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人民日报:警惕针对“海归”4种论调

京港台:2025-7-4 11:37| 来源:联合早报 | 评论( 20 )  | 我来说几句


人民日报:警惕针对“海归”4种论调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海归相关新闻汇总

  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中国网络上出现不少针对“海归(专题)”的舆论。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称,要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论调。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星期五(7月4日)以署名“筋斗云”发表文章称,近期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回国,投身不同岗位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文章以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为例,称虽然有人欢迎人才回国,却也有人予以批评和质疑。文章随后列举针对海归派的四种论调:

  第一,有人认为海归派当初舍近求远、奔赴海外,没想着为中国人民作贡献,但如今“西边不亮东边亮”或“该养老了”,才想回归。文章认为,今天的中国不论是创新能力、科研条件、科学评价机制、政策支持力度等皆为优质,人才聚集在此,是必然的现象。文章还指出,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海归派也必须拥有一定实力,为中国做出贡献。

  第二,有人认为当前回国的这批人才都是在海外混不下去的“二流人才”,却因为头戴“海归”帽子,回国后反被当成了“宝”。文章反驳称,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干扰学术研究,影响了华裔(专题)学者的工作生活。这些学者身处重要的研究领域、领先的行业,才被视为威胁,受到排挤、打压,并非“二流”。

  第三种论调认为,选择出国留学就是不爱国,即使之后回国,也是利益驱使或无奈之举。评论则称,中国多年来都“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文章指,中国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探索的路径本就多元,跨国学习正是彼此借鉴、缩短技术差距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5G技术、具身机器人的发展突破,都离不开归国人才的科研付出。

  还有论调认为,推崇海归人才,就是对在本土付出辛勤汗水的人才不公平。文章称,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今日中国机遇足够多,事业舞台足够大,容得下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建其功;海归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土人才更接地气,各有优势。

  此前,中国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4月22日召开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说,在人才培养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理由是海归派里有间谍,引发舆论哗然。今年5月,美国前总统川普宣布将加强对中国留学生(专题)的签证审查及社交媒体监控,也引发对中国留学生“归国潮”的讨论。

 

相关专题:海归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2 14: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