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京港台:2025-5-28 21:31| 来源:不正确 | 评论( 19 )  | 我来说几句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胡锡进最近说了一点人话,以下是他为数不多可以被引用的文字:

  经常看到有人提这些年逐渐出现的“性萧条”问题,这是大事,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依老胡的直觉判断,“性萧条”是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不要羞于关联,一定要实事求是。性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正所谓“食色性也”,古来如此。性如果萧条了,人们的消费兴趣和动力就会减掉一大块。

  我们的社会还是要维护有利于“正常性繁荣”的氛围,不要在性的问题上过度严厉,反对“万恶淫为首”的旧观念。“黄色”“色情”的标准不要盯得太宽泛,以免伤及性本身需要的环境因素。总之,要结合人性,也从消费和治理全局认真考量这个问题。

  

  胡锡进提出的“性萧条”与消费低迷的关联性,这在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领域,均有理论支持。

  我再拔高一下,上一下价值。

  1

  简单说,性萧条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连带影响经济衰退。

  性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其衍生的消费行为(如娱乐、社交、婚恋、健康产品等)构成经济循环的重要部分。年轻人性活跃度下降,会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减少(如约会、娱乐场所消费、婚育开支)。反过来亦然。

  性压抑能通过心理机制来影响社会整体活力。

  这两年大火的行为经济学(最受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就强调,经济繁荣需要“动物精神”(即冒险与乐观情绪)驱动,禁欲文化若导致社会氛围压抑,可能削弱创业、消费和社交的积极性。

  

  若将“性繁荣”视为一种社会需求,政策应避免过度道德化监管。例如,中国近年酒吧等“暧昧经济”的衰退,部分源于娱乐场所的严格管控,抑制了社交消费场景。适度宽松的社会氛围,才可能释放消费潜力。

  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性开放与消费主义相辅相成,推动了娱乐、广告等产业的繁荣。

  而日本(专题)“低欲望社会”的案例也可以证明,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下面我重点说说日本。

  2

  日本“低欲望社会”,非常典型地揭示了性需求减退与消费低迷之间,有着非常深层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体现在经济压力、社会文化变迁、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中。

  先用数据说话: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显示,18-34岁人群中,39%的女性和36%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性需求减退直接导致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消费萎缩,例如:2024年日本新婚情侣数仅60.7万对,较上年减少1.4万对,婚庆、住房、育儿用品等消费随之减少。

  娱乐消费的下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仅是夜店等“暧昧经济”场景的消费衰退,甚至于连奢侈品也会受牵连陷入低迷。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性需求也是作为经济活力的心理映射而存在的。

  在日本,“宅文化”与消费降级关系密切。二次元文化的盛行催生的“宅男宅女”群体,喜欢通过虚拟角色(如与初音未来结婚)满足情感需求,替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这种文化现象直接减少了婚恋市场的活跃度及相关消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性心理的负面转向正在形成一种思潮。青少年对性持负面认知的比例上升(如认为性是“羞耻的”,或女性打拳厌男、直男厌女),进一步削弱了与性相关的消费动力。

  日本职场文化强调加班与终身雇佣制,导致年轻人缺乏社交时间和精力。调查显示,超负荷工作使男性恋爱时间减少,女性因经济不稳定推迟婚育。这种“时间贫困”加剧了性需求与消费的双重抑制。

  日本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过高,年轻人因担忧“无法承担子女教育费用”而放弃生育,连带抑制了母婴产品、教育服务等消费。

  日本总人口已连续14年下降,2065年预计降至8808万,其中40%为老年人。劳动力减少导致消费市场持续萎缩,企业投资意愿受挫,形成经济停滞与低欲望的恶性循环。

  日本政府虽推出生育补贴、加薪政策,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例如,2024年春季劳资谈判实现33年来最高加薪幅度(5%),但实际消费仍负增长。这表明,单纯经济刺激难以扭转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变迁。

  日本的案例表明,性需求不仅是个人生理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性需求减退通过以下路径影响消费:最直接的是,减少婚育、娱乐等关联消费;看上去比较间接,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性萧条会削弱社会信心,抑制创新与冒险精神。

  结构上的困境是,它会加速人口萎缩,导致市场长期收缩。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性萧条,与日本不同,有太多政策上胡乱压制的因素。

  3

  从进化生物学的视角看,性行为的频率受环境压力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创造性。

  短期经济危机中,个体可能因生存压力,降低性欲以保存资源(如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后的“无性族”现象)。

  然而,长期禁欲或性压抑,又会违背人类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

  人类学家蒙塔古说过,性与生育分离(如避孕技术),推动了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分工优化。若社会过度强调禁欲,可能阻碍性别平等与家庭结构变革,削弱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供给。

  举例来说,中国95后婚内无性比例上升,可能影响生育率与长期人口结构,进而制约经济增长。

  这是一连串事件。禁欲是一个负向的起点。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性行为适应的是小规模社群环境,而现代社会的匿名性与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疏离。这种“错配”,在高压经济环境下被放大,容易形成“性萧条—消费降级”的恶性循环。

  性需求与消费信心之间,存在联动性。经济衰退期,“动物精神”因被压制而萎缩,会抑制经济创新,也会减少包括性相关消费在内的非必需支出。

  这里要提一下制度经济学派的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的观点:社群自治可弥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在性领域,过度管制可能破坏社群自发的协作规范(如婚恋市场的自然调节),而适度包容的文化制度(如对多元化亲密关系的接纳)有助于释放经济活力。

  “性萧条”对经济的影响,是需求抑制与社会资本耗损的双重问题。进化视角揭示了长期制度调整的必要性(如平衡压力管理与性健康支持)。

  当代经济学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人性需求”纳入增长模型,避免机械化的市场干预。

  禁欲社会不仅是不人道的,也必然是贫困的。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9 04: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