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小米首款AI眼镜登场,就这?

京港台:2025-7-1 02:35| 来源:有意思报告 | 我来说几句


小米首款AI眼镜登场,就这?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如今,能在小米发布会上“请动”雷军本人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6月26日晚的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在讲汽车之前,雷军先拿出的小米首款AI眼镜就成了颇为特殊的那一个。

  该产品定位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不仅可以当作耳机使用,能够拍摄照片、视频,也号称“随身的AI入口”,接入小爱同学,支持连续对话。

  发布会当晚,不少“米粉”就冲进小米之家提走了为数不多的现货。京东开售12小时销量即突破万台,登上“智能眼镜热卖榜”首位,其中电致变色款更是在开售3分钟就已售罄。

  

  图/电商页面截图

  这款售价1999元的小米AI眼镜真的有这么大吸引力吗?当多数消费者还对智能眼镜颇为陌生的时候,小米能凭一己之力打开市场吗?

  年轻人的第一款AI眼镜?

  “要是我们店里有货,一上午我至少卖出去两台了。”北京西城区某小米之家门店销售人员不无遗憾地说。

  发布会次日,有意思报告致电北京西城、海淀、朝阳等区多家小米之家,多数门店表示该产品热度颇高,店内仅有少量现货。

  朝阳区某门店内有样机展示,不时有好奇的消费者试用产品。销售人员在被问及部分卖点时还不甚熟练,但据其透露,眼镜比小米新款小折叠手机 MIX Flip 2 “火多了”,发布会后24小时该门店已售出6台。

  从外形上看,小米AI眼镜长得就像一款普通的黑框眼镜。除了黑色,标准版还提供了玳瑁棕和鹦鹉绿两种颜色,半透明的设计也使之更具科技感。

  

  北京某小米之家内展示的AI眼镜样机。图/梁婷婷 摄

  不过,可能是早有同行戴着自带提词器的智能眼镜上台演讲,这次雷军并没有戴着自家眼镜登上发布会的舞台,因为小米AI眼镜并无显示功能。

  该产品如普通眼镜一样支持近视人群验光配镜,同时提供了不能自配镜片,但可作为墨镜使用的单色电致变色款和彩色电致变色款两个升级版本,价格分别是2699元和2999元。

  产品自带摄像头,能够实现所谓“第一人称相机”功能。在官方介绍中,小米AI眼镜可以从佩戴者视角拍照和录制视频,按一下即可记录生活的精彩瞬间。

  与此同时,最AI的部分是其接入“超级小爱”,能够实时问答,配合拍照做内容识别,并可以“接管”家里的智能设备,通过语音实现远程控制。

  发布会上,雷军直接给出了对比图,小米几乎是毫不掩饰地对标Meta公司推出的Ray-Ban Meta,称小米AI眼镜更适合亚洲人佩戴,续航时间更长,且具备全生态控制等优势,而后者在全球AI眼镜产品销售中断层领先,仅2024年全球出货量就超过了180万台。

  

  图/小米发布会视频截图

  洛图科技(RUNTO)分析师汪子莘表示,Ray-Ban Meta开启了AI拍摄眼镜的范式,在具备一定时尚属性的前提下,叠加镜头、AI及语音交互功能等,小米与之对标无可厚非。而就现有参数和功能来说,小米可说是给出了一款“中规中矩”的稳妥产品,除了拍摄相关的技术外,整体技术成熟度较高,借助语音实现的交互能力也比较常规。

  垂类研究机构维深信息曾就小米AI眼镜的材料清单做出成本估算,其基本款的综合硬件成本约180.5美元,不含开模费、不良和运损等的税后综合成本接近1300元人民币(专题)。

  汪子莘也认为,标准版1999元的产品价格处在合理区间内,与小米在公众心目中的性价比形象基本相符。

  “没事别买”?

  但要说小米AI眼镜有多好,恐怕也见仁见智。

  之前花四位数买过一款某大厂智能音频眼镜的陈雨(化名)在听及小米AI智能眼镜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没事不要买。

  最明显的缺陷就是重。“买的时候以为超轻呢。”陈雨冲着β钛合金材质的镜框下了单,回来发现这个可以兼容耳机和眼镜的产品,虽然解放耳朵但却把压力转移给了鼻梁,整体比自己原本戴的眼镜重了不少,几乎没过一个月就开始吃灰了。

  小米AI眼镜重40g,比陈雨的音频眼镜还略重几克,若再配近视镜片,还要再加一些。有意思报告在体验后也发现,佩戴超过一小时鼻梁和耳朵会有明显不适。

  至于具体功能,官方演示视频显示,在双手被占用的运动或居家时刻,比如攀岩、网球、骑行等,包括与宠物、孩子玩耍时,都能拍摄一段最长10分钟的视频。

  

  用户佩戴小米AI眼镜骑车时拍摄的视频片段。图/受访者提供

  实际操作时,按键或呼叫小爱同学均可开启拍摄或录制,同时眼镜上的指示灯会亮起,一旦遮蔽就会提示关闭功能,使之避免成为偷拍工具。

  不过和很多视频只是看起来很美一样,有戴眼镜经验的人都会了解,一旦运动出汗,眼镜很容易自鼻梁下滑,何况这副眼镜比起日常超轻镜架显然重了不少。

  对此,量子位智库研究员刘铁鹰评论道,AI眼镜的重量和续航至今仍是阻碍产品走向大众的典型难题。但受制于硬件,暂时无法实现产品更轻电量却更持久,因重量问题,长时间佩戴的不适感几乎是必然的,而AI眼镜的计算芯片和传感器本身耗电速度也更快。

  国内智能眼镜企业灵伴科技(Rokid)创始人祝铭明曾多次在采访中提到,智能眼镜目前依然受困于展现力、续航力、佩戴性的“不可能三角”,而解决这个不可能就是整个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给出的低功耗双芯片、8.6小时续航,甚至可以插上充电线边充边玩的选项已算是颇为努力。

  虽然不似Rokid Glasses配有显示功能,能让雷总脱稿演讲,但小米AI眼镜的录音转写及多语言同声传译功能在工作场景中倒也算实用,开放式耳机的效果在非安静场合也不会有明显的漏音情况出现。

  至于与Ray-Ban Meta相似的通过眼镜通话、发消息等功能,暂时只有小米手机能够实现,否则只能收获小爱同学一句“对不起,我还在学习中”。

  至于小爱同学本身,基础的语音交互对于多数用户已然颇为熟悉,搭配眼镜则能够实现实时拍摄与识别。小米眼镜App内提供了一个典型用法:给食物拍照识别并记录卡路里。用一位受访者的话来形容是:“有用,但不多。”

  

  图/受访者提供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官方视频中令“i人”惊恐的“小爱同学 扫码支付”功能尚未正式实现。与之相比,微信刷掌、支付宝刷脸都显得含蓄不少。

  

  图/微博@小米公司

  刘铁鹰指出,目前AI眼镜整个品类的消费者仍以科技发烧友和有拍摄需求的用户为主,前者关注科技动向,对于最新的科技产品都有体验的意愿,而后者主要包括有强拍摄需求的专职自媒体用户以及习惯于记录日常生活的普通用户。

  他提到,正如Ray-Ban Meta的出圈,就是由于其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能力和AI交互功能的相辅相成,对于第二类人群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刚需”,而小米AI眼镜提供了相似的体验。

  但目前来看,这样的人群并不算太多。发布会次日上午京东即告“1万+”的销售,在上新3日后并未向着“2万+”变化。

  产业评论人张书乐也略显“苛刻”地表示,说到底小米这款产品还是更像一款具备社交货币功能的“玩具”,除了便携度较高之外,不论是当作耳机、运动相机还是语音助手都显得“鸡肋”,对于最广泛的用户而言并无明确的使用场景,“有兴趣的人会买,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那么,小米真的有必要做这样一款似乎并没有那么成熟的产品吗?

  雷军何以“进场”?

  AI眼镜的量产还在进程之中,大众消费者感知并不明显,但行业内却早就开始了所谓“百镜大战”,XR公司、互联网公司、手机公司以及各类硬件公司纷纷下场开“卷”。

  洛图科技线上零售数据监测显示,今年1—5月,智能眼镜(含AR)的零售销量在30万副左右,数据正持续走高,全年销量有望突破百万,预计同比增长将超过130%。

  正如在发布会一开场,小米就“亮肌肉”般地展示了自己颇为出众的一季度业绩,张书乐认为,其进入智能眼镜赛道也是一次表现其综合能力的机会,“何况作为手机和互联网大厂,必须在这个新市场里占据一席之地,未来才有机会”。

  更重要的是,行业似乎也需要更多的“小米”。

  要知道,虽然“百镜大战”听来声势浩大,但从消费者视野看,国内AI眼镜似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入局者众,但真正讨论度极高的消费级产品却几乎没有。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R眼镜和AI拍摄眼镜线上市场主要品牌销量份额。图/洛图科技

  刘铁鹰表示,目前国内真正量产发售的AI眼镜并不多,至多算是“百镜大战”的预选赛阶段。而不同品类都涌现出了一些代表玩家,如AI音频眼镜的华为(专题)和李未可,AI拍摄眼镜的雷鸟创新,还有AI+AR眼镜的星纪魅族、影目科技等,但品类本身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还未充分开发,玩家们入局虽早,也积累了一定的用户认知度,但并未真正构建起先发壁垒。

  “要想让大众用户成为AI眼镜的消费者,还需要更多成熟产品的教育和引导。”刘铁鹰不无期待地说,从行业角度而言,现阶段各大厂商普遍思考的问题恐怕还不是互相竞争,更多是如何让整个国内市场热起来。而以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势必会吸引更多人尝试和关注AI眼镜,其入局将是AI眼镜从小众产品走向大众视线的重要一步。

  汪子莘也补充道,相比现有竞品而言,小米在产品的稳定性、细节优化,特别是在影像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小米生态更是为其提供了发展支撑,有机会依托自身生态实现产品使用内容上的拓展。

  当然,要说小米能够成为改变行业的破局者显然还为时过早。

  如张书乐所说,不仅是小米,整个行业面临的仍然是大众使用场景的局限。拍摄也好,录音也好,包括讨论度颇高的演讲提词,各种产品解决的更多仍是“痒点”,没有办法说服消费者“你真的需要一副AI眼镜”,何况它戴久了并不舒适。

  但他也乐观地看好AI眼镜这一品类在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前景,或许在现有用户“玩”的过程中,说不定就能出现打开场景的机会,“哪怕只是解决一部分人的痛点也能形成优势”。

  对此,汪子莘表示认同。她更期待小米及同行们未来的迭代产品,因为真正的爆品要在用户心智普及后出现。再加上当代消费电子用户更追求产品与自身使用需求、生活方式、审美品味的契合,眼镜这样穿戴属性较强的产品或许也可能并不会出现符合所有人需求的大爆品,而是以细分、垂直的小精品形式出现。

  有意思的是,有网友已经提到,既然可以通过按键或语音进行拍摄并识别物体,那么小米AI眼镜或许能够成为视障人群的日常工具。

  若由此,即使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美,AI眼镜没能真正成为所谓“下一个入口”,也不失为一种方向。

相关专题:雷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5 10: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