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禁招令”或扩大,中国新生面签被拒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诺姆宣布,自2025-2026学年起,政府将撤销哈佛大学的国际学生与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这意味着,这所美国顶尖高校将失去接收国际学生的资格。现有的近6800名国际学生被要求在短时间内转学,否则将失去在美合法身份。
这一史无前例的“禁招令”不仅令哈佛校方和学界震惊,也让全球开始忧虑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截至目前,哈佛大学已争取到地方法院的临时限制令,在法院的最终裁决做出前,临时限制令可让该校学生的合法身份暂时保留。
就“禁招令”范围是否会扩大,特朗普未予以明确否定。他在5月23日回应说:“我们正在考虑很多事。哈佛必须改变它的方式,其他(高校)也需要改变。”
美国华裔(专题)法律学者、律师张军向《凤凰周刊》坦言,“总统签署行政令只需一纸文书,但挑战它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受影响群体不提起诉讼,行政令就会默认生效;而一旦进入司法程序,普通人需要承担远高于政府方的成本和压力。这种不对等的博弈,使得行政令即使存在法律争议,仍能对弱势群体造成实质性冲击。”
“把国际学生当做筹码”
在美国,联邦政府的确有权取消高校的SEVP认证,但通常基于教学资质或行政违规,而特朗普此举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引发各界担忧。
哈佛大学被要求必须在72小时内满足一系列要求,以获得“机会”重新获得招收国际学生的权限:包括向政府提供过去五年在该校就读的外国学生的纪律记录,在校园内进行“非法”抗议活动的资料。
国土安全部称,之所以采取这一举措,是因为此前哈佛大学拒绝向政府提供有关国际学生的记录。诺姆指责哈佛“煽动暴力、助长反犹主义,并与中国合作”,因此未能保障校园安全,不具备接收国际学生的资格。
对于美方的做法,外交部发言人毛宁5月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中方一贯反对将教育合作政治化,美方有关做法只会损害美国的形象和国际信誉。“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毛宁说,中方将坚定维护海外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除了吊销SEVP认证,联邦政府还试图干预哈佛的课程设置和招生、招聘政策,并计划削减近4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美国《纽约(专题)时报》披露,目前已有六个联邦机构对哈佛大学发起至少八项调查。
5月23日,哈佛大学校长艾伦·M·加伯(Alan M. Garber)公开发声,怒斥特朗普政府此举“非法且毫无根据”,直指这不过是“政府打压学术独立的又一报复手段”。同日,哈佛向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誓言通过法律手段抗击政治干预,诉状中写道:“没有国际学生的哈佛,不再是哈佛。”
收到诉状后,地区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Allison Burroughs)迅速颁布临时限制令,要求在举行听证会之前“维持现状”。伯勒斯在一份判决中说,哈佛大学提交的临时限制令动议指出,若未能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其将遭受“立即发生且无法弥补的损害”。因此,法院要求维持现状直至听证会举行。该法院网站信息显示,听证会定于当地时间5月29日10时30分在该法院举行。
不过,这种喘息可能只是暂时的。哈佛当前国际学生总数约为6800人,占到总数的27%。中国人目前是该校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2024年,约有1203名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哈佛大学的律师表示,如果这些国际学生失去合法身份,将产生“直接且毁灭性的影响”。
“这不仅令人恐惧,更让人心碎。”正在哈佛就读的奥地利学生卡尔·莫尔登(Karl Molden)如此说道。对莫尔登来说,被这所常春藤盟校录取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如今,他即将完成政府学专业的第二年学业,但感觉“一切都要崩溃了”。目前,莫尔登已向牛津大学递交了转学申请。
即将毕业的22岁瑞典学生利奥·格尔登(Leo Gerden)向美国媒体坦言:“特朗普政府如此非人化地对待我们,这太残忍了……他们实质上是把国际学生当作哈佛与白宫之间争斗的筹码。”他担心,更多高校将步哈佛后尘,“(美国境内)转学也未必安全”。他表示,明年,他将在中国攻读全球事务硕士学位。
受波及的不只是普通学生,也包括外国政要们的二代,如加拿大(专题)总理马克·卡尼的女儿克莱奥、比利时王储伊丽莎白公主等。
伊丽莎白公主现为比利时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不出意外的话会是下一任比利时女王。据路透社报道,这位23岁的公主已在牛津大学完成本科学位,刚刚完成哈佛大学第一年的公共政策硕士学业。比利时王室发言人表示,正“密切关注”形势,分析美国政府这一决定对伊丽莎白公主学业的“潜在影响”。
对于来自乌克兰、巴勒斯坦、阿富汗等战乱国家的国际学生,他们的处境难上加难。一旦在美国失去合法身份将遭遣返,这些学生也无法返回原籍国。
中国新生面签被拒
哈佛“禁招令”被颁布之际,距离很多人毕业不到一周。但由于禁令将在2025-2026学年才正式生效,本年度毕业的学生预计不会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即将入学的学生更加绝望。按照美国大学的录取流程,这些人通常在4月15日左右已经做出择校决定,比如拒绝其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并对接下来的学业和生活有了规划。
一位即将于8月前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告诉《凤凰周刊》,她于5月23日刚刚在北京拿到签证,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周围申请F-1签证(学生签证)的同学大多也顺利通过了。但她注意到,现场一位将赴哈佛就读的同学被要求“Check”(行政审查),签证官建议他关注当前的政策走向或考虑转学。
这位学生还说,身边已有不少同学选择去香港(专题)继续学业,来美国的人则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我的签证没问题,但心情仍有些忐忑。”
另一位中国学生则向《凤凰周刊》讲述了自己朋友的经历。他的朋友本科就读于西安交大的社科类专业,最近刚刚拿到哈佛大学2025年的秋季录取通知书,目前还没收到学校发来的I-20表格,这意味着他将无法预约签证面试。
“我朋友认为,哈佛大学目前没有正式发邮件(拒绝他),或许意味着事情还有转机。但今早(5月23日)看到其他申请者的面签经历时,他倍感担忧。据说,一位去使馆面签的同学被签证官直接询问是否关注到针对哈佛大学的新政,甚至都没有收走护照,这种情况比被‘Check’还要棘手。”该中国学生称。
即将入读哈佛商学院的一名国际学生在社交平台“Reddit”上无奈表示,自己已经无法跟上这个世界的疯狂了。“为了进入哈佛商学院,我努力了一整年,为了它我拒绝了耶鲁的全额奖学金和沃顿商学院(没有奖学金)。我在中东的工作环境非常糟,所以一直想辞职。我已经和公司协商好7月最后一天的工作,整个公司都知道我要去哈佛了。”该学生写道,“克服每一个障碍后,哈佛商学院却被禁止招收国际学生……现在我觉得自己没有处理任何事情的精力了。”
张军向《凤凰周刊》解读说,目前地区法官颁布的临时限制令可以保护在美国境内就读的哈佛学生,但不适用于身处海外等待签证的学生。“对于这部分申请人,签证决定权完全取决于美国领事官的判断,除非存在极端违规行为(如行贿受贿),否则领事官的拒签决定通常不受美国法院的管辖。”
“正因如此,美国各高校已发出警告,建议国际学生如无必要尽量避免国际旅行,因为在境外获得的法律保护远不如美国本土,尤其是像哈佛案中法院提供的强力司法保障。”张军进一步说。
早在针对哈佛采取这一举措之前,在美中国学生已经有很多理由感到担忧。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国联邦和州议员提议限制中国公民赴美留学。有学生反映,尽管持有效签证,他们仍被拒绝入境,或者签证被突然撤销。今年4月,中国教育部向中国学生发出正式警告,提醒他们考虑在美国留学的风险,这是自2021年以来中方首次向出国学生发出警示。
“若最后哈佛大学的起诉获胜,特朗普政府可以选择继续上诉,从地方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张军称,“目前最高法院已因特朗普频繁颁布行政令而不堪重负。此外,司法程序的运作速度远不及总统签署行政令的效率——行政令可以随时发布,挑战它却需要漫长的诉讼过程。这种发布-诉讼-拉锯的模式,可能成为特朗普执政下的新常态。因此,无论是留学生(专题)还是其他可能受影响的群体,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