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在稀土领域,欧洲正在丧失主权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August 11, 2025
《商报》评论称,面对中国在稀土领域不断强化的主导地位,欧洲一直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这无疑是一次战略性失败。《新苏黎世报》评论称,中国并不会争夺美国的霸主地位。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发表客座评论称,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快速崛起,本来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但长期以来,欧洲却对此一直无动于衷,以至于陷入了当前的被动局面。这篇题为《欧洲正在稀土领域丧失主权》的评论写道:
“稀土危机展示了欧洲结构性的脆弱性:除了汽车工业之外,在风力发电设备、机器人、导弹定位以及无人机系统的制造方面,稀土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中国对其市场主导地位进行战略性利用之时,欧盟所承受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欧洲必须建立储备,推动本地的开采和精炼,并投资于相关原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研发替代性材料。
欧洲没有更早在稀土领域采取行动,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战略性失误。早在15年前,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崛起势头就已非常明显。原料开采早已不再是中国仅有的强项,在精炼环节,中国也在逐步变强变大,这当然也得益于欧洲企业先后将生产设施转移至中国。就在上世纪 90 年代,法国拉罗谢尔(La Rochelle)公司还承担着全球约 48% 的稀土精炼。
中国会将稀土领域的垄断地位作为施压手段,这一点早在2010年时就已露出了端倪:当时中国对日本实施禁运,稀土价格一度飙升了十倍。因此,如果说欧洲对中国的这一施压手段一无所知,显然是说不通的。更有甚者,‘欧洲颠覆性联合倡议’(JEDI)组织很早就曾提请欧盟能源事务专员希姆松(Kadri Simson)关注磁铁的依赖问题,并应推动欧盟自己的替代方案。
欧盟的回应是:依赖问题确实存在,并随即将相关事宜转交给了时任欧盟科研事务专员加布里埃尔(Mariya Gabriel)。但这位专员及其下属部门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许他们认为,到2028年制定下一个科研框架规划时再采取行动也不迟。”
《商报》评论指出,当今时代,科研投资需要的是机动灵活和战略眼光,而欧盟的官僚机构如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显然已经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评论最后写道:
“鉴于中国今天就已开始将一些核心原材料作为施压工具,并对欧洲的民用及军事工业构成了威胁,因此,欧盟必须开启研发无稀土磁铁技术。
最后,我们必须彻底革新稀土精炼技术:现有精炼工艺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需使用大量溶剂,消耗大量水资源,并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发起雄心勃勃的研发计划,现在可谓恰逢其时:要将稀土精炼工艺高度清洁化,并让这一战略产业重返欧洲。”
中国领导层并不热衷于追随美国的脚步
《新苏黎世报》发表题为《中国想得到什么?》的客座评论,作者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于洁(音)。评论认为,目前外界普遍相信中国正力图尽快填补由日益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的美国所留下的真空。然而,事实却是中国领导层并不热衷于追随美国的脚步。评论写道:
“即便经济能够继续增长,中国也依然会是一个相对聚焦自我、行动迟疑的超级大国。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内政及其经济结构要求该国在外交上保持克制。中国的外交重点将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与全球南方的经济机遇上。
当今世界,既要面对美国实力的衰退,又要面对向多极化的过渡,中国将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力中心。但同时成为政治军事以及经济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对各方都暗藏风险。中国和西方都有必要小心谨慎,以避免让经济竞争最终演变为公开冲突,因为冲突终究不会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