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质疑校服质量被拘,当地启动追责须回答几疑问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2023年12月,甘肃庆阳市宁县盘克镇36岁男子邓某某因在网上反映儿子校服质量问题,被宁县公安局以寻衅滋事为由行政拘留7天。这一处罚彻底改写了他的生活:此后他精神状态恶化,婚姻破裂、丢了工作,还患上了抑郁症。
为求“昭雪”,邓某某踏上漫长维权路。2024年1月10日,他向宁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结果是维持原处罚决定;随后向庆城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驳回;继续向庆阳市中院提起上诉,法院二审终认定,宁县公安局行政处罚程序违法、证据不足,本应依法撤销,但因拘留已执行,故判决警方承担7天拘留的国家赔偿3237.08元。这场历经公安机关、县政府、基层法院到市中院的维权马拉松,若不是他破釜沉舟,或许早已半途放弃,其经历令人唏嘘。
此事被报道后,网上要求追查问责的呼声很高。8月13日,宁县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该县已成立工作专班,重新梳理事发经过,全面启动调查追责。这一表态让事情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不过有必要提醒相关部门,调查应当回答的几个关键问题。
这起事件的根源,是校服质量争议。蹊跷的是,宁县市监局此前依据第三方检测称涉事校服合格,可市级检测却显示相关标准不达标,涉事供应商也被查出问题。
据媒体报道,这份第三方检测报告本就漏洞明显,校服标签与实际检测结果不符,含棉量也不符合国家标准,却赫然标注“合格”。而警方依据这样一份报告,就以“寻衅滋事”对邓某某定性处罚,难免让人质疑:是不是因厂商报案就轻忽了证据,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偏袒一方,或者公权私用的可能?公众更担心的是,执法行为沦为商家打击报复的工具。
更值得追问的是执法程序。邓某某称,警方未及时告知其行政复议权利便匆匆将他拘留。这显然是对程序正义的漠视,公民的权利救济通道,成了执法中可随意省略的环节。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具体经办人业务不熟练导致的疏漏,还是有意为之?这么做的动机又是什么?
宁县公安局这纸草率的处罚,让邓某某付出了妻离子散、失业患病的沉重代价。希望通过这起事件的追查,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