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61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19日发布情况通报,详情如下:截至2025年7月18日,我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6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新闻多一点: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如何防治?
来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2年该病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该病并确认病原体,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专题)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流动增加,我国南方地区也面临输入性病例风险。
2025 年全球范围内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法属留尼旺岛等,以及亚洲的东南亚地区国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法属留尼旺岛和马约特岛(非洲)报告了大量基孔肯雅热病例(留尼旺岛超过 39,000 例,马约特岛有 913 例)。
流行特征
01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02 传播途径
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03 潜伏期和传染期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3~7天内出现症状。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04 易感人群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 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 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相似,易误诊。
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通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和老年群体中。
和登革热如何鉴别?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两病地区和季节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容易混淆。
不过,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抗原快检检测试剂,基层医疗机构在接诊以上临床症状及相关流行病史的患者时,若登革热抗原/核酸检测为阴性,应考虑基孔肯雅热的可能,及时采样开展核酸检测。
如何预防?
关键在防蚊灭蚊!
01 清除蚊虫滋生地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积水容器(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
水缸、储水池加盖,或投放灭蚊幼剂。
疏通下水道、清理杂草落叶,避免积水滞留。
02 做好个人防护
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黄昏)在树荫、草丛逗留。
(图片由AI生成)
03 早发现、早就医
若出现高热、关节痛等症状,且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确诊患者需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温馨提示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防蚊灭蚊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如近期曾前往国内外疫情流行区,请加强健康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国内外疫情流行区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