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美国大学大洗牌:留学生一觉醒来,专业没了

京港台:2025-8-16 03:32| 来源:留学全知道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美国大学大洗牌:留学生一觉醒来,专业没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留学生最新动态

  一直以来,开设什么专业、砍掉什么专业都是由高校说了算,政府不会插手,也没有必要插手。

  但现在印第安纳、俄亥俄、犹他、德克萨斯等几个州,直接通过法律把“砍专业”这事儿给管起来了。

  一场由州政府主导的

  “专业淘汰潮”

  就这么开始了。

  对中国留学生(专题)来说,这不只是选专业的范围变窄,还会影响申请策略、未来就业机会,甚至要重新考虑去美国读什么、值不值。

  

  

  美国多州立法砍文科专业,州政府成了专业杀手

  去年,一次大规模的文科专业裁撤潮已经开始,2012年到2020年,塔夫茨大学和波士顿(专题)大学分别砍掉了50%和42%的人文学科。

  2023年秋季,哈佛大学也取消了30多门课程,

  历史、文学、艺术史和宗教学

  等课程受影响最大。

  如果说这些大学是在自我调整,那么现在就是州政府的手已经把学术自治扼杀了。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这些新法律的目标是取消那些毕业生太少、招生太少的专业,

  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用在那些有高需求、回报大的专业上。

  

  图源:Inside Higher Ed

  因此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砍专业标准,而且每个都挺硬核:

  01

  印第安纳州:

  副学士项目三年内平均每年毕业生得有10人以上,学士项目15人以上,硕士项目7人以上,博士项目3人以上。人数达不到的专业就得被撤销、暂停或合并。

  结果导致

  普渡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等六所公立大学,要砍掉或合并超过400个专业,占了总数的五分之一。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一家就调整了249个,包括法语、德语、俄语等外语专业;普渡大学则砍掉了84个招生率低的硕博项目,像文学、微生物学、数学等。

  

  图源:Indiana Capital Chronicle

  02

  俄亥俄州

  根据参议院第1号法案规定,如果一个本科专业连续三年平均毕业生人数不到5个,那就必须关掉。

  学校可以申请“豁免”,但就算通过了,也要接受政府的附加条件。

  这项法案还没正式生效,托莱多大学就先行动了,提前宣布取消了包括非洲研究、亚洲研究、哲学、性别研究和数据分析等在内的多个本科专业。

  俄亥俄州一位参议员直言,

  立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大学里那种共同治理的传统,逼着大学像商学院教的那样,用供需逻辑来管理自己。

  

  图源:Inside Higher Ed

  03

  犹他州:

  通过的HB 265法案直接削减了10%的公立大学教学拨款,足足6000万美元。

  大学要想拿回这笔钱,就得根据

  招生人数、毕业率和劳动力需求

  来重新分配资金。

  于是,犹他大学宣布裁撤了81个课程项目,像中东研究、现代舞等,然后把钱转投到生物技术、工程、人工智能和护理等高需求领域。

  04

  德克萨斯州:

  该州发布的第37号法案不强制砍主修专业,但要求大学每五年审查一次辅修和证书项目,把那些注册人数太少的项目合并或淘汰。

  总的来看,这些州取消冷门专业是希望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

  砍掉那些低回报的冷门专业,被看作是一种提高投资回报率的方法,而STEM就是最直接满足州内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性别研究、文化研究这类人文学科,不仅“没用”,而且在美国目前的政治氛围里常常被看作是有争议的,所以优先被砍掉。

  更重要的是,一些州希望借此削弱校方的管理权,把更多权力集中在政府手里,二者可能只是第一步。

  

  美国大学专业大清洗,美国高校变职业学校

  这场由州政府主导的专业大清洗,不只是砍掉几个冷门专业那么简单,而是动摇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根基,背后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01

  专业结构变得不平衡

  大量冷门专业被砍掉,导致理工科和应用学科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文科这类学科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大学的学术多样性降低,以后学生能选择的专业也越来越少。

  为了保住专业不被砍,大学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也会变得更加保守,这会挤压对那些本来学生就不多的小众专业的投入,让这些专业更难生存。

  现代语言协会执行主任Paula Krebs悲哀地表示,

  如果只看毕业生人数,语言类专业肯定第一个被淘汰。

  

  图源:Houston Chronicle

  02

  大学自己说了不算了

  过去,大学自己决定开什么课、设什么专业。但现在,州政府直接用法律定下硬指标,还通过给钱等方式插手,这让学术界非常担心学术自由还能不能保住。

  比如,俄亥俄州那个法案的制定者就公开承认,目的就是绕开大学内部的共同治理模式,让大学像公司一样只看重收益。

  这意味着,大学以后想开一些小众但有价值的专业,会同时面临资金和政治上的双重压力。

  

  图源:Indiana Capital Chronicle

  03

  老师和研究都跟着遭殃

  专业被砍,老师的饭碗就保不住了,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稳定,还会让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减少。

  哲学、宗教学、语言学这些专业的教授,可能会被迫转岗甚至失业。

  长期来看,研究资金也会向应用型项目倾斜,人文和基础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支持会越来越少,这就更没有人愿意研究了。

  

  图源:Hechinger Report

  04

  大学成了职业培训所

  这些法律强化了一个观念:

  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

  以前,人们觉得大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批判性思维的公民的地方;现在,州政府更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经济回报。

  这种导向虽然可能短期内提高一些领域的就业率,但大学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可能越来越弱。

  简单来说,这场专业大裁撤,让大学更像就业工厂,却在消解多元与自由。

  未来,美国高等教育是更高效,还是失去灵魂,没有人能保证。

  

  图源:New York Time

  

  留学生警惕,美国冷门专业成高危区

  从学生的视角看,这波

  “砍专业潮”

  直接动摇了他们的学业与未来规划。

  文化研究、哲学、性别研究、语言学等本就不算热门的人文学科,在政策压力下首当其冲,而对这些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将面临更少的选择。

  对于人文学科的申请人来说,这不仅增加了择校难度,还可能导致学费与生活成本上升。

  即使目前某些专业仍然存在,但在低注册率趋势下,未来被裁撤的风险同样很高。

  已经就读这些专业的学生,可能在学业中途就接到专业被撤的通知,被迫转专业或转校,增加了学习的不稳定性与经济成本。

  当州政府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定义为培养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术人才时,大学的通识教育功能就会被边缘化。

  学生的学习路径将更多围绕职业技能,而不是学术探索。这种转变有助于短期就业,但往往会忽略跨学科能力、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等软实力的培养。

  长远来看,大幅削减人文学科也会导致社会文化素养下降,人文学科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和道德判断力,是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基石。

  

  图源:Google

  尤其在AI时代,人文社科人才培养不足,人才结构单一,未来将更不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挑战。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背景的人才共同推动,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肯定会对社会创新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想来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尤其是那些看重投资回报的家庭,这既是风险也是机会。

  一方面,申请冷门的文科专业风险更高,需要避开那些已经出台相关法案的州;另一方面,STEM等高就业率专业的地位更稳固,对对想学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

  总的来说,这场州政府主导的砍专业潮不只是简单的学科调整,未来可能引领一场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大学的理念正从传承知识和文化逐渐转向追求经济回报,可以说比鸡娃爸妈还会计算。

  但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将削弱社会的多元性、创新力与文化深度,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权衡。

 

相关专题:留学生,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16 04:1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