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产能过剩窒息中国经济

京港台:2025-7-16 00:22|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产能过剩窒息中国经济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科隆城市报》报道指出,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外表虽然光鲜亮丽,但事实上,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已经令相关企业不堪重负。《日报》评论指出,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欧洲也应效仿中国制定出自己的应对战略。

  《科隆城市报》援引比亚迪副总裁李柯的话报道说:“竞争非常激烈、非常残酷,当前的局面是无法持续的。”这篇题为《中国产业政策已经触顶》的文章写道:

  “中国产业政策成功的背后,弊端也变得日益明显。正如‘中国通’武特克(Jörg Wuttke)所说的那样:‘如今几乎没有企业还能赚钱。’从去年开始,伍德克在华盛顿的DGA斯通桥集团(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担任顾问,而此前他曾多次出任北京欧洲商会主席。

  几天前,中国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恰恰证实了伍德克的说法。2022年9月以来,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就在一路下滑,而六月份的跌幅竟高达3.6%。这一趋势意味着经济走弱,甚至出现了通缩的苗头。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不仅投资会减少,债务负担也会不断加重,而通缩则意味着企业的盈利会不断缩水。

  这些问题都是‘自家制造’的。中国的产业政策是由经济规划者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发布的,目的是发展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产业。而所有的企业都会盲目追随党中央发出的号召,因为这些企业很清楚,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慷慨的补贴。而由于各地方政府都极力想培养出本地的‘冠军企业’,因此即便是亏损的企业也仍然可以依赖国家的补贴而得以生存。

  这种产业政策导致的负面结果,在西方也受到了强烈诟病,因为严重过剩的产能正在被以倾销价投入国际市场。计划于七月中旬召开的中欧峰会前夕,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一次讲话中提及了这一问题,她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补贴而催生的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不只是为了激活本国工业,更是为了扼杀国际竞争。’”

  《科隆城市报》以光伏产业为例,阐述了中国补贴政策导致的种种弊端:德国曾在光伏产业占据全球领先位置,但在中国低价竞争者的打压之下,德国光伏企业逐渐被挤出市场,但获得垄断地位的中国光伏企业事实上也没有几家能够真正盈利。《科隆城市报》写道,现在中国的电动车行业也在重蹈覆辙:

  “中国问题专家伍德克表示:‘痛苦的市场清理过程现在刚刚开始。’伍德克是最早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提出警告的外国人之一。2016年,他在欧洲商会原则性文件中提出的预警现在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在光伏、风电、电池与电动汽车领域出现了极其严重的产能过剩。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这一问题视而不见。去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希望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而习近平则回应道‘产能过剩的问题根本就是无中生有’。”

  当然,习近平也只是佯装不知情而已。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现在公开承认自身经济的弊端,尤为值得关注。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求是》文章中明确指出:‘内需疲软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为主要表现的供需失衡,迫使现有企业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场上展开激烈厮杀以求生存。

  事实上,北京的经济决策者们也非常清楚应当如何应对:不仅要强化消费以提升内需,同时也要推动市场整合重组。也就是说,需要让大批不盈利的企业关门破产。但这对党国高层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可怕的场景,因为这样一来,至少会在短期内导致大量失业,进而威胁社会稳定。”

  柏林出版的《日报》发表评论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时而上浮,时而下调。今天发出威胁,明天却又收回成命。人们对特朗普的多变战略已经习以为常,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却是长期而明确的:

  “中国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投资、贸易和市场的多元化布局。中国投资国内市场,也投资未来技术。在特朗普的第一个总统任期之后、继任美国总统拜登于2024年5月将中国电动车进口关税提高到100%之前,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就已制定了在匈牙利兴建超大工厂的计划。这家工厂目前正在施工中,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同以往一样,这一次中国也向匈牙利派遣了本国工人,从事厂区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此举令比亚迪进一步贴近了欧洲市场,也令欧盟的汽车制造商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无法与中国的低价电动汽车展开竞争;而与此同时,如果特朗普兑现威胁,这些欧企还将面临对美出口的30% 高额关税。

  欧盟正试图用天天安抚特朗普情绪的方式来挽救传统的出口模式。那些来之不易、旨在打造公平和绿色未来的法规将会率先成为牺牲品:可持续的供应链和绿色交易基本都将被束之高阁。与其如此听之任之,欧洲还不如坚持自身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为燃油车、煤炭和天然气等非核心消费产业制定退出战略,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欧洲应继续推行符合社会和环境条件的绿色补贴政策,并更多地投资于欧洲的人力资本。”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6 09:1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