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中欧绝非“伙伴”

京港台:2025-7-25 22:37| 来源:德国之声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中欧绝非“伙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对于周四举行的欧中峰会,《南德意志报》写道,鉴于利益与价值观的根本分歧,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欧洲只有认清这一现实,才能在谈判桌上取得主动。《商报》则明确指出,北京强硬和自信的表面之下,其实“底气”已经严重不足。

  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以及中欧峰会召开之际,中国官媒对中欧关系予以高度评价,形容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紧密关系”。然而,《南德意志报》却发表评论写道,中欧关系现在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糟糕地步,更糟糕的时刻还在后面。这篇题为《名不副实的伙伴关系》的评论写道:

  “习近平拒绝了布鲁塞尔的访欧邀请,反而召唤欧洲高层亲赴北京,这就是中欧关系现状的真实写照:北京眼里,欧盟根本就不是一个平等伙伴。

  北京更愿意将自己塑造成战后秩序的‘受害者’,似乎中国从未参加过这一秩序的构建,事实却并非如此。而今天的中国更热衷于提出一系列既空洞抽象、又拗口难懂的新概念和新方案,而其目的却只有一个:强化自身的主导地位。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欧洲实现了和平,并建立起了没有先例可依的政治模式,然而,中国官员却基本对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他们以‘分而治之’的策略来对付欧盟:挑起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对立。对于欧盟这个‘亲密伙伴’,北京要么进行金钱诱惑,要么施行经济胁迫。‘胁迫’也正是中美贸易战带给欧盟的深刻教训:北京毫不留情地利用了美国在核心领域的对华经济依赖,逼迫华盛顿转攻为守。

  如今,北京对欧盟也设立了类似的贸易壁垒。相关措施只针对个别成员国,以此达到分化欧盟的目的。中国实施的稀土出口管控,恰恰印证了欧盟推动的旨在减少依赖的‘去风险化’战略是何等的必要。至此,欧洲终于看到了共产党的本来面目,一些人想必如梦初醒。”

  绝非平等的伙伴关系

  《南德意志报》评论指出,在北京看来,欧盟只是中美博弈中的一个配角,绝不是平等的伙伴。北京对俄罗斯侵乌战争的坚定支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后,欧盟就将向俄罗斯提供军火划为红线,

  但北京却一直在向莫斯科提供军火之外的各项物资,使俄罗斯得以维持战争,同时也再一次愚弄了欧盟。北京的错误远不止于此,但欧盟却一直给予北京过高的信任。多年来,布鲁塞尔对‘17+1’中国与东南欧峰会这类分化欧盟的尝试一直姑息纵容。欧盟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越来越严重,而欧盟却严重低估了这种依赖所构成的风险。

  现在是面对面对谈的时候,如果说中国占据了上风,倒也未必。北京需要欧洲的技术,也需要将过剩产品销往欧洲市场。中国经济已经陷入了结构性危机,情况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同以往相比,中国确实拥有了强大的影响力,但伊朗危机也暴露了这种影响力的局限性:夸夸其谈之后,往往并没有实际行动。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对自己的实力缺乏信心。其实北京的情况也未尝不是如此,毕竟这是一个被偏执和管控思维所驱动的体制,而这恰恰是欧盟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中欧建交五十年的历史说明了一点:信任已经无从谈起,因为北京在不断地滥用对方的信任。

  北京领导层不会把欧盟当回事,并会认为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实际上,北京的想法大错而特错:

  布鲁塞尔只需认清自身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中国模式正在失去活力和魅力

  《商报》发表评论写道,欧中峰会开始前夕,北京显得自信和强硬,但这种强势姿态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

  “当前境况下,中国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多年来,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和充足的劳动力市场曾令中国模式风光无限,但集权式的经济决策,对内需问题的长期忽视,以及众多省份先后陷入财政困境,

  这种模式现在开始不得不吞下自己造成的苦果。但共产党仍一味坚持‘供给侧’政策,因为这是保持控制权的手段。但由于信任、信心以及法治的缺失,内需依然疲软不振。

  与此同时,数以亿计的民众囊中羞涩,有些人每月只有千余元的收入勉强维生。不要被上海或深圳的豪华购物街所迷惑,也不要只将目光锁定中国的新中产阶层,更不要只看官方媒体宣传的光辉成就。一方面是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与日俱增的医疗费用和育儿成本。愿意生儿育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结构的失衡。提高退休年龄等改革措施来得太晚,已经很难扭转局势。

  如果不进行有利于信任、自由和市场的结构性改革,中国模式的活力将难以为继。围绕下一个五年计划的讨论,其重要性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政策层面。但种种迹象显示,北京甚至会进一步强化现行产业政策:产能过剩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同贸易伙伴的冲突也将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5 22:3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