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猫"捷克险遇"战狼"?追踪萧美琴计划背后的交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捷克军事情报部门上周表示,2024年3月台湾副总统当选人萧美琴访问布拉格期间,中国驻布拉格大使馆外交人员“采取了违反外交规范的行动”,包括计划以车辆冲撞等方式进行示范性的“动能行动”。这一消息在台北及布拉格引发舆论骚动与政坛激烈争论。
路透社报导指,捷克军事情报发言人杨·佩伊塞克(Jan Pejsek)称,调查显示中国的行动包括对萧美琴进行“实体跟踪、蒐集其行程资讯,以及试图记录她与捷克政界及公众重要代表的会晤”。他进一步向路透社表示:“我们甚至记录到中国民间情报部门试图制造条件,对受保护人士进行‘示威性’的‘动能行动’(Kinetic action,军事术语),包括车辆碰撞,但此行动并未付诸实施。”
此事在台湾及国际舆论圈引发高度关注。各界聚焦,若此情属实,北京的意图何在?这是否反映近年来捷克与中国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中国战狼外交的一贯风格?此外,为何捷克在事隔一年多后,才由军事情报部门披露此消息?
“敢于斗争”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国中心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向BBC中文分析,若传闻属实,此事件更像是中共个别外交官员以“敢于斗争”为纲领,通过言词攻击甚至肢体威胁吸引注意力,体现短影音时代注意力分散现象在外交风格上的呈现。
他解释,习近平在2022年10月的中共二十大政治报告中呼吁全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也就是说,习近平要求斗争需讲究方法,不仅要斗得狠,还要斗得巧,但个别官员或许只记住了前者,忽略了后者。“然而,这类‘低级红’手段或许能为个人谋求升迁,却对中国外交的普世观感带来‘高级黑’的不利效应。”他说。
不过,从捷克的立场来看,布拉格国际关系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ague, IIR)研究员杨·史维克(Jan Švec)博士向BBC表示,事件发生时,捷克外交部拒绝向媒体证实相关报导,可能是出于对中捷外交关系受损的担忧。然而,他认为当时未将涉事外交官驱逐显然是错误的。“近期,捷克军事情报部门负责人才确认此事件,但外交部与政府尚未提供进一步细节或公开后续行动。这种持续的克制似乎反映了对中国潜在回应的持续关切。”
法新社披露,捷克外交部表示去年已就此事召见中国大使,但未作进一步评论。捷克外交部发言人维尔纳罗娃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评论此类或其他敏感案件的细节。
位于布拉格的私人安全咨询公司“波西米亚防卫”(Bohemia Defense)负责人马达立(David Madali)则向BBC表示,此事件促使人们重新审慎评估外国情报机构在民主环境中的运作方式。他指出,具有外交身份的人员对一位来访的副总统当选人进行实体监视,甚至计划在近距离行动以传递威慑讯号,显示出令人不安的转变——即便这些行动仅停留在准备阶段。
马达立强调,这不仅针对单一访客,而是北京对布拉格、中欧及公开与台湾交往的民主伙伴发出的更广泛讯息。他表示,任何外国行为者在北约及欧盟成员国领土上考虑此类行动,至少在外交上具有破坏稳定性,且违反《维也纳公约》框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否认中国外交人员有任何不当行为,并称捷克允许萧美琴访问是干涉中国内政。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表示:“台湾并无所谓副总统;中国外交人员一贯遵守驻在国法律法规。”
毛宁进一步批评赖清德和民进党,称“无论如何变换花样,搞‘倚外谋独’,企图挑拨中国与建交国的关系,都掩盖不了其险恶图谋,也注定不会得逞。”
图像来源,OFFICE OF THE PRESIDENT, TAIWAN图像加注文字,近年来,捷克与台湾非官方往来频繁,引发北京警示。图为去年底,台湾总统赖清德(中穿棒球装上衣)在台北接见捷克棒球代表团。
“战猫”萧美琴布拉格遭遇的更多细节
台湾本土及国际媒体近年来时常以“战猫”称呼萧美琴。她自己曾解释说,台湾将继续结盟并增强国防,“就像猫一样,我们可以温暖可爱,但不要惹我们”。
根据路透社报导,此事件发生于2024年3月18日,萧美琴在1月胜选后不久、就职前访问捷克布拉格。在为期三天的访问中,她与捷克参议院领导高层会了面,包括参议院正副议长等人。当选官员正式就任前以非官方身份外出访问,一直是台湾外交突围的一种惯常做法。
捷克情报机构上周向路透社及当地媒体证实,中国驻布拉格大使馆人员对萧美琴的车队进行监视与跟踪,并计划以示范性“动能行动”撞击其座车。军事情报发言人扬·佩伊塞克向证实,涉事人员为“在中国驻布拉格大使馆具有外交身份的合法人员”,其行为违反外交规范,包括蒐集萧美琴行程及与捷克官员会晤的情报。此行动最终未付诸实施,捷克当局表示成功确保萧美琴的安全。
面对此事引发的风波,萧美琴上周在社群媒体回应:“我在布拉格度过了愉快访问,感谢捷克当局的热情款待与安全保障。中共的非法行为无法阻挠我代表台湾在国际社会发声。”
以色列国会友台小组主席杜伯斯基(Boaz Toporovsky)近日也在社群媒体评论,称中方行径令人深感不安,“以色列将与台湾并肩同行”。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本周也发表声明,谴责该行为已跨越底线,险些构成“国家恐怖主义”,并呼吁各国予以谴责。
然而,台湾内部也有分歧意见。譬如,台北一位退休外交官徐勉生投书风传媒,认为中共与捷克对去年事件“选择息事宁人,不愿扩大事端”。他表示,捷克媒体此时重提旧案,“极可能由民进党政府唆使”。他强调,从外交层面看,中共人员尾随萧美琴进行监视,“固然令人困扰,但这是外交工作常态。只要未造成实质伤害,皆不构成重大事端”。
国民党立委廖先翔在网路节目中称此事应为假新闻,又称中共“要制造车辆碰撞还失败,好像有点逊”。此言在台湾网路引发激烈争议后,他澄清是讥讽中共情报能力不足,无不敬之意。同场立委徐巧芯则强调,台湾应追究捷克政府责任,要求提供事件细节,说明为何当时让萧美琴身陷危险。
对此,布拉格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史维克向BBC重申,根据捷克情报单位证实,此事绝非罗生门,至少是一起危险的实体间谍行动,威胁外国高层政治人物的生命安全。
中捷关系的波动
捷克人口约1090万,被视为1980年代末东欧共产政权变革后成功民主转型的典范国家。当年由已故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领导的“天鹅绒革命”震撼全球。
30年后,捷克成为习近平“一带一路”计划在欧洲的重要伙伴。但在新冠疫情前后,捷克与台湾往来日益频繁,层级不断提升。2020年8月,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Miloš Vystrčil)与布拉格市长贺吉普(Zdeněk Hřib)访问台湾,与台湾总统蔡英文会面。
捷克参议长位阶仅次于总统,维斯特奇尔是有史以来最高层级的访台捷克官员,北京因此向布拉格提出强烈抗议与警告。此外,该国现任无党籍总统彼得·帕维尔(Petr Pavel)多次接待台湾代表团,并推动其参与国际组织。2024年10月,他在布拉格一场会议迎接台湾前总统蔡英文到访,当日中国驻捷克使馆强烈抨击,同时中国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周边海空域举行大规模围台军演。
有分析认为,台北与布拉格关系升温,促使北京将捷克视为欧洲重点目标。中国则继续结合外交压力、经济胁迫与类似秘密行动,在不引发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施加影响。
譬如,今年2月,中国外长王毅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期与捷克外长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ý)时会面时称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下滑,“这是中方不愿意看到的”。王毅又说,中捷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但他特别指出台湾问题,要求布拉格尊重中方核心利益。
史维克向记者强调,捷克政府一向积极参与人权、对抗俄罗斯、支持北约(NATO)、网路安全措施等议题,同时捷克拥有强大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人权和民主。因此,“中国将捷克视为重点针对目标,这不仅体现在萧美琴的‘追车事件’中,也体现在最近曝光的网络安全事件。后者是指是今年5月,捷克外交部控诉中国骇客组织APT31对其部门发动网路攻击,此事在该国引发轩然大波,当时捷克外交部长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召见了中国驻捷克大使。北约(NATO)也抨击此事,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称将与捷克一同应对中国发起的网路攻击挑战。
布拉格防卫安全专家马达立(David Madali)向BBC表示,捷克长期对国际关系采取务实审慎态度,“即便面对行事方式或政治制度与我们不同的行为者”。他认为,萧美琴事件可能是一个悄然的转折点,提醒捷克开放与战略远见必须并行。
他强调,在与台湾相关事务中,捷克与欧盟及北约框架保持一致。
面对中国反应,马达立认为,尽管中捷关系面临挑战,未来在利益一致的领域仍将持续外交接触。布拉格将坚持民主价值与国家安全原则,以审慎态度与他国往来。
捷克学者史维克则向BBC说,捷克正试图在与北京保持关系与维系民主自由价值之间取得平衡:“这包括在不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支持与台湾的合作。”这次事件显示布拉格的因应措施较为克制,但也显示政府未能即时阻止安全部门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