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欲重拳治理制造业内卷

京港台:2025-7-22 21:44| 来源:德国之声 | 我来说几句


中国欲重拳治理制造业内卷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面对生产者价格战加剧引发的通缩风险,北京正释放明确信号,或将开启新一轮工业产能削减行动。此举旨在稳定市场秩序,但专家警告,相较十年前的供给侧改革,此次行动面临更高难度和就业挑战。在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内部需求不振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如何平衡增长与改革,备受关注。

  (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政府近期对生产者价格战的强硬表态,正引发外界对新一轮工业产能削减的预期。这是一场备受期待但充满挑战的抗击通货紧缩行动,可能对经济增长构成风险。

  本月,中共领导人誓言加强对激进价格战的监管,官方媒体也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称这种工业竞争形式正在损害经济。这些信号与十年前中国推行的供给侧改革遥相呼应,当年通过削减钢铁、水泥、玻璃和煤炭等行业的产能,成功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工厂出厂价格持续下跌的局面。

  然而,经济学家指出,此次抗击通货紧缩的战役将复杂得多,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构成风险。与此同时,与美国的贸易战正在加剧价格竞争,挤压工厂利润。

  与十年前不同,北京此次面临的挑战包括更高的私人所有制比例、地方与中央层面激励机制的错位,以及其他经济部门刺激选项有限,难以吸收产能削减造成的失业。

  新一轮改革的困难

  北京将就业视为社会稳定的关键。目前,出口企业甚至国有部门都在裁员降薪,而青年失业率已高达14.5%。

  “这一轮供给侧改革比2015年的那次要困难得多,”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经济学教授施赫岭 (He-Ling Shi) 表示,“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失败,将意味着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率将下降。”

  经济学家预计,北京的任何产能削减努力都将是小步、谨慎地进行。官员们急于实现大约5%的年经济增长目标,将密切关注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

  预计将于七月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可能会发布更多行业指导意见,尽管此类会议很少发布详细的实施路线图。

  分析人士预计,北京将首先瞄准曾被誉为“新三大”增长引擎,但如今却被官方媒体点名指责打价格战的高端产业: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这些产业的扩张在本世纪20年代加速,因为中国将资源从受危机打击的房地产行业转向先进制造业,以推动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但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占全球制造业的三分之一,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表示,大多数行业的产能利用率都低于80%的“健康”水平,他们将此归咎于国内需求疲软以及偏向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

  美国和欧盟官员一再抱怨这种模式正在用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充斥全球市场,并危及他们各自的国内产业。

  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化工公司经理姜女士 (Ms. Jiang) 表示,早在2023年,她所在行业的产能过剩就已显而易见,但企业仍在继续扩张。

  “如果资金廉价且充裕,任何公司都认为自己不会破产,并且可以把竞争对手压垮,”姜女士说。

  地方激励机制的挑战

  尽管制造商获得了大量国家支持,但与十年前北京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削减原材料生产商产能不同,大多数制造商现在都是私有企业。

  当前削减产能需要一个更具不确定性的市场出清过程:首先是削减补贴、廉价土地供应、优惠贷款或税收减免,然后让市场来选择优胜劣汰。

  然而,地方官员在执行这些政策时却有着相反的激励:他们致力于发展行业龙头企业,以吸引供应链投资和就业到其地区。

  一位要求匿名的政策顾问表示:“地方政府在努力转型当地经济时,鼓励企业投资这些新领域,比如太阳能或电池。”

  这位顾问补充说:“转型升级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所有人都瞄准了少数几个相同领域。”他还提到,与美国的贸易战暴露了这些行业“过于庞大”的问题。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Yan Se) 认为,地方政府的抵制将使“重要而必要”的产能削减成为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单靠自身无法解决通货紧缩压力。

  颜教授在上周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刺激需求会是更好的办法。

  持续的通缩压力

  生产者价格指数在6月份连续第33个月下跌。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面临一个痛苦的权衡:是选择更深但更短期的价格下跌(因为产出削减引发失业),还是选择更长时间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从而延迟就业冲击)。

  麦格理银行估计,上一次十年的改革导致了数千万个工作岗位的流失。但摩根士丹利估计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万亿美元)的棚户区改造宏伟项目,为这些失业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现在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度已大大降低。然而,仍将有工作岗位流失,蒙纳什大学的施赫岭表示,其他同样面临消费者需求疲软的经济部门“无法”吸收这种冲击。

  与十年前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上周再次出现了关于城市再开发的高层讨论。但任何在这一领域的新投资可能都太小,无法弥补工业活动和工作岗位的损失。

  “我认为我们不能再指望房地产来消化供给侧改革造成的失业,”瑞银大中华区房地产研究主管林 (John Lam) 表示。

  “过去曾用它来消化失业,但这在我们的行业造成了产能过剩,” 林补充说。当局“似乎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2 21: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