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学者用大数据分析了美国"大而美"法案的国际反应

京港台:2025-7-13 07:01| 来源:HK01 | 评论( 4 )  | 我来说几句


学者用大数据分析了美国"大而美"法案的国际反应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总统特朗普(专题)于7月4日正式签署并生效了所谓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为全面评估该法案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研究团队综合采用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对6月30日至7月6日的全球社交媒体相关信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

  研究发现,对于该法案国际社会整体态度偏向负面,38.1%的相关言论表达反对,仅8.5%持正面观点。美国盟友(如英国、加拿大(专题)、德国等)普遍担忧本国制造业、能源及就业将受冲击,印度(专题)、日本(专题)则因政策红利预期反应较积极。美国国内亦舆情汹涌,反对声占比达42.2%,远高于支持者的10.6%。

  国际社会对“大而美”法案持负面态度居多

  据数据显示(如图一和二)世界各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网上讨论区等与“大而美”法案相关的信息、报道共3225433条,国际社会上仅有8.5%的舆论持正面态度,38.1%的舆论持负面态度。

  

  

  世界对美国“大而美”法案最关注的国家,除了美国和中国之外,还有加拿大、英国、澳州、印度、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与美在贸易和能源等领域联系紧密,“大而美”法案所涉及的跨境税收和能源补贴政策将直接冲击其对美出口和投资布局。加拿大因深度嵌入美国产业链,尤受清洁能源政策调整影响。约28吉瓦的风电与太阳能项目面临取消,多个电池厂项目停工,恐影响上百万就业岗位。英国和澳大利亚则担心第899条“报复税”条款,可能引发对美投资大幅减少。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讨论重点集中在“汽车与交通”领域,反映出三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对法案中制造业税收优惠尤为敏感。“大而美”法案旨在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令欧企面临更激烈竞争,可能丧失部分美欧市场份额。同时,欧盟大力推进“碳中和”,但该法案削减新能源项目支持,对风电、太阳能等绿色产业构成冲击,德国等新能源出口国受损尤甚。

  印度关注“大而美”法案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视其为提升自身产业地位的机遇。法案限制对华技术合作,反而为印度争取美方技术转移、吸引高端产业提供空间,促使其重新调整战略,谋求在美印合作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日本则因与美国在贸易和金融上高度依存,普遍以积极态度看待法案带来的新机会。尽管部分条款可能冲击汽车与科技等领域,但日本政府与企业倾向顺应美方政策变化,挖掘其中潜在利益。

  可见,这些国家之所以特别关注“大而美”法案,主要因它们在全球科技产业链、舆论生态或地缘政治中具有关键地位,密切关注“大而美”法案的动向,以评估其对本国利益的潜在影响。

  美国“大而美”法案在国内激起强烈舆情反弹

  据下图三数据显示,美国关于“大而美”法案的舆情总量达112.49万条,日均超16万条,整体趋势与全球一致。情绪分析结果显示(如图四),仅10.6%的言论持支持态度,而反对意见占比高达42.2%,为支持者的近四倍,显示出法案在美国国内争议极大。

  

  

  从受益层面看,法案最主要的受益者是高收入群体与传统制造业企业。法案延续并扩大个税减免,高收入家庭平均每年减税约1.25万美元,同时将联邦遗产税免税额提升至1500万美元,便利财富传承。此外,大量新增煤炭开采用地和削减油气开采费用,有助于传统制造业降低成本、扩大产能。

  相较之下,低收入群体和新能源企业则成为主要受损方。法案削减医疗补助和食品援助,预计未来10年将有1180万人失去医保保障,约60万家庭每月损失100美元。耶鲁大学研究指出,美国最低收入20%家庭的年收入将减少约2.9%。同时,大量清洁能源激励政策被取消,预计72%的风电与光伏项目将无法推进,严重冲击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特斯拉掌舵人马斯克对法案态度尤为强烈。由于电动车补贴被取消,直接影响其企业发展,他多次在社交媒体上批评法案会带来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破坏就业和经济稳定,并成立“美国党”作为回应。相关舆论文本中(如图五),负面情绪占比高达42.6%,且高频关键词包括“美国党”“新政党”等,反映出马斯克反对态度之鲜明。据调查,超过65%的美国民众支持其提出的政治新方向,反映出法案在美国社会引发的深层不满情绪。

  

  图五

  综上所述,“大而美”法案不仅是美国内部政策调整的缩影,更是国际社会观察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从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到美国国内激烈的意见分歧,可以看出,这一法案在推动特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触动了多方利益的敏感神经。此对中国内地而言,应以更宏观的战略视角,理性分析其深层次影响,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此对香港(专题)而言,作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应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在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助力国家应对外部挑战,同时巩固自身的国际竞争地位。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为梁海明教授,研究单位包括国际数据与舆论研究中心。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美国要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0 19:3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