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罢免:北京的"次好剧本"成真 仍赌川普放弃台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台湾相关报道全汇总!专题:川普总统 最新动态!
华府智库布鲁金斯学会1日刊出桑顿中国中心研究员卜睿哲与何瑞恩对大罢免的分析,尤其是第一波投票全面失败后,对台湾(专题)、中国与美国与台海情势有何影响。卜睿哲与何瑞恩认为,赖清德政府将继续面对一个分裂的政局;北京获得亲中政府上台的次好结果;川普则要面对可能对台湾更强硬的北京。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桑顿中国研究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的卜睿哲(Richard C. Bush)与何瑞恩(Ryan Hass)指出,2024年的台湾大选产生了一个“分裂政府”,因为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虽然赢得总统大选,但是在野的国民党与民众党却在立法院获得过半席次,这样的权力分配也形成政治僵局。
面对立法院不愿通过政府提出的年度预算案(其中包括增加国防支出的提案),赖清德总统与执政的民进党日益感到挫折,执政党的支持者甚至开始质疑反对势力是否在中共的授意下行事,主张为了台湾的国防应该将在野党的立委通通罢免;在野势力则认为他们是在进行必要的监督、确保财政纪律,防止政府滥用纳税人的资金。双方的意见对立最后促成了公民团体的“大罢免” 运动,但是7月26日的第一波投票却没有任何一位国民党议员或在野势力的市场被罢免,8月23日还要进行第二波投票。
卜睿哲与何瑞恩指出,“大罢免大失败”的结果引发了对赖清德与发起“大罢免”的公民团体的谴责,即便赖清德并未发起“大罢免”。选民通过选票表明“不认同罢方论点”,即国民党的国会议员在北京的指示下阻碍赖清德的施政,反而赞成让这些在野势力的立法委员继续完成任期。即便罢方指控他们叛国,也不足以激发台湾民意将其罢免。
台湾政局将继续分裂
由于第一波大罢免没能拔掉24席国民党立委与新竹市长高虹安之中的任何一人,卜睿哲与何瑞恩指出台湾的政府目前依旧维持分裂状态,与大罢免之前没有任何改变。未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国民党是否能够利用大罢免的结果,提出获得选民支持的未来愿景,能否提高对年轻选民的吸引力,因为目前有不少台湾民众对两个主要政党都感到疏离。
国民党接下来的考验就是2026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从历史上看,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的表现优于民进党。目前在22个县市之中,有14位首长是国民党籍,如果“大罢免大失败”的气势延续到2026年的地方选举,国民党在2028年1月的总统和国会大选将佔有优势。
不过卜睿哲与何瑞恩也认为,现在谈这些还为之过早,因为台湾政局变动的速度非常快。毕竟蔡英文总统在2018年也曾输掉地方选举、甚至因此辞去民进党主席,当时在总统初选阶段还遭到赖清德的强力挑战,但香港(专题)发生反送中抗争、引来北京强力镇压后,蔡英文也曾利用台湾社会的“撑香港”氛围,突破困境赢得总统连任。
北京乐见“大罢免大失败”
在分析“大罢免大失败”对台湾政局的影响后,卜睿哲与何瑞恩也分析了北京观点。
熟悉两岸事务的这两位智库学者表示,从北京的角度来看,最好的情况就是有一个支持两岸接触的政府,毕竟北京将台湾领导人接受“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接触的前提;次好的情况则是台湾出现分裂政府,因为这可以避免台湾採取激进的行动(比方说走向独立);至于最坏的结果,就是由民进党完全掌控政府。
在“大罢免”运动期间,中国政府与官媒选择为国民党说话,将他们描述遭到民进党政治迫害,指控赖清德政府与他的支持者试图打压异己、甚至想要实施独裁。卜睿哲与何瑞恩认为这是一种扭曲的政治宣传,北京同时也呼吁台湾的选民拒绝“大罢免”、维护民主规范。
当台湾第一波“大罢免”的投票结果出炉,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批评“民进党当局出于台独本性和一党独大野心,不顾岛内民生福祉,一再挑起政治恶斗,不择手段打压政治异已、制造『绿色恐怖』、加剧社会撕裂,充分暴露出『假民主、真独裁』的虚伪面目,投票结果显示,民进党的政治操弄完全违背岛内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北京对于“大罢免大失败”的结果可能鬆了一口气,因为民进党未来依旧难以大幅增加国防支出、推动自己的议程。中国将继续鼓动“赖清德是跛脚领导人”的宣传,继续抹黑赖清德和民进党,减少选民对他们的支持,同时鼓励更多人支持加强两岸关係的领导人。
美国怎么看“大罢免”?
那么美国政府怎么看“大罢免大失败”呢?由于川普政府没有针对此事发表任何公开评论,卜睿哲与何瑞恩认为这可能意味著美国刻意不干涉台湾内部的政治程序。不过美国在台湾海峡的首要利益是维护和平与稳定,因此“大罢免”的结果可能从两方面影响美国的台湾利益:
其一,如果“大罢免”导致长期的政治僵局,将阻碍台湾对国家安全的投资,此事将引起华府对台湾自我防卫意愿的疑虑;其二,如果“大罢免”的结果持续影响台湾未来的选举,让选民支持更能维持两岸和平与现状的候选人,对于“大罢免”可能缓和台湾政治论述的这一点,可能也会受到华府的青睐与欢迎。
北京是否将“大罢免”的结果理解为可以对台湾进一步施压,或者将其视为消磨台湾民众想法的长期战略做对了,对于华府来说非常重要。北京可能因此对台湾採取更有耐心的长期策略,或者在未来的行动中更加咄咄逼人。
卜睿哲与何瑞恩目前也无法确定北京怎么想,但回顾历史,北京有可能对台湾变得更加强硬。因为当北京感到自信时,通常会採取更积极的行动;当北京觉得需要重整国力时,则会变得相对克制。不过两位作者也认为,在台湾2028大选之前,北京应该不会採取大动作,以免让原本可能支持国民党的选民又有不同想法,因此北京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採取“有分寸的两手策略”。
如果北京对台湾施压的力道越来越大,川普将面临来自华府内部的呼声,要求对台湾表态支持。如果川普想要维持他的强势形象,他可能同意对台湾给予更多支持、维持台海的战略平衡;但川普如果想要跟中国谈一笔大交易(就像现在这样),他可能会认为“调整台美关係的长期政策”是对北京必要的让步,如此才能推进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係。
卜睿哲与何瑞恩批评,如果川普像要用美国的对台政策来交换对中国更有利的贸易条款,这将偏离美国长期以来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国策,这也将是一个让美国更不安全、中国更有恃无恐的决定。北京的胃口会越吃越大。两人呼吁美国将需要更直接地参与保护台海和平,否则美国承诺的可信度将受到挑战,美国发展所依赖的半导体也将面临风险。
卜睿哲与何瑞恩认为,川普虽然可能在“强势形象”与“伟大交易者”之间摆盪不定,但是当北京对台湾做的太过火,他可能还是会选择制衡中国。因为最近几个月处理乌克兰问题时,川普就是採取这种迂迴反覆的做法:当川普觉得是泽伦斯基阻碍了停火谈判,他竟在白宫公开羞辱这位乌克兰总统;但是当他觉得是普京阻碍了双方的和谈,他又重新对乌克兰展现了支持。
川普近来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转变,让卜睿哲与何瑞恩认为川普有可能採取类似做法来处理两岸关係。当川普将“不可预测性”视为他的重要战略资产,川普政府是否能把握美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卜睿哲与何瑞恩在文末再次呼吁,对美国利益而言,最重要的应当是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