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清华学霸杀妻,明码标价的婚恋观正毁了中产家庭

京港台:2025-7-18 04:40| 来源:留学全知道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清华学霸杀妻,明码标价的婚恋观正毁了中产家庭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深感背叛,并怀疑陈与蒋某关系越界,在陈手机里安装了追踪器,夫妻争执不断。

  与此同时,陈也对妻子心怀不满,曾表示她“挣得不如朋友妻子多”。蒋某后来告诉警方,陈有意离婚并提出复合,但她拒绝了。

  2024年1月15日晚,两人与友人共进晚餐时,陈表现出明显焦虑,称工作不顺、可能会被裁员;于提出分手。

  凌晨一点左右,惨案发生。警方接到报警赶到现场后将陈逮捕。案件由此进入司法程序。

  

  多位证人交叉验证证实,陈与前女友长期保持联系,虽不存在明确婚外情证据,但互动已越界。被害人于察觉后感受到背叛,夫妻之间因此频繁争吵、婚姻关系逐渐走向破裂,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自从这位“前女友”被挖出后,网上对其口诛笔伐者不在少数。

  也有人认为,陈和蒋之间的感情根本不能称作“爱情”,只是两个病态人格的权力之争。

  还有网友认为,陈和于的婚姻并不门当户对,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陈家条件优渥、父亲身居体制内要职;而妻子于家家境普通,虽然于是高考省状元,和陈一样进入清华、留美名校、进入科技大公司,但陈的官本位“下娶”思想作祟,根本无法平视自己的妻子。

  陈甚至在婚姻中三番五次表示,妻子工作和收入不如前女友好。走到这一步,陈的父母和家庭教育无疑要承担很大责任。

  陈与于的婚姻,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华人(专题)家长群里流行藤校相亲群。

  从最早的大厂群、985群,到北上广深有房群,直至如今的“哈耶普斯麻T5相亲群”,无不透露出东亚文化在择偶观上的高度功利与标签化倾向。

  学历、收入、户口、房产,甚至父母职业,都成了爱情的入场券。

  在这场由“门当户对”主导的算计中,感情成了次要,甚至多余变量。父母教会了孩子如何考进名校、如何赢在起跑线,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经营一段关系、如何真诚去爱。

  当爱与被爱都被简化为履历和资产的比拼时,婚姻便不再是两颗心的契合,只变成了一场交易、父母口中的——保险。

  T5(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5所高校)相亲群的雏形是MIT相亲群,后来发展成T5,之后队伍又壮大到T20名校相亲群。

  加入相亲群有很高的要求:本科必须是藤校、加上最著名的几所理工校高校、以及医学院。

  如果是次一等理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要求排名TOP 23的高校),也能入群,但需要两个推荐人。剩下的学校禁止入内,有推荐人也不行。

  

  曾经“受邀”加入过这个群的家长反映,在T5这类相亲群里,会有专门的义工去收集父母打包好的孩子的照片、履历、数据等信息,进行匹配;也有父母直接在群里公开代娃相亲、择偶的。

  T5相亲群与曾经红极一时的985相亲局如出一辙。

  这个平台最早只允许北大(专题)、清华、复旦、上海交大4个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参加。后来,由于这4所大学的相亲学生“已被穷尽”,才将范围扩大到其他985名校。

  在群里,鄙视链也渐渐产生了:清华北大的征婚者“瞧不起”其他985高校毕业生、其他985高校的征婚者“瞧不起”211毕业的人;哪怕同为清华硕士,也要再Battle下本科学历,这还不包括海外学历……

  作为父母,我多少能理解一二家长们组建“高端”相亲群的良苦用心:

  斥巨资、历尽千辛万苦把孩子推进藤校,必须在孩子的另一件人生大事上也把好关,谨防自家的娃不慎搞来一场1+1

  无论是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苦口婆心地规劝,还是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讲述的那些关于“下嫁”或“下娶”后不幸婚姻的故事,其共同指向都是一个潜台词:不对等的婚姻,终将以痛苦收场。

  这些声音看似是在“提醒”,实则是在给孩子们加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爱情无法抵御现实,而婚姻,归根到底,是一场关于匹配的精算。

  

  即便没有父母直接插手,那套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下一代心中。

  从孩子们走出象牙塔、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关于感情与婚姻的盘算便从他们身处的圈子里已悄然启动。

  

  陈和于这对夫妻,除了“清华”这一标签外,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头衔便是“湾区双码”(伴侣、夫妻二人均在科技大厂工作,意味着家庭收入丰厚)。

  在这个圈子里,湾区码工们也有自己的婚恋“潜规则”。

  首先,大家也喜欢“组群”找内部的。

  

  脱单小分队、相亲群、单身群、交友群,虽然叫法不同,但初衷一致——希望找到另一半。在“同温层”里,衡量和计算会自动启动。多从外貌、工作/家境、情绪价值三方面进行衡量。

  

  (@小红书硅谷段誉)

  如果组群不能解决,那就“搬运”——美国湾区(主要指旧金山(专题)湾区、硅谷)工作的华人单身男女,尤其是男性,因当地择偶困难而回国结婚,把配偶“搬运”到美国。

  其实,只要是情投意合,从国内结婚一起来美国生活没什么,但“搬运”在湾区也成了一项交易:用男方(多数搬运的是男方)在美国的资源来置换女方的青春和貌美,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背调、前婚前协议、规划女方的婚后生活等。目的是,防止女方在得到资源后跑路。

  虽然,在社交平台上“征婚”的码工们都展示出“自身条件不错但不太在乎另一半背景”的豁达态度。

  比如自己年薪40万美金、但不看对方年薪,只要有自己热爱的事业或兴趣就好。

  

  甚至对方有没有工作都无所谓,只要三观正、情绪稳定、有孝心、愿意结婚的异性即可。

  

  可事实是,在湾区这个高学历、高薪的“人杰地灵”之地,爱情反而是稀缺品,感情和婚恋不可避免会被“算计”。

  一方面,这里的圈子文化使然。

  湾区科技精英的聚集地,生活节奏人均开了加速器。白天在公司内卷,晚上去健身、写代码、搞副业,周末还要发展一下自己的副业或者小爱好,人人都在“优化人生”、效率至上。

  谈恋爱成了性价比最低的“投资项目”——没时间、没精力,还容易心累,ROI太低,并不是人人都想来凑热闹。

  另一方面,湾区的生活压力也让感情无处安放。

  高房价、高房租,通勤时间长,职场文化逼人,人人都活在高压锅里,尤其是这两年科技大厂裁员潮不断,压力陡增,“门当户对”必然成为择偶的门槛。

  而偏偏圈子又小、熟人社交多、新人难接触,且科技行业又自带单身属性——性别比例失衡,工程师们加班成常态,社交时间被压缩到极致,想要门当户对的脱单难上加难。

  快节奏的生活没空谈情说爱,高成本和通勤让约会更难,职场高压和单身文化抬高了门槛,精英心态和性别失衡,尤其是这些人在美奋斗多年,身上带着“精英光环”,深知一份工作、一张绿卡、一套房产的分量。

  结果,当这些有形的资产撞上感情时,往往会变成对另一半的精打细算——担心感情会让身家缩水、贬值,甚至破产,于是择偶变得越来越复杂。

  难怪常言“湾区难有真爱!”

  从分类细致的各种相亲群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华人父母在孩子婚恋问题上的焦虑和控制远远超出了“关心”的范畴。

  一方面,他们常常把婚姻当成“第二场高考”:学历、收入、家庭背景样样要匹配,“强强联合”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又不放心让孩子自己来谈恋爱,总想着帮忙物色、替他们筛选“优质资源”。在孩子本该自主、成熟的人生里父母还在进行“项目管理”。

  这背后,是一种深植多年的观念:婚姻是社会地位的延续,是保住“体面”的保障。

  但也正是这种观念,让很多年轻人从小在“你只要读好书,其他我来搞定”的教育里长大,情绪表达、人际互动、亲密关系的能力却从未被好好培养。

  在这种观念里,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必然会将谈恋爱看成是“兼顾理性与情感”的任务清单:要不拖累自己、要经济匹配、要合适、要稳定、还不能发展得太快太慢。

  感情成了带着KPI的面试流程,每一步都算着成本、算着回报。

  这些相亲群、精算条件匹配的背后,是父母对情感教育的忽略、对婚姻的功利化理解,以及对孩子人生的过度操控。

  它暴露出的,并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爱,而是“不会爱”的结果。

  而陈和于的婚姻惨剧恰恰向我们证实了,在“学霸”“高知”“精英”“高薪”这些匹配的标签下,婚姻的悲惨不是来自不对等、而是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席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遇人不淑。

 

相关专题:清华,恋爱,婚姻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9 05: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