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5个人,国家说没就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朱由崧出生于紫禁城,父亲是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就是万历最喜欢的儿子,万历曾经费了吃奶的劲想要把朱常洵立为储君,想要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结果因为大臣们的阻拦,最终没能如愿,这个事情叫做国本之争。
朱常洵既然没能做上太子,那到了岁数,他就不能在京师待了,而要到地方就藩,所以朱常洵最后去了洛阳,朱由崧也跟着一起去了。
尽管是做藩王,可朱常洵的这个藩王,拥有远超过万历其他儿子的待遇,万历给他在洛阳盖了一栋十分豪华的王府,建造规模超过一般的藩王十倍有余,万历搞了那么多年的矿税制度,到民间四处搜刮民财,也大部分都给了朱常洵。
作为一个皇帝,这是给藩王的恩惠,而作为一个父亲,这是给一个儿子的补偿。
我们知道,万历在位的时候,他怠政的情况很严重,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大臣们上的奏疏皇帝从来不看,唯独洛阳福王府,只要朱常洵有事儿找皇帝,有要求,早上奏疏送到宫里,还没到晚上,万历就批示完了。
至于朱常洵,此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每天在王府里就是吃喝玩乐造,他本人还很好色,弄了一些妇女倡乐,纸醉金迷,那是好不快活。
万历之后是光宗,光宗仁厚,又是朱常洵的兄弟,对朱常洵十分优容,而光宗之后是熹宗和思宗,这俩皇帝都属晚辈,对朱常洵自然更加礼敬。
(弘光帝 朱由崧)
光宗当年是做了皇帝,可是因为红丸案的爆发,干了不到一个月就死了,而朱常洵就藩洛阳,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和做皇帝也差不多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末,也就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时候,有一支明军经过洛阳,感叹于朱常洵府邸的宏大,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
朱常洵的的王府比皇宫还要阔绰,万历皇帝搜刮天下之财富给了朱常洵,他这么有钱,如此享受,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打仗,到时候死于贼手,真是不公平啊。
想一下,国难当头之际,你要那么多的钱,有什么用呢?没用,明军抵挡得住起义军,你朱常洵还能做福王,还能保持现在的身份和生活,可明军如果战败,国家灭亡,你朱常洵躲的了么?你躲不了。
所以,就算你不为国家,而只是为了自己,你也应该拿出来钱来支持军队。
当时有个叫做吕维祺的大臣,曾经担任过南京兵部尚书,家在河南,退休之后他就接触过朱常洵,还曾经劝过朱常洵,说现在危难时刻,您是大明皇室,是藩王,您应该做出表率,捐资助饷,您就算不支援军队,大明天下如今饿殍遍野,您也可以救济灾民啊。
(福王 朱由崧)
吕维祺好说歹说,朱常洵没有同意。
只能说,有些时候,一个人对他已经拥有的财富的珍惜程度远远超过了他能看到的潜在收益,即便朱常洵明白,现在广施钱财,以后才能保命,可是对他来时,割舍银钱的痛苦已经压倒了对远期风险的理性评估。
结果,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洛阳,朱常洵王府不保,只好慌乱逃窜到了洛阳城外的迎恩寺,但终究被李自成所擒,旋即杀死。
朱常洵虽然死了,但是他儿子朱由崧却逃走了。
而这个朱由崧,后来成了南明的开国皇帝。
明朝灭亡之后,崇祯自挂东南枝,死了,临死前崇祯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想办法送出了宫,但是天下大乱之际,他的这几个儿子没有一个有消息的,全部下落不明。
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那是巨变的一年,但崇祯的死去,京师的陷落,不代表整个明朝的消亡,就好比西晋灭亡之后,有东晋,北宋灭亡后,有南宋。
而在当时,北方虽然大部陷落,可南方的几乎大部分的州府道台,还全部处于明朝官员的控制之中,而且还有很多明朝的士大夫逃到了南方,那么这一批大臣就以南京为新都,建立了南明,拥戴朱由崧做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
万历对子孙后代疏于教育,或者压根就没有教育,朱常洵道德人品都非常一般,他的儿子朱由崧自然也十分普通。
即位之后,朱由崧采取的军事政策,是联虏平寇。
虏,就是清军,寇,就是农民起义军。
(李自成 塑像)
也就是说,朱由崧主张的是,联合或者说借用清军的力量来消灭农民起义军。
那我们想一下,想要借用敌对势力的力量来消灭另外一支敌对势力,其实这属于是一种消极避战的心态,朱由崧的这个南明,我们一般称为南明弘光政权,而弘光政权的大部分文武大臣,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农民起义军当做敌人,而对清军多有容忍,对于朱由崧本人来说,他和他父亲朱常洵一样胸无大志,他宁愿跼蹐辕下也无所谓,只要能保住江南这片土地就足够了,因为有江南,就有繁华,就有享受,而至于黄河流域的大片疆土,以及数以千万的北方百姓,皇帝也不在乎。
虽然有史可法那样的爱国将领,但弘光朝廷仍然难掩颓势,因为朱由崧本人,就是一个十分糟糕的人。
我们知道,弘光政权拥有淮河以南广大的区域,这片区域,在明朝没有灭亡之前,就是朝廷重要的赋税和钱粮来源,那么既然朱由崧控制了这片地区,那么朝廷就应该不缺钱,但以朱由崧为首的统治集团十分贪婪,极尽搜刮之能事,钱是汲取了不少,可是都没花到正地方,您想想朱由崧这个皇帝,也属于是受任于败军之际了,他不想着如何挽回局面,每天想的竟然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到和以前的大明皇帝一个水平。
于是,他花钱为自己修宫殿,为太后修宫殿,为了筹备皇室婚礼,大肆购买奢侈品,朱由崧还极为好色,当了皇帝之后广采秀女,派出大量宦官到南京城中搜罗女子,只要在民间见到好看的女子,往人家的额头上贴上黄纸做了标记,二话不说就掳掠到宫里,这种近乎于强抢民女的行为很快引起了南京城的骚动,百姓极为怨恨。
但是,朱由崧还不满意。
说有天朱由崧坐在宫门口,他就唉声叹气,他很不开心,服侍朱由崧的大宦官韩赞周就试探性的问皇帝,说新宫殿已经盖成了,皇帝应该欢喜才是,此时却闷闷不乐,是因为思念故国,想念宗亲吗?
您猜朱由崧说什么,他说:
梨园殊少佳者。
皇帝不是为国破家亡,国土沦丧,君臣蒙羞,百姓受辱而悲伤,他悲伤的是,宫里边的戏班唱戏的人太少了,质量不好。
如果粗学历史,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明朝在崇祯自缢后就结束了,明朝之后就是清朝,而忽略掉这其中还有一个南明政权。
实际上南明的存续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十八年,按照时间顺序,又分为南明弘光政权,南明隆武政权,南明鲁王政权,南明绍武政权,南明永历政权,又有朱由崧,朱聿键,朱以海,朱聿鐭,朱由榔五位皇帝。
(永历帝 朱由榔)
在南明的某些时间,某些节点,南明拥有和起义军以及清军匹配相抗的能力,甚至出现过可以力挽狂澜的机会,但是在南明发展的过程中,优势逐步丢失,机会也基本都没抓住。
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但有司马睿携手王导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朝廷,对峙十六国,北宋靖康之耻,国破家亡,但有高宗赵构南迁,占据江南,守望半壁江山,那么,在实际情况上比当时的西晋和北宋都还要好的明朝,南迁之后的南明,为什么十数年时间就快速灭亡了呢?
为什么?
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南明政权鲜有明君,诚如前文所见,弘光政权的朱由崧是个典型的昏庸之主,而曾经坐拥大好形势的永历政权的朱由榔,在用人上则有很大的问题,他宠信宦官,依赖各地军阀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真正的仁人志士反而得不到皇帝的重用。
至于隆武政权的朱聿键倒是难得的明君,只可惜生不逢时,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
除了统治者的问题之外,以宏观视角来看,南明政权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内斗非常频繁,南明同一时期存在的政权,往往无法同心协力共抗外敌,而是在各自对抗外敌的同时,各南明政权相互倾轧,相互内斗而无法通力合作,内斗就要灭亡,灭亡也要内斗,成了南明最后的注脚。
从福王朱常洵的贪婪短视,到弘光帝朱由崧的醉生梦死,南明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在万历怠政的温室中早已劣化。
他们继承了王朝的财富与名号,却遗失了励精图治的基因与家国天下的担当。
这是精英的堕落,是共识的撕裂,是战略的昏聩与民心的背离。
尽管南明拥有比东晋和南宋初期更广阔的地域,更完整的官僚体系,甚至更长的喘息时间,但南明却唯独缺少了那份在绝境中浴火重生的意志,智慧与团结。
有位贤者曾经说,明朝的灭亡,是气数已尽,但如今看来,明朝是自己把自己,掐断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