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海边千万别碰这些东西 有剧毒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暑假到了,好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海边玩,想着让娃在沙滩上踩踩浪花、捡捡贝壳,享受赶海时光。
但看似温柔的大海里,藏着不少隐形危险!
不少在海水里飘着的、沙滩上躺着的、石头缝里躲着的海洋“原住民”,要是孩子不小心摸了碰了,轻的皮肤红肿、疼痛,重的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这 7 种“漂亮”的海洋生物
可能有剧毒,千万不要碰
01 水母
水母呈伞状,整体透明、柔软,感觉似乎碰一下没什么危险一样,但它们的触须上有含毒素的刺细胞。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 1.5 亿例水母蜇伤事件,20~50 人因此而死亡。

水母的毒性及症状:
水母刺细胞产生的毒液是具有炎症、坏死、溶血和神经活性的肽或蛋白质混合物。
被水母蜇伤后,可能会引起皮肤红肿发炎以及更严重症状。

水母伤人模式图
不同种类的水母毒性差异大:
蓝瓶僧帽水母(一种管水母)会引起局部皮肤剧烈疼痛和线性红疹,少数有恶心等全身症状。

伊鲁坎吉水母会引发伊鲁坎吉综合征,特点是先有局部的轻微刺痛,数小时后突然出现剧烈背痛、肌肉痉挛、恶心呕吐、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严重反应。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俗称海黄蜂)可以引起心力衰竭和死亡。
蜇伤后怎么处理:
如果不小心被水母蜇伤,用海水冲洗,及时移除残留水母及触角(最好戴上手套处理),局部疼痛可用冰袋处理。
除轻微蜇伤外,均需及时送医,不同种类水母需要采取不同急救措施,严重中毒需急救复苏。
02 海胆
海胆是球形的,体表布满棘刺和管足。

海胆毒性及症状:
多数海胆对我们的伤害来自无毒的棘刺,而个别有毒的棘刺会造成更剧烈疼痛的穿刺伤。
受伤后怎么处理:
海胆蜇伤的首要措施是立即去除棘刺,操作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因为棘刺非常脆弱。
另外,醋能溶解大多数浅表部位的刺,每日用醋浸泡伤口几次,或用浸醋的敷料敷在患部能解决大部分伤情,热水浸泡患处可能有助于缓解疼痛。
严重情况,可能需对皮肤做一个小切口,这样才能把棘刺完全取出。
因为处理相对复杂,如果孩子被海胆刺伤建议还是及时就医。
棘刺取出后,疼痛会持续数天,如果疼痛超过 5 至 7 天,则要怀疑感染或棘刺残留的可能,需进一步就医检查,以免棘刺可能迁移到更深的组织,引起慢性的异物肉芽肿。
03 海葵
海葵是外观像花朵的腔肠动物(刺胞动物),基部固着,遇刺激收缩触须,触须上含有数千个带毒素的刺细胞(刺丝囊)。

海葵毒性及症状:
人类接触海葵的触须受伤,一开始只是小的线状丘疹,迅速发展为不连续的线条,周围有红斑,常伴随剧烈疼痛和瘙痒。
另外,最初的丘疹可能会演变为水疱、脓疱,最终结痂;偶尔还会有全身症状,例如虚弱、恶心、头痛、肌肉痉挛、心率频率改变等等。
受伤后怎么处理:
被海葵蛰伤后,应立即用海水冲洗伤口,去除附着的触手,不要用淡水,因为淡水可能会导致刺胞释放更多毒液。
同时管住手,避免抓挠、揉搓或挤压伤口。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或者伤口出现感染迹象,也应立即就医。
04 石头鱼
石头鱼是一种非常擅长伪装的鱼,外观形似石头,但它有毒,栖息在海底,是危险的海洋生物。

石头鱼毒性及症状:
石头鱼的背鳍、腹鳍等部位的鳍条含毒液腺,其毒液会导致穿刺伤部位出现剧烈且持续的疼痛,还可能伴有红斑、水肿。
如果鱼刺断裂残留,则可能引起感染性并发症。
受伤后怎么处理:
被石头鱼刺伤后,立即将受伤肢体浸入 45℃温水。浸泡的时候,先用未受伤肢体测试水温,避免烫伤。
彻底清洁和冲洗伤口,如果伤口或疼痛严重,建议带孩子立即就医检查。
疼痛严重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甚至可能需要使用石头鱼的抗毒血清。
伤口出现感染时,需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鉴定结果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05 蓝环章鱼
蓝环章鱼体型小,体表有蓝环。它们栖息在礁石区域,昼伏夜出,是剧毒海洋生物。

蓝环章鱼毒性及症状:
蓝环章鱼的唾液中含有河豚毒素,这是一种强效的钠通道阻滞剂。
咬伤后一般无痛,仅伴有小穿刺痕,但毒素可导致全身麻木、恶心等反应,严重时会迅速发展为弛缓性肌肉麻痹和呼吸衰竭。
受伤后怎么处理:
如果疑似被蓝环章鱼咬伤,尽快就医。
局部的急救处理上,推荐使用压力固定法,以减少毒素扩散。
压力固定法:使用弹性绷带、毛巾或其他类似物品,在受伤部位的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侧)和远心端(远离心脏的一侧)进行缠绕,施加一定压力。
06 芋螺
芋螺,又称鸡心螺,螺壳很漂亮,但所有的芋螺都有毒性,前端有毒牙。

芋螺的毒性及症状:
芋螺毒液中含有多种神经毒性肽,可作用于神经细胞的受体和离子通道,导致猎物麻痹。
不同芋螺的毒性与食性密切相关:
食鱼芋螺:例如杀手芋螺(地纹芋螺),毒性极强,单次蜇伤注入毒液量多,可导致人类死亡。
食软体动物芋螺:毒性较低,咬伤后可能引起灼烧感、视力模糊、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多次蜇人,但通常不致命。
食蠕虫芋螺:毒性最弱,咬伤的症状和蜜蜂蜇伤类似,多为轻度疼痛,无生命危险。
受伤后怎么处理:
如果被咬伤,出现灼烧感、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目前无针对芋螺毒液的特效抗毒血清,治疗以支持性措施为主,如缓解疼痛、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
07 海蛇
海蛇约有 50 种,属于眼镜蛇科,除两种外均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因为鼻孔有瓣膜,可潜水。

海蛇的毒性及症状:
海蛇都是毒蛇,毒性强,它的毒液主要导致横纹肌溶解,早期症状为肌肉疼痛和压痛,随后出现弛缓性瘫痪和肾衰竭。

蛇咬伤第 6.5 小时、67 小时和 96.5 小时
受伤后怎么处理:
海蛇毒性强,但是大家不要过度担心,海蛇性情温和,一般躲避在无人的地方,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如果碰到,不要惊到它,立即逃跑。
我们也尽量避免在浅水区泥泞中涉水,碰到后,也不要试图去触碰,包括死蛇。
如果不小心被蛇咬,立即呼叫救援,并说明被蛇咬伤,尽快就医,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给蛇拍照,提供给医生。
等待就医时,让孩子尽可能保持镇静,稳定心律别让血液循环加速,用清水或海水冲洗伤口,使用压力固定法,在伤口近心端绑扎,防止毒液扩散。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重点梳理了海边常见危险海洋生物,没法一一列举所有生物,比如部分海绵、黄貂鱼等也有毒性,螃蟹、虾、海星等也有可能伤到孩子,要小心。
海边游玩防护一定要做好
千万不要徒手乱碰海洋生物
为了愉快而安全地在海边玩耍,我们去海边玩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定告诉孩子:不要徒手去抓任何海洋生物,因为我们很难确保安全性。
下面我们也详细总结 5 点注意事项,可供大家参考。
海边游玩 5 点注意事项:
1. 提前了解所到海域有毒生物信息
不同海域分布的有毒海洋生物不同,前往海边前,了解当地海域的有毒海洋生物种类,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降低被伤害的风险。
2. 选择合适的穿着
许多有毒海洋生物(如石头鱼、海胆等)生活在海底,可能在不经意间被踩到。如果要涉水,建议穿防水鞋,不要赤脚,并按需配备手套。

3. 一定管住手
大多数有毒海洋生物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往往是人类的不当行为(如触摸、打扰)导致生物的自我防御。
因此,赶海时,看好孩子,尤其别让孩子把手伸到看不见的岩礁缝隙里、沙土里,海洋生物可能藏身在里面,更不要触摸、投喂或与可疑的海洋生物亲密互动。
4. 关注海边环境
在水母数量较多的时节(比如大量出现水母,甚至有很多死的水母被冲上海滩),要远离相应的水域,尽量不要在此嬉戏、游泳和潜水,不然可能出现“海水浴疹”。
海水浴疹是一种瘙痒性皮炎,常见于泳衣分布区和海水浴后的摩擦部位。
这种皮疹是由两种刺胞动物引起的:顶针水母和海葵。这两种动物的幼虫体型小,可以被困在泳衣下面,进而引发瘙痒性皮疹,尤其多见于 15 岁以下的孩子。
5.携带急救用品
有的海边环境相对偏远,一旦被有毒生物蜇伤或咬伤,及时有效的急救能延缓毒液吸收、缓解症状,为后续专业治疗争取时间。
急救用品可以准备用于清洗伤口的工具、碘伏、纱布、绷带等。

最后想说,当遇到险情时,要及时远离危险的生物,同时记下是什么生物,这对指导正确的后续治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由于有些有毒生物的伤害存在迟发症状,因此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要是有严重疼痛、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或伤口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化脓、发热等),都建议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