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又见砸窗,应急处置该如何应对“感觉闷热”

京港台:2025-7-14 20:55| 来源:澎湃新闻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又见砸窗,应急处置该如何应对“感觉闷热”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有媒体报道,青海西宁曹家堡机场一摆渡车20多分钟不开空调,到停机坪司机迟迟不开车门,导致一旅客缺氧晕倒,最后乘客怒砸车窗,大家才得以出去。事件引发众多关注。

  7月13日,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有限公司发布通报称,事发时该摆渡车内有旅客反映闷热要求开门,摆渡车司机确认空调处于打开状态,下车检查四周车窗处于开启状态,同时到车门处向旅客解释有航空器滑出,暂时不能开车门。

  

  视频截图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前不久发生的“火车砸窗事件”。略有不同的是,火车案例中空调发生了故障;在这起案例中,按照机场的回应,设施似乎没有明显的问题:摆渡车已经开了空调和车窗,只是因为“有航空器滑出”,出于安全考虑,暂时不能开门。

  从事件的发展看,旅客有不舒服的体感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有旅客晕倒。虽然摆渡车“开了空调和车窗”,但并没有提到当时车内的温度是多少,这可能囿于技术原因,无法完全还原了。这至少说明了一种可能——哪怕硬件设施没问题,但由于当时的户外高温天气、车辆拥挤程度等情况,依然可能造成种种意外。

  类似情况下,面对乘客“感觉闷热”“要求开门”等诉求,应急机制该如何应对?

  客观来看,“感觉闷热”是一种比较主观乃至因人而异的感觉,不像温度计,很难有一个可量化的数值。机场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提到,“西宁机场本来天气不热,很凉了”,似乎他并不觉得热。但是对于摆渡车里的乘客来说,感觉可能大相径庭。到底依据是“我觉得”还是“你觉得”,其实决定了应急机制的运转逻辑。

  至少从最近一些案例看,“感觉闷热”这样的主观感受,恐怕不能被轻易忽视。在这起案例中有乘客晕厥,在此前的火车案例中,也有“50多岁女性旅客反映头晕”;此外,像热晕、中暑的案例,在夏季的新闻里也是层出不穷。

  在全球变暖的当下,其实人们也需要一种新的健康常识:即高温、缺氧的环境,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很有可能产生突发风险。对于这些情况,应急机制恐怕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比如调低反应的阈值,建立“乘客不适预警机制”,在乘客提出不适的第一时间即予以充分重视,尤其更应该关注老弱等群体的感受。

  此次西宁机场在通报中表示,“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及特殊事件应急能力,全力保障旅客出行体验”,这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反思和积极的改进态度。

  无论如何,乘客自行砸窗肯定是一种较为极端的状况,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常规办法。希望各种交通工具乃至公共场所,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不是只依赖“技术参数”,也要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开辟更多弹性处理的空间,这才是一种有温度的服务意识。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2 19: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