国39%的煤、48%的电、80%的化肥和81%的钢。没有东北,共和国基本就是个农业国。

  此后,东北的工业产能继续狂飙突进。如此扩张,资源再多也扛不住,煤、铁、石油、森林被大规模开采消耗,这也基本对应了枯竭城市的几大类型。

  在这30座城市里,可再生的森林占16个,不可再生的煤炭占11个,石油、铁和钼各有一个。

  ▼

  

  煤城/油城/林城,哪个更惨?

  资源不一样,枯竭后的命运也截然不同。阜新、盘锦、伊春这三座城市,就分别是煤炭、石油和森林枯竭的代表。这里面最惨的就是阜新这种“煤城”。

  辽宁阜新,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他曾经是名副其实的煤电大城。在巅峰期,光一个海州露天煤矿,就产出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煤。

  挖呀挖

  再多的煤炭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海州露天煤矿组图 壹图网)▼

  

  

  这个矿从光绪年间一直挖到2005年关闭,如今只在细河南岸留下了一个超级矿坑,荒草漫山,几乎和阜新市中心一样大。类似的巨型露天矿,在抚顺、鸡西、鹤岗等城市还能找到很多,不少都变成了“国家矿山公园”。

  一片巨大的城市伤疤▼

  

  在90年代中后期,阜新四分之三(76%)的工业产值都来自煤电,产业高度单一,煤炭枯竭,对他来说是致命打击。

  到2000年底,全市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停工停产,1/4的城市居民收入低于最低保障线,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为特困人口,全市1/3以上职工下岗,城镇登记失业率居辽宁之首,异常惨烈。

  煤电大城,崩盘了

  (阜新街景 图:壹图网)▼

  

  和阜新类似的,还有鹤岗、抚顺、辽源、双鸭山等十座东北煤城,求生之路同样坎坷。

  ▼

  

  之前很火的“躺平圣地”鹤岗,就是在煤采光了之后,经济迅速衰败,人口流失房价暴跌,一套火车站对面的房子只能卖个三五万,“一条大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管两头”,是鹤岗们的真实写照。

  这已经算是最繁华的几条街了

  (鹤岗街景 壹图网)▼

  

  究其原因,就是挖煤+坑口发电这个活儿极度依赖资源本身,在上百年的高强度开采后,必然矿竭城衰。和十几座煤城相比,以盘锦为代表的石油城市,可就幸运太多了。

  盘锦非常年轻,1984年才正式成立,靠着辽河油田迅速崛起,在盘锦西南,就可以看到大片的采油设施。

  从1996年开始,辽河油田的原油产量就从巅峰的1552万吨一路下滑,每年挣扎在千万吨上下。到了08年,年仅24岁的盘锦被正式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短短几十年

  盘锦为国家贡献了6亿吨油气

  (盘锦油田“磕头机” 图:壹图网)▼

  

  但石油和煤炭的产业链大不相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可以高度分离。比如沙特伊朗虽然出口原油,但汽油柴油却大量依赖进口;世界级炼油中心-新加坡,自己几乎不产一滴油,照样可以把炼化干成经济支柱。

  盘锦当年在辉煌期,给自己攒下了一整套石化和精细化工的家底。在辽东湾的滩涂上就能看到绵延十几公里的炼化装置,再加上自己有出海口,即使油田枯竭,靠进口原油也能赚深加工的钱。

  虽然看起来傻大黑粗

  可化工厂产值着实惊人

  是盘锦翻身的真正本钱

  (盘锦化工厂 图:壹图网)▼

  

  2022年3月,“油霸”沙特阿美大笔一挥,给盘锦投了837个小目标,要在海边开工一座世界级石化基地。每年能加工1500万吨原油,这是辽河油田一年半的产量,其中一半以上都要从中东进口。

  沙特的巨额投资,直接把盘锦经济带飞了。预计到26年项目投产后,年销售能超千亿,要知道22年盘锦全部GDP也才一千亿出头,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盘锦。靠着炼化+海港,油城盘锦成功续命。

  红海滩上

  一座庞大的石化新城冉冉升起

  (盘锦沿海 图:壹图网)▼

  

  情况类似的还有大庆,作为中国最TOP的油城,大庆油田连续44年产出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原油。曾经的巅峰是5000万吨,现在下滑到3000万吨,而且采出来98%都是水。

  累计贡献了25亿吨原油

  大庆油田也步入了油尽灯枯的老年期

  (大庆“磕头机” 图:壹图网)▼

  

  虽然还没被列入资源枯竭名单,但每况愈下的老油田必须要早做准备了。

  盘锦靠海,和南方的中东原油合作,这非常合理。大庆虽然深处内陆,但可以和靠北的俄罗斯合作。目前大庆石化所需原油的小一半,都是走中俄管道过来的西伯利亚油,已经为将来找好了出路。

  这里面炼的原油

  有不少就是西伯利亚过来的

  (大庆石化 图:壹图网)▼

  

  其实不论是煤田还是油田,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油尽灯枯只是时间问题。但树就不一样了,以伊春为代表的森林枯竭城市,只要细水长流,是可以把资源重新养起来的。

  深处小兴安岭的“林都”伊春,在资源消耗的巅峰期,曾用千分之三的中国陆地面积(0.34%),输出了1/5的木材,从建国至今累计高达2.7亿立方米。如果架一座桥,可以从地球铺到火星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

  森林资源极为丰富

  (伊春秋景 图:壹图网)▼

  

  虽然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可如果只砍不种,原始森林很快就会变成只有小树的次生林。再狠一点,就直接剃头变“秃山”,一下雨就水土流失。像大兴安岭这种,森林一口气向北溃退了200公里,没个几十年的封山育林根本缓不过来。

  2008年,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被列入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伊春正式封山育林,停止采伐天然林。次年伊春的GDP直接掉了9%,财政收入暴跌17%。此后阿尔山、舒兰、敦化、五大连池等林城也纷纷步其后尘。

  名单上的7座森林枯竭城市之外

  其实还有9座靠着国家补贴过日子的林城

  林林总总加起来就16座了▼

  

  “林都”虽然不砍树了,但靠着东北大(专题)森林,还是能找到其他出路。伊春设了261个林下种植养殖基地,产出了大批人参、湖羊、中药材等各种山货,2020年已经产值破百亿。

  而且虽然不砍自家树了,但隔壁俄罗斯还有无穷无尽的树,可以从绥芬河等口岸进口俄罗斯原木,拉到伊春加工成板材、纸浆再运到关内,相当于森林版的“大庆操作”。再加上林海雪原的旅游玩儿法越来越多,养活83万林都人应该不成问题。

  来伊春,看林海雪原!

  (伊春冬景 图:壹图网)▼

  

  支柱坍塌,转型难上加难

  这些油城和林城的续命办法,其实都是找到新的外部资源,把自己原本的加工环节维持下去。

  但要想在制造业的地位上重回巅峰,东北已经一步慢步步慢了。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支柱产业煤电、钢铁、机械、化工,因为成本和市场原因,逐渐都转移到出口导向的东南沿海。

  便宜大碗的海运

  给东南沿海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宁波舟山港,已经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旁边的上海港,连续15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

  (宁波舟山港 图:图虫)▼

  

  我们之前在缺铁、缺铜的系列里讲过,中国不是没有铜铁,而是矿的品位太低、成本太高。

  现在从中东、非洲、巴西、澳洲拉过来的原油、煤炭、大豆、铝土矿、铜精矿、铁矿砂,不仅量大质优,到岸价甚至比东北本地的成本价还便宜。而且各种超级工厂、消费市场都在沿海,原材料在沿海就能完成整个加工、销售流程。

  东南沿海分布着一座座超级工厂

  钢铁、石化、汽车制造应有尽有(宁波镇海炼化 图:图虫)▼

  

  与之相比,东北在海运、资源品位和技术迭代上都占尽劣势,已经完全打不过南方了。很多人把东北和德国的鲁尔区做类比,觉得同为老工业基地,东北也能逆袭一把,其实完全没有可比性。

  鲁尔区的核心港口城市杜伊斯堡,走莱茵河到鹿特丹港入海只需要230公里,而这个距离甚至只够从上海到常州港,连南京都到不了。

  靠着莱茵河的水运优势

  鲁尔区沿河布局了大量钢铁和化工厂

  大赚特赚

  (鲁尔区沿河化工厂 图:壹图网)▼

  

  而且莱茵河水量充沛稳定,可以走万吨巨轮。鲁尔区表面上是个内陆工业区,其实水运条件完全不输苏锡常,杜伊斯堡港的吞吐量比两个常州港还多。

  再加上周边有“法荷比卢”这些有钱邻居,鲁尔区其实是一个坐拥大量资源的德国版长三角,要想“转型失败”,还真不太容易。

  鲁尔区的成功转型

  给无数挣扎的资源型城市打了针强心剂

  (杜伊斯堡街景 图:壹图网)▼

  

  反观东北的资源枯竭城市,距离京津地区短则500公里,长则上千公里。周边的几个邻居蒙古国、俄罗斯、朝鲜(专题),也都是并不富裕的资源出口国,油田、煤田一个比一个大,东北继续卖资源并没有明显优势。

  还不如进口外国资源,做好自己的加工环节,大庆、锦州都是很好的典型。但对于煤城来说,确实转型要难很多。

  再加上现在低迷的生育率和人口外流,部分资源枯竭城市首当其冲,本地仅有的市场也会逐渐萎缩。

  因矿而兴,矿竭而城衰

  是很多资源型城市的最终宿命

  (呼伦贝尔扎尼河露天矿 图:按时吃饭)▼

  

  其实放眼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并非东北独有。

  像两湖地区就有十个,两广地区有三个,连江苏都有一个,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中非常独特的“十分之一”。

  也组成了资源枯竭的三大模式▼

  

  从曾经的发光发热,到今天的艰难转型,大多数的资源枯竭城市,还同时上了收缩城市的名单。人口、产业也在不断逃离,注定逃不过矿竭城衰的那一天。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4 10: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