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三重危机:川普爱泼斯坦的幽灵与针对真相的战争

京港台:2025-7-23 05:29| 来源:美国华人杂谈 | 我来说几句


三重危机:川普爱泼斯坦的幽灵与针对真相的战争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川普总统 最新动态!

  在当代美国政治的喧嚣剧场中,鲜有事件能像唐纳德·川普与已故金融家杰弗里·爱泼斯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那样,持续投下如此黑暗而绵长的阴影。这不是一段可以被时间冲淡的过往,而是一个在2025年夏天被重新引爆的政治核弹。随着《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深度报道浮出水面,这场风暴迅速演变为一场将川普围困其中的三重危机:其一是与爱泼斯坦交往历史的幽灵被再度唤醒,其二是由此引发的、与其最忠实支持者MAGA群体之间前所未有的决裂,其三则是他以雷霆之势对新闻媒体发起的、可能动摇美国新闻自由根基的法律战争。

  这三场危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连锁反应。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画卷,深刻揭示了川普独特的政治生存策略、其支持者基础的内在矛盾,以及当政治权力的顶峰与新闻监督的第四权发生正面碰撞时,民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这不仅仅是一场围绕个人历史与名誉的攻防战,更是一场关于叙事控制权、政治忠诚度以及宪法第一修正案未来命运的全面战争。

  无法埋葬的过往——从“了不起的家伙”到“粗俗的信件”

  要理解当前危机的根源,必须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佛罗里达州棕榈滩那片阳光与财富交织的土地。正是在那里,川普与爱泼斯坦两位同样热衷于奢华生活与社交网络的风云人物,开启了他们长达数十年的交集。这段关系在初期充满了兄弟般的相互吹捧。

  

  来源:福布斯

  2002年,川普在接受《纽约(专题)杂志》采访时,毫不掩饰地称他认识了“15年”的爱泼斯坦是“一个了不起的家伙”,并戏谑地补充道,爱泼斯坦“像我一样喜欢美女,而且她们大多比较年轻”。这句在当时看似无伤大雅的评论,如今听来却充满了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见性,它不仅揭示了两人共享的浮华生活方式,也暗示了一种将年轻女性物化的共同价值观。

  

  1997 年 4 月 28 日,美国商人川普、比利时模特英格丽德·塞恩海芙和美国商人杰弗里·爱泼斯坦在纽约出席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派对,这个事实印证了他们关系的密切程度。在整个90年代,两人频繁地出现在彼此的社交圈中,从海湖庄园的派对到维多利亚的秘密派对,留下了不少同框照片。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自爱泼斯坦同伙吉斯莱恩·麦克斯韦尔审判中公开的飞行日志。记录显示,川普在90年代曾多次搭乘爱泼斯坦那架声名狼藉的私人飞机。然而,面对这些白纸黑字的记录,川普在去年却断然否认,这种对既有事实的直接否定,已成为其应对负面信息的标志性手法。

  

  华尔街日报对川普给爱泼斯坦生日信的报道。

  而将这段尘封往事猛然推向风口浪尖的,正是《华尔街日报》7月17日刊发的一篇关于2003年川普的一封“生日信件”的报道。这封据称是川普在爱泼斯坦50岁生日时寄出的信件,其细节描绘之生动,内容之粗俗,令人瞠目。报道称,信件打印的文字周围,勾勒着一幅手绘的裸体女性轮廓图,川普的签名“Donald”则戏谑地位于女性腰部以下,模仿私处。信中一段以第三人称写的“想象中的对话”,以及那句“朋友是件美妙的事。生日快乐——愿每一天都是另一个美妙的秘密”的结尾,无不散发着一种诡异而亲密的氛围。

  

  这封信的存在,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川普在爱泼斯坦2019年被捕后极力塑造的“与他不算熟,不是他粉丝”的公众形象。川普的反应一如既往地迅速而激烈,他将报道斥为“假新闻”,并坚称:“这些都不是我的话,也不是我说话的方式。而且,我不会画画。”

  然而,这句看似决绝的自我辩护很快就因媒体的深入挖掘而显得苍白无力。有报道指出,川普有着“为慈善活动创作画作的历史”,其至少五幅素描曾在过去几十年间被成功拍卖。这种公然的矛盾,再次强化了公众对他言论可信度的质疑,也使得这封“生日信件”的幽灵,更深地缠绕在了他的政治叙事之中。尽管据称两人在2004年因一场房产交易而反目,但这并未能阻止历史的细节在关键时刻回溯,并成为引爆更大危机的导火索。

  忠诚的裂痕——司法部的矛盾与MAGA的幻灭

  如果说与爱泼斯坦的过往是外部投来的炮火,那么川普与他最坚实的支持者MAGA群体之间的公开决裂,则无异于一场始料未及的内部大地震。这场决裂的震中,正是长期在社交媒体和右翼圈子中发酵的“爱泼斯坦名单”之谜,而川普政府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司法部自相矛盾的声明,则彻底引爆了其支持者的信任危机。

  对于广大的MAGA支持者而言,川普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将他们从被遗忘的角落中拯救出来、敢于向腐败的“深层政府”和全球主义精英宣战的英雄。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爱泼斯坦名单”是这场正邪之战的终极证据,是能够一举揭露所有敌人丑恶面目的“圣杯”。他们坚信,川普一旦公布这份名单,就能兑现其“抽干沼泽”的承诺。这种信念,在川普的竞选集会和他核心盟友的不断暗示中被反复强化和巩固。特别是他的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在今年2月份曾向满怀期待的公众宣称,爱泼斯坦的“名单”就在她的办公桌上。这一表态,几乎等同于官方背书,将支持者们的期望值推向了顶点。

  然而,当支持者们翘首以盼、等待正义降临时,他们等来的却是一份来自川普政府司法部和FBI的联合备忘录。这份官方文件以冰冷、不容置喙的口吻宣布:经过对爱泼斯坦案的“详尽”审查,并未发现所谓的“客户名单”,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曾勒索过任何知名人士,并再次确认爱泼斯坦系在狱中自杀身亡。

  这份备忘录的发布,无异于在MAGA世界投下了一颗炸弹。它与邦迪部长“名单就在桌上”的承诺形成了尖锐、无法调和的矛盾。对于支持者来说,这不仅仅是“没有找到名单”的技术性结论,更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背叛。他们无法理解,为何几个月前还言之凿凿的“证据”,转眼间就凭空消失了?这让他们感觉自己被一直信赖的政府当成了傻瓜,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一直以来,他们被教育要相信川普政府,不信任“假新闻媒体”,但现在,政府内部的说法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裂痕。

  面对支持者在社交媒体上排山倒海的质疑和失望,川普的反应更是火上浇油。他非但没有试图解释其中的矛盾,反而将矛头直指自己的支持者,将他们对“名单”的执着斥为是中了民主党制造的“骗局”,并用前所未有的严厉措辞公开训斥他们是“弱者”或“蠢货”。最令人震惊的是,他决绝地喊出了那句:“我不再需要他们的支持了!”

  这句话的分量是毁灭性的。它瞬间撕裂了领袖与追随者之间心照不宣的情感契约。那些曾经为他摇旗呐喊、不惜与家人朋友反目的忠实粉丝,第一次感到自己被领袖所抛弃。极右保守派评论员尼克·富恩特斯(Nick Fuentes)发出公开批评,认为这暴露出“整件事都是一场骗局”,正代表了这种普遍的幻灭感。

  

  尼克在自媒体节目中说,“如果你看过我的节目,你就会知道我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愤怒,”富恩特斯说。“这恰恰表明,整件事都是一场骗局。当我们回顾美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MAGA’运动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骗局。自由主义者是对的,‘MAGA’运动的支持者们被骗了!”

  随之而来的民调支持率下降,以及国会两党议员共同推动“强制请愿”以迫使司法部公开材料的行动,都清晰地表明,这场由川普亲手制造的决裂,正在切实地动摇着他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

  对第四权的战争——诉讼、恐吓与“寒蝉效应”

  在内部堡垒出现裂痕的同时,川普选择向外部开辟一条新的战线,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那篇点燃导火索的报道的发布者——《华尔街日报》。他所采取的行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直接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新闻自由构成了严峻威胁。

  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刊登后不到24小时,川普便在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对《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新闻集团、出版商道琼斯公司(Dow Jones)、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汤姆森(Robert Thomson),乃至报道的两名记者和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本人,提起了索赔金额高达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巨额诽谤诉讼。他在诉状中声称,报道“虚假地将他描绘成虚假形象”,并表示此举不仅是为了他个人,也是为了“所有美国人”,因为他们“将不再容忍假新闻媒体的滥用不法行为”。

  《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表示,“我们对报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充满信心”,并将“积极辩护,应对任何诉讼”。

  这场诉讼可以说是一个双刃剑。它在挑战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迫使媒体再次声明其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一方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对方的行动,而另一方则努力捍卫其固有的自由和职责。

  然而,在法律专家看来,这场声势浩大的诉讼,其政治意味远大于法律意义。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下,诽谤诉讼的成功门槛极高,特别是对于川普这样的公众人物。他必须向法庭证明,被告存在“实际恶意”(actual malice),即明知报道内容虚假或对事实真相表现出鲁莽的无视。这是一个极难逾越的法律障碍。

  因此,这场诉讼的真正目的,或许并非为了在法庭上赢得胜利,而在于诉讼过程本身所能达到的恐吓效果。这正是法律界所担忧的“寒蝉效应”。第一修正案专家泰德·布特鲁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一位总统拥有白宫这个全球最有力的“讲坛”时,他“根本不需要通过诉讼来获取真相”。这暗示总统利用法律手段,更像是一种滥用权力来施压的方式。

  弗吉尼亚大学法学教授卡尔·托拜厄斯(Carl Tobias)向CNN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损害。他认为,川普及其盟友对媒体持续的攻击和诉讼,正在“通过让媒体及其他人对报道川普及其政府时变得更加谨慎,从而损害了第一修正案”。这种谨慎,最终会导致新闻机构在面对敏感或可能引发争议的重大议题时,进行痛苦的自我审查,从而限制公众获取全面、客观信息的渠道。相关例证,还可以参考以批评川普著称的知名深夜脱口秀演员史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 Colbert)被CBS的母公司派拉蒙拒绝续约的事件。

  MSNBC主持人乔纳森·卡佩哈特(Jonathan Capehart)观察到,《华尔街日报》在诉讼后的周末版面显得异常平静,并预测他们可能在周一版上“保存弹药”,以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这正是“寒蝉效应”在现实中最直观的体现:新闻机构在强大的政治和法律压力面前,被迫将资源和精力从新闻报道转向法律防御,其监督职能自然会受到削弱。

  结论:一场关于美国灵魂的拔河比赛

  川普、爱泼斯坦的幽灵、MAGA支持者的幻灭以及对新闻自由的攻击,这三条线索最终汇集成了一场关于美国灵魂的拔河比赛。一方是媒体和公民社会,他们努力挖掘真相,要求权力接受问责;另一方则是试图通过否认历史、攻击支持者和恐吓媒体来牢牢掌控叙事权的政治领袖。

  这场三重危机深刻地揭示了川普政治模式的核心:在事实对自己不利时,就创造一个“另类事实”;在盟友构成挑战时,就毫不留情地将其抛弃;在监督者构成威胁时,就动用一切力量使其噤声。然而,此次事件的独特性在于,这套屡试不爽的战术似乎第一次同时在三个维度上遭遇了强烈的反弹。历史的证据难以彻底抹杀,核心支持者的信念因政府的自相矛盾而开始动摇,而作为民主基石的新闻界,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也誓言将“积极辩护”。

  最终,这场斗争的结果将不仅仅决定一篇报道的真伪,或是一场选举的走向。它将更深刻地影响未来:美国的政治领袖是否需要为他们的过去负责?民粹主义浪潮中领袖与支持者之间的忠诚纽带究竟有多脆弱?以及,在政治权力日益试图压制异议的时代,新闻自由这根脆弱的支柱,能否继续屹立不倒?这三重围城下的博弈,其答案将长久地回响在美国的政治长廊之中。

相关专题:川普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3 05:3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