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哈佛学生:我们“编”出招生官爱看的故事

京港台:2025-7-25 04:14| 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 我来说几句


哈佛学生:我们“编”出招生官爱看的故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年来,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标准正经历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平权法案的终结和校园言论环境的日趋复杂,一种新的评估维度悄然兴起——申请者是否具备"处理分歧的成熟能力"。

  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亚历克斯·布隆齐尼-文德尔在《纽约(专题)时报》直言不讳:

  “我们不仅学习如何解微积分,还要精通另一项核心技能——优雅地装模作样。自从招生办把‘分歧处理能力’塞进申请要求后,全美高中生突然都变成了哲学辩论大师、跨文化调解专家、温和克制的社会活动家——至少在500字的文书里是这样。”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当高等教育机构试图通过申请文书来筛选"文明辩论者"时,他们很可能只是在奖励又一种精心设计的表演。而这种表演,最终会由谁买单?

  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申请大学前的那个春天,我们私立学校的升学指导(主要带我们这些白人学生)把我们年级叫到体育馆,说最高法院快要把“照顾少数族裔”的政策(平权行动)给禁了。

  不过,他们发现了个漏洞:虽然大学以后不能直接按种族挑学生了,但大概还能问学生“种族怎么影响了你的人生”。我的指导老师管这叫“身份问题”。于是,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开始琢磨怎么把“我是白人”这事儿说得更有意思点。

  去年春天,我为了转学,又经历了一次申请。这次我看到了一个新问题:“讲一次你遇到不同意见或进行艰难对话的经历。你是怎么找到共同点的?”

  这叫“分歧问题”。自从2024年春天大学校园里的抗议活动,还有美国保守派对大学的攻击之后,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开始在申请里加上这个问题。

  

  一位叫Caroline Koppelman的私人申请顾问甚至说这是申请文书的“新晋顶流”。没证据证明这股“文明礼貌”风能改善校园讨论氛围,但它看起来只会让精英大学招生本就不公平的问题变得更严重。

  问题在于,这个“分歧问题”——跟申请里很多东西一样——压根不是让你说实话的。就像我当年拼命想显得自己很懂“多元平等包容”(DEI)那套,现在的学生则忙着编造一个“完美的分歧故事”——既要讲得精彩,又不能太出格、有风险。

  “有没有可能有人写一篇关于以色列(专题)现状的精彩文章,冒点险,然后被录取?当然可能,”一位前达特茅斯招生官、现在开申请咨询公司的Joie Jager-Hyman告诉我。“但这招生系统太严苛了,招生官拒绝一个学生根本不需要解释。”

  话说回来,也许大学就是想看你有没有本事小心翼翼地处理敏感话题。关键可能在于“平衡”?要显得谦逊,别显得自己太正确。但也不能选一个你完全错了的时候。或者,你该不该根据招生官是哪儿的人来调整答案?比如赌南方的招生官会更喜欢听保守点的故事?

  申请辅导圈现在的主流意见是:最好彻底避开政治。“我们强烈建议别写任何太有争议、可能让招生官不舒服的东西,”Koppelman女士说:“避开那些热点政治炸弹!”

  Jager-Hyman博士通常建议学生选个对自己有意义但又不惹麻烦的话题——比如有人说你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浪费时间。这算意见不同,但就像她说的,“没人会真反对你”。

  今年秋天,更多顶尖大学——像哥大、MIT、西北、约翰霍普金斯、范德堡、芝加哥(专题)大学——将开始接受一个叫Schoolhouse.world平台提供的“对话记录”。这平台是可汗学院创始人搞的,本来是帮学生学数学和备考SAT的。

  高中生登录Zoom,跟其他学生和一个辅导员一起,讨论移民(专题)或巴以冲突这类话题,然后根据“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友善”这些点互相打分。平台会给你记分卡:参加的讨论越多,别人觉得你“美德”越好,你的分就越高。

  “我觉得‘尊重’是装不出来的,”可汗先生说。希望如此吧。但在大学申请这场游戏里,什么都能拿来钻空子。学生们总会找到办法“玩转”系统。而且,条件好的学生不用单打独斗:他们有网上攻略、学校顾问和私人家教,教他们怎么“演”出真诚。

  如果大学真想解决校园里“好好说话”的问题,他们不能也不该光想着在招生时把“不文明”的人筛掉。他们得看看自己。

  大学本科教育很少真正让学生去面对有深度的分歧,也很少教怎么好好讨论这些分歧。与其在招生材料里使劲儿挑学生“说话语气”的毛病,大学不如多投入哲学、历史、政治理论这些真正教人理性辩论的学科,并且培训老师,让他们能有建设性地引导困难对话。

  这样做当然没法让美国的保守派政客们满意。因为这需要去接触那些他们眼中的“觉醒派”敌人(学生和教授),而不是惩罚他们。但这样做,比在申请材料上搞小动作有用得多:它能培养出真正准备好讨论大问题的学生。

  说到底,大学需要更少、更好的开放式申请问题。 在英国,大学统一申请系统在发现某些问题可能吓跑穷学生后,就修改了问题。

  美国很多大学也恢复了看标化考试(SAT/ACT等)成绩,因为连耶鲁招生办都承认,相比申请的其他部分,考试成绩跟学生家里有没有钱关系反而没那么大。

  这是个好开头——但美国大学太在意政治风向,没把这个道理用到申请的其他环节上。先是逼学生“装”多元化,现在又逼学生“装”会好好吵架。接下来该不会要“装”爱国了吧?

  只要这种情况继续,我们就会继续“定制”答案——有钱的请家教顾问帮忙“猜题”,其他人只能靠自己碰运气——都盼着这次能蒙对。

 

相关专题:哈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5 04: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