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FBI警告:这个骗局正席卷全美 你的钱或一夜清零

京港台:2025-7-26 22:16| 来源:看中国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FBI警告:这个骗局正席卷全美 你的钱或一夜清零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近日警告,提醒公众小心一种新的诈骗方式。这种骗局通常以银行名义进行,声称用户设备遭到黑客攻击,诱导用户安装恶意应用程序,进而骗取银行账户中的资金。

  据福布斯报道,FBI表示,目前此类攻击事件正在美国迅速蔓延,受害者数量激增。诈骗往往始于一则未经请求的短信、电子邮件或突然弹出的视窗,声称用户设备正受到威胁,敦促用户拨打“技术支援”电话进行求助。然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黑客”并不存在,真正的威胁是与用户通话的“技术支援人员”,他们实际上是一伙精心策划的犯罪分子。

  骗局如何进行?

  据FBI介绍,这类诈骗开始时,犯罪分子会冒充用户所属银行的客服,主动联络用户,谎称用户的电脑或手机已遭到黑客入侵,资金面临危险,需要紧急处理。用户一旦回应,骗子便要求用户在设备上安装特定的应用程序,以便所谓的“技术支援”团队检查安全状况。

  用户安装该程序后,犯罪分子便能远程查看用户银行账户的情况,掌握账户内的资金细节。接下来,这些犯罪分子以保护资金为由,要求用户将资金转移至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但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安全账户”实际上就是诈骗者自己控制的账户或加密货币钱包。一旦资金转移完成,用户便再也无法取回。

  FBI特别强调:“如果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联络你,并要求你下载任何软件或应用程序,无论他声称自己来自何处,都绝不能照做。”

  

  “幽灵黑客”和假冒政府机构诈骗

  除了上述骗局外,近期美国多个地区还出现了以“幽灵黑客”为名义的新型攻击。这种诈骗通常以短信或电话为起点,冒充FBI、银行或其他政府机构,声称用户存在未缴罚款、缺席陪审团义务等问题,并要求用户立即支付相关费用以避免法律后果。

  这种电话诈骗技术愈发先进,甚至可以通过伪造来电号码,让用户的手机显示出真实机构的号码,例如FBI办公地点或银行官方号码。FBI指出,仅仅查看来电号码是否与官方公布一致并不足以保证安全。最佳应对方法是立即挂断电话,并通过官方途径重新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FBI波士顿(专题)办公室警告,该州近日流行一种假冒DMV(车管局)发送交通违章短信的骗局,短信中要求驾驶人支付罚单或相关费用,但链接点开后实际上会窃取用户的财务及个人信息。FBI已通过社交媒体平台X发出警告,呼吁民众提高警觉,千万不要点击陌生链接。

  FBI指出,目前最普遍的诈骗仍然是通过恶意短信传播的。每天有数十亿条诈骗短信被发送,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会被拦截或过滤,但仍有数百万条短信成功送达到受害者手中。最近,以亚马逊名义的诈骗短信两周内暴增5000%,形成新一轮攻势。

  银行与企业警告:不会主动联络索取个人信息

  FBI强调,所有主要银行及科技公司都明确表示,他们绝不会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电话或登门拜访的方式要求用户提供个人或账户信息。例如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就明确提醒客户:“永远不要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下载任何附件。”

  此外,诈骗者现已开始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制作更加逼真的信件、文件或通话内容,使骗局更加可信,用户需要格外警惕。

  在欧洲地区,银行诈骗甚至升级到实体盗卡的地步。犯罪分子首先发送虚假交易通知,诱导受害者拨打电话以取消交易。随后诈骗者要求用户下载应用程序,并获取用户账户资料。

  在法国,这类骗局甚至发展到诈骗者派出同伙冒充银行快递员亲自上门取走受害者的信用卡。诈骗者可能穿着印有银行标志的制服,携带伪造的识别证,甚至会要求用户剪断信用卡,但故意不破坏芯片,以便他们继续使用该卡。此外,他们甚至可能给受害者提供一张假的信用卡作为“替换卡”,掩盖诈骗行为。

  如何保护自己?

  FBI和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建议公众提高警觉,牢记以下几点:

  --切勿回应未经请求的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更不要按照对方指示安装任何应用程序。

  --如果接到疑似诈骗电话,应立即挂断,并自行通过官方渠道重新联系机构核实。

  --避免点击短信或邮件中的陌生链接,不下载未知附件。

  --如果不幸成为诈骗受害者,应立即联系相关公司或银行,报告事件,并尽可能追回资金。

  诈骗分子的手法极具说服力,通话时准备充分,能轻松应对受害者提出的各种质疑,因此公众必须对这些未经请求的来电和信息采取零容忍态度。FBI提醒说:“只要你不回应,就不会受骗。请务必牢记这一点。”

  

 

相关专题:全球骗局,FBI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美国要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7 05:3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