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基孔肯雅热"怎么防怎么治?会出现人传人现象吗?

京港台:2025-7-25 17:46| 来源:观察者网 | 我来说几句


"基孔肯雅热"怎么防怎么治?会出现人传人现象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期,广东省本土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7月8日,广东顺德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24日18时30分,佛山五区卫健局已更新至7月23日基孔肯雅热累计确诊病例数,全市已累计公开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45例,均为轻症病例。

  这个颇为绕口的“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毒?会有人传人的危险吗?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下。

  一、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这个独特的名字源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基孔肯雅地区,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曲的”,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驼背的样子。

  CHIKV属于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核糖核酸病毒。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成熟的病毒体含有240个E2/E1异二聚体刺突,这些刺突释放后在受感染细胞的表面出芽,然后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出来感染其他细胞。

  

  二、基孔肯雅热的历史

  1952年,基孔肯雅热首次暴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1956年分离到病毒。1967年在泰国以及1970年代在印度(专题)首次记录了城市中的疾病暴发。而随着病毒的进化,使它更容易通过白纹伊蚊传播,所以自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病毒的暴发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根据《1999年至2020年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病学》记录的本世纪全球范围内97起传播事件中,1999-2010年这11年一共22起,平均1年两起,发生在印度的有12起,发生在意大利的有1起,其他均发生在非洲国家。2011-2016年6年一共75起,平均1年12.5起,主要集中在热带地区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洲近几年报告的疫情次数不多,但在血清学调查(近期感染者血清抗体为阳性)中,阳性率最高的均为非洲国家,分别是喀麦隆(89%)、肯尼亚(72%)和卢旺达(63%),提示这些国家存在未报告的多起疫情,人群普遍有感染史。

  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早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地区就分离出CHIKV毒株。1991年,从海南省的人和部分动物体内检测到CHIKV抗体。1986-2007年间陆续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景洪等地分离到CHIKV毒株。

  2008年3月,广州市发现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当时,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检疫人员于白云机场对入境人员开展检疫查验时,发现一名发热患者,该患者自述回国前两天起开始发热,伴有全身关节疼痛,此前一直在斯里兰卡建筑工地务工。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2010-2019年中国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记录了5起聚集性疫情,造成本地传播的4起,疫情有聚集性特征。

  

  三、基孔肯雅热相关症状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孔肯雅热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症状会有所不同。

  在急性期,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此外,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会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这时候,病情往往会迅速发展,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关节积液少见。X线检查正常。

  此外,极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基孔肯雅病例症状

  在极少数情况下,基孔肯雅热会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还会导致慢性疲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遗憾的是,目前针对基孔肯雅热病毒,还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1. 降温:对于高热病人应先采用物理降温。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要避免酒精擦浴。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2.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3.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降低颅压。

  4.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者可进行康复治疗。

  5. 中医辩证治疗。

  四、基孔肯雅热尚不具备人传人的能力

  7月23日,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而基孔肯雅热感染人体机理是,其包膜上的E1、E2蛋白可以与骨骼肌成纤维细胞、关节囊成纤维细胞、深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神经系统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室管壁膜细胞和小脑膜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在这些细胞中复制,对组织造成破坏。

  传染病人传人一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1. 基孔肯雅热的E1、E2蛋白不能像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一样,利用肺部细胞的受体进入细胞,所以病人的飞沫中几乎没有病毒,呼吸吸入少量病毒颗粒也无法导致感染。

  2. 同理,基孔肯雅热尚不具备在消化道细胞中复制的能力,所以没有粪便中病毒载量很低,没有粪口传播的能力。

  有读者会问,基孔肯雅热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人传人?答案是:不确定。

  病毒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持续进化。而基孔肯雅热是RNA病毒,突变概率比DNA病毒大。

  如果某种变异毒株恰巧获得了进入肺部细胞、消化道细胞(假设突变后,病毒的结构蛋白可以结合人体肺部、消化道上皮组织的某种受体),并在这些细胞中大量繁殖的能力,则该种毒株就获得相对于其他毒株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传播能力更强的毒株占比增加,逐渐成为主流毒株,该疾病就可能进化出人传人的能力。

  病毒的突变是完全随机的,感染人数越多,种群越大,突变获得某种新特性的可能就越大,所以应当努力控制传播。

  目前来看,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是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分两步传播:

  1.当未感染的蚊子叮咬感染者时,蚊子会摄入病毒。

  2.然后,病毒在蚊子体内复制数天,进入其唾液腺,并在蚊子叮咬时传播给新的人类宿主。

  病毒再次开始在这个新感染者体内复制,并在他们的血液中达到高浓度,此时它们可以进一步感染其他蚊子并延续传播周期。

  考虑到蚊子很少远距离移动,主要输入链条为入境感染者—本地蚊—本地易感者。社区传播阶段,传染链条为感染本地蚊→本地病例→本地蚊,由于蚊活动半径通常不超过100米,所以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呈现明显聚集性的特征。

  从人群易感性来看,国内人群对基孔肯雅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感染期为发病当天至7天。

  一般来说,发病后能获得较持久免疫力,所以非洲国家的主要病例为儿童。

  

  鉴于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蚊虫叮咬,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因此防控在于阻断蚊虫叮咬,防蚊灭蚊是关键措施。

  五、从传播方式上看,防控难度相对较低

  在传播过程中,带病毒的传染源有两种,分别是人和灵长类动物、带毒蚊虫。

  蚊子中只有雌蚊能吸血,寿命为37-74天,实际存活时间更短,而人发病后7天内免疫系统就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病毒(关节腔除外)。所以,病毒只有不断跨物种传播才可能继续繁衍。

  所以微观上只要能切断感染者→蚊子,或者蚊子→健康人群这两个传播通道的任意一个,随着人的痊愈和蚊虫的死亡,疫情规模就能得到控制。

  从宏观上看,只要通过各种防控手段将Rt压低到1以下,每日新增的感染人数就越来越少,疫情规模就会逐渐压缩。

  传染病防控有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从控制传染源来看,要加强感染者的防蚊隔离。感染者应当在没有蚊帐、空调的地方减少活动,做防蚊隔离,避免被再次叮咬。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这次我们在广州一些定点收治机构里看到,病区加装了防蚊的很多措施。比如所有的病床都加装了蚊帐,就是为了首先保证在院治疗的这些患者不再被蚊子叮咬。根据7月20日,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陈爱贞的介绍,佛山目前有防蚊隔离床位3696张,可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扩容。核增了35家医院可开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项目。如果核酸检测结果阳性,需要住院治疗,病程大概7天。

  

  此外,还要做好外防输入工作,可考虑对入境交通工具进行灭蚊消杀。如果有适当的疫苗,可以对出入境人员广泛接种,以起到“外防输入”措施。

  从切断传播途径来看,由于基孔肯雅热传播主要依赖蚊虫,控制蚊虫的数量,就可以降低病毒的传播效率,从而控制疫情。而蚊子寿命偏短,种群数量依赖于快速繁殖。控制繁殖场所(临近居民区,且缺乏天敌的水体)就可以限制蚊子种群数量。

  从个人防护来看,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皮肤及衣物上喷涂驱蚊剂,居住场所安装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减少到蚊子滋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上午7-9点和下午4-6点)在户外阴暗处逗留。

  目前广东佛山等地已经行动起来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相信疫情很快就会有所好转。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忧和恐慌,了解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积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是减少感染风险的关键。此外,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也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5 17:4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