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砸6000亿美元渡劫,苹果用一只脚"重返美国"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他们要回家了,”8月7日,特朗普(专题)在白宫椭圆办公室与苹果CEO蒂姆·库克握手时,用这句话定义了双方的最新“交易”。
特朗普强调,苹果公司正在加快制造回流美国的进程,“我们在美国本土做事,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在遥远的地方,这不是很好吗?”
事情起源于苹果提出的“美国制造计划”,该计划将在四年时间总计投资6000亿美元,推动苹果供应链相关制造回流,以增加就业机会。整体投资规模,相比两个月前,多出了整整1000亿美元。
作为该计划的“当头炮”,苹果承诺斥资 25 亿美元,在康宁位于肯塔基州哈罗兹堡的工厂生产在全球销售的所有iPhone和Apple Watch的盖板玻璃。
划个重点:6000亿美元的四年期投资计划,旨在推动全球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和制造更多苹果的关键零部件。
除了康宁,苹果的其他合作伙伴还包括相干公司、环球晶圆(美国)、应材、德仪、三星、格芯、安靠和博通等等。另外,苹果还承诺加大对美国本土制造芯片的采购,帮助先进芯片在美国生产、销售端到端闭环,同时在美国生产组装Apple Intelligence的服务器。
以上基本就是苹果与特朗普的交易主要细节,苹果官方还做了一张图(如下),概括得非常清楚。

苹果6000亿美元投资美国制造计划概览
01 苹果用一只脚“重返美国”
显然,特朗普的需求和苹果的交付存在偏差。
特朗普想要的是iPhone在美国的组装制造,前几个月就放狠话要求在美国销售的iPhone必须在美国制造,“否则苹果公司必须向美国政府缴纳至少25%的关税”。
苹果的交付则是整个iPhone及其他苹果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在美国制造。

特朗普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对苹果发出“关税威胁”
在现场媒体问答环节,就有记者直接问到了关于iPhone在美国组装的问题。显然,基于商业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否”。
但对于库克来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那种要把美国制造“做大做强”的热烈氛围里,真实的答案很难说出口。
因此,没等库克回答,特朗普就用“需要一些时间”来替库克解围。
“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件事,整个项目在其他地方已经部署了很长时间,包括成本等等,”特朗普说。“但我认为我们或许能给他足够的激励,让他有一天能把这个计划实现。”
其实,影响苹果组装线回归美国的关键不在于激励,而在于效率。
“苹果公司长久以来的策略是深耕中国制造,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在当下的国际环境已非最优选择,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是大势所趋。”资深供应链行业专家王多表示。
苹果制造迁移的策略核心是“制造工艺和效率”,基于地区的产能、效率进行动态分布,iPhone年度旗舰的主要产能在中国,AirPods这类产品逐步放在越南、印度(专题)。
“东南亚工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产能爬坡才能达到中国目前的制造水准,”王多解释道,“高端消费者对产品瑕疵的容忍度低,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损害品牌忠诚度,高端制造通常优先考虑中国。”
尽管对iPhone在美国制造满怀期待,但面对6000亿美元的投资、本土供应链建设以及创造就业岗位这个前提,特朗普对苹果有限度的“重返美国”也算是接受了,笼罩在苹果头上的关税警报短期内也被消除。
所以,特朗普说,“如果你在美国建厂或承诺在美国建厂,即便没有开始生产,也不会被征收关税。”
很多人会问,如果是承诺建厂就会获得关税豁免,大家都只承诺不落地怎么办?其实特朗普在发言中有补充说明,他说“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你说你要建厂但却没有建,那么我们会追溯收费,累计起来,你必须在以后支付,这是有保证的。”
因此,靠开空头支票是不可行的,基础的投资必须要铺下去,厂子最终也都要盖起来。
02 原产美国的iPhone,3500美元
iPhone在美国组装,效率低是一个原因,成本高是另一个原因。
根据苹果本财年第一季度的报表,在中国大陆、印度组装的iPhone,物料成本差不多占零售价的45%左右,组装费占10%,物流费占6%,毛利率39%左右。
以一台256GB的iPhone 16 Pro Max为例,零售价格1199美元,按成本占比计算,其中BOM成本为540美元。如果以进口零部件的形式到美国的产线上组装,按40%的电子零部件平均关税,预计BOM成本超过750美元。
考虑到美国的物流转运效率,按两倍预估,物流成本也接近150美元。
在美国组装iPhone,所有费用当中,最大的增项是组装成本,这其中涉及到多重因素,包括:工人的招聘难易程度、薪资标准、排班制度等影响,行业普遍预计为亚洲的10倍,或可高达1200美元。

256GB iPhone 16 Pro Max在亚洲、美国生产的成本差异,单位为美元,腾讯科技制表
在物料、组装和物流部分的成本超过2000美元的情况下,还要保证39%的毛利率,那么制造一部纯美国产的iPhone,最终零售价格将达到3440美元,是亚洲生产的2.86倍,仅组装成本就超过了在亚洲制造的iPhone的零售价格。
在3440美元这个零售价格下,物料、组装、物流的成本占比分别为22%、35%和4%,组装费用可谓一骑绝尘。
不过,3440美元是在维持39%的毛利率水平下计算而来,如果将毛利润仍然锁定在468美元,美国产的iPhone拥有接近872美元的降价空间,最低价格为2568美元,此时毛利率为18.22%。
券商Wedbush科技分析师Dan Ives也在研报中指出,在美国生产一部iPhone,最终价格将会涨至3500美元,他还强调,这种组装线的迁移需要10年的准备周期。
在供应链行业专家王多看来,如果苹果不得不在美国生产,必然要选择降价,核心在于公司愿意让渡多少毛利给消费者。
“在销售旺季,苹果可能愿意低价保量,因为华尔街投资者通常对同比增长的幅度比较敏感。假设苹果压缩毛利率至20%,最终零售价可能也依然高达3000美元。”
无论是3440美元,还是3000美元,进口产品与本土制造的差价最高接近2000美元的情况下,库克会怎么回答iPhone在美国组装的问题?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就在研报中指出,美国对进口iPhone开征25%关税,不足以推动苹果把生产搬回美国。天风证券分析师、知名苹果爆料达人此前也表示,“就获利而言,苹果公司为在美国市场销售iPhone承受25%的关税,远好于将iPhone组装线搬回美国。”
当然,这个大前提是只有25%的关税。
03 卡点:iPhone组装的自动化率
如果将产品的大规模“Just-in-time”生产作为衡量制造能力的标准,可以确定的是,高端制造回归美国仍然道阻且长。
在2019财年第三季度的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提到“我们从上海工厂的建设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平均每辆车的生产过程成本预计将会比现阶段美国境内生产线低。”
具体低多少?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致股东信中,特斯拉给的答案是65%。
2024年,沃尔玛曾出售过一款由American Giant 在美国本土投资代工制造的12.98美元的T恤,该公司CEO温思罗普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说,American Giant能与中国、越南等产地竞争,前提是流程自动化。“只要不需要大量劳动力,你几乎可以在这里制造任何东西,”温思罗普说。
挑战恰恰在于,iPhone制造的自动化程度仍然偏低。
The Information也曾在报道中披露:苹果对iPhone组装的自动化程度目标为50%,相关的供应链企业也在推动该目标的落地,但受制于投入产出比、生产良率问题,短期内仍然无法实现。
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在高度自动化制造时代到来之前,将iPhone的组装线安置在美国,就必须承担单台设备高达1200美元的组装费用,这个价格相当于现有的256GB版iPhone 16 Pro Max的零售价。
据王多透露,除了人力成本,美国各个领域的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效率问题,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技术工人的供给、良品率、每小时出货量(UPH)等等。要在美国本土复现亚洲的水准,制造业企业还有很长的路。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东南亚的劳动力市场对苹果这样存在“季节性敏感”的消费电子产品品牌来说,有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极其成熟的用工体系——在销售旺季之前,代工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招聘到大量熟练工人,同时提供相对足够的生活相关基础设施,并在淡季灵活削减用工需求。
而在美国,受当地法规的影响,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都有更长的周期,同时本土基建速度也制约着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配套设施。
尽管美国市场对iPhone制造回流“不太友好”,但苹果仍然提前做了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在供应商伟创力的支持下,苹果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实际设有组装线,主要负责生产Mac Pro这类台式机产品。
与iPhone、iPad这类移动设备相比,电脑台式机通常对组装精度要求较低。
从苹果整个制造体系来看,德州的桌面产品组装产线,更像是一个应对周期性需求增长的备份方案,即便是产线建成的情况下,也不意味着按下启动键,产线就能立即运转。受制于招工的季节性因素和原材料运输情况,行业普遍认为运转一条组装线有至少6个星期的滞后。
04 表面双赢的“交易”
1987年,特朗普与记者托尼·施瓦茨合著了一本《交易的艺术》。
过去很多人都在问,偏好交易的特朗普,在“iPhone不回美国制造将面临25%的关税”这件事情上,会与库克、苹果公司如何通过某种“交易”来“握手言和”?
答案逐渐变得清晰——加大在美国投资建厂,将关键零部件转移到美国来生产,加大产品中美系供应商的占比,都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基于成本、效率等原因,实现iPhone在美国组装,也就是特朗普说的“让他(库克)有一天能把这个计划实现”,道阻且长。
全球化制造分析师李阳对我们表示,“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是否值得根据四年总统任期内的政策去决定未来十余年的产业链布局,是非常存疑的;而从特朗普政府的角度,推动iPhone本土生产可能也更多的是给选民释放信号,兑现此前的竞选承诺。”
关于“暂缓美国制造”附带的6000亿美元投资条件,李阳认为,“最后可能还是以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美国本土产业。”
只不过,在这场看似“双赢”的交易中,苹果还将牺牲一部分利润——当iPhone的供应链当中,美系零部件占比越来越大,意味着需要从美国进口更多的零部件到组装所在地,这部分对应的成本也会侵蚀苹果的毛利率。
最终,要看苹果如何平衡和控制供应链变动带来的成本上浮。目前对苹果来说,好消息是美系零部件还只是限于玻璃盖板这样相对低价的产品,坏消息是,随着芯片、稀土磁体等核心部件本土化推进,在美国之外组装也会衍生出额外的进口成本。
刚刚过去的第三财季电话会议上说,库克说,“过去一个季度产生 8 亿美元关税相关成本。 下一个季度预计关税成本11亿美元(基于当前税率政策不变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