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S/LR24型8.6mm狙击枪 打出世界纪录?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2025年5月,宁夏青铜峡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见证了一场“令人振奋”的试射:一支由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组织的狙击小组,使用国产CS/LR24型8.6毫米狙击步枪,在3017米的超远距离上,实现了5发5中、平均精度0.6角分(MOA)的惊人成绩。
这不仅刷新了中国此前保持的2286米纪录,也一举打破了全球8.6毫米口径狙击步枪的最远命中纪录。要知道,3公里外的目标,肉眼几乎不可见,更别提在风速、气压、温湿度变化等影响下稳定命中。能打出这样的成绩,绝非运气,而是枪械性能、弹药品质、射手技术和火控计算的完美结合。

▲官方杂志公开的试射画面
中国狙击步枪的发展路径,起步并不算高。早期的85式、88式狙击步枪,更像是加强版的步枪——它们的任务更多是为班组提供中远程火力支援,而非单兵高精度打击。所配子弹也多为制式机步弹,易于补给,却牺牲了精度。
直到CS/LR4型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步枪的问世,中国才正式进入“西方式”狙击理念的轨道——为狙击步枪配备专用精确弹药,狙击手开始成为战场上可独立行动的核心火力单元。
然而,很快暴露出一个尴尬的“射程真空区”:7.62毫米在1000米外乏力,12.7毫米虽威力惊人,却沉重笨拙,不适合单兵长期携行作战。这正是国际上8.6毫米(.338 Lapua Magnum)口径流行的原因——它既有接近12.7毫米的威力,又保留了与7.62毫米接近的机动性。

▲CS/LR24型8.6毫米狙击步枪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推出了QBU202型8.6毫米狙击步枪系统,其外贸版命名为CS/LR24。整套系统不仅包含枪械,还包括DBU-202型狙击弹、白光与夜视瞄具、前置热成像、弹道解算模块、大倍率观靶镜等——显然是将狙击小组当作独立作战单元来配置。
CS/LR24主要结构包括旋转后拉式枪机,双排3闭锁凸笋设计,闭锁牢固,开锁角小,利于快速操作。空枪重量7.3千克,采用重型精锻枪管,枪托可折叠,使用5发弹匣,理论射击寿命6000发。在精度上,200米散布0.129角分,1500米散布0.317角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S/LR24采用了全通式皮卡汀尼导轨,能够灵活挂载不同光电设备,从高原到沙漠,从白昼到夜战,都能快速适应。
想打得远、打得准,光有好枪不够,还得有好弹。DBU-202型8.6毫米狙击弹采用铜被甲铅芯空尖结构,单基发射药,初速稳定性极高,批次初速跳差控制在15米/秒以内。它的有效射程可达1200米以上,在这一距离上仍保持超音速飞行,并能维持1角分以内的密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一致性和稳定性,是CS/LR24能够挑战3公里极限的关键。即使在长距离飞行中,弹头姿态和速度衰减也极为可控,为精准射击提供了可靠弹道基础。

▲美军MK13 MOD7
在全球8.6毫米狙击步枪领域,芬兰TRG-42、英国AX-338/AWM、美军MK13 MOD7等型号,普遍有效射程在1500米左右,个别极限射击纪录也鲜有突破2500米的。而中国CS/LR24直接将极限推到3017米,还做到5发全中,这实际上改写了人们对.338口径潜力的认知。
这一成绩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国产枪械、弹药和光电火控系统的综合水平已达世界顶尖。同时在高原边境、反恐作战、特种行动中,我们的战士可对更远距离、更高防护的目标实施有效打击。最后相比欧美同类产品动辄2-5万美元的价格,CS/LR24在成本控制和性能上的性价比极高,对外出口竞争力也不容小觑。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打得这么远,实战中是不是就能随便来一发“千里狙杀”?现实并非如此。
在3公里射击中,射手需要考虑:风速和风向的瞬变;温度、湿度、气压对弹道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的科里奥利效应;射击姿势与人体微颤造成的误差。这意味着,CS/LR24的成功不仅是武器性能的胜利,也是中国狙击手群体高水平训练与经验积累的体现。正如射手周宇晨在试验后的总结——“每一发子弹都承载着大量计算与修正”。

过去,中国在高精度狙击领域更多是“追赶者”。而今,通过CS/LR24这样的武器系统,中国不仅填补了口径和战术上的空白,还在关键指标上实现了反超。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军工从“有”到“优”、从“够用”到“先进”的缩影。可以预见,随着CS/LR24和QBU202系统在特种部队、边防部队的广泛应用,我军的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将显著增强。这不仅是装备升级,更是战法体系的跃升——狙击手将不再只是配角,而可能成为战场的关键变量。
总的来说,3017米、5发5中,这不仅是一串令人惊叹的数字,更是一种能力宣示。它告诉世界,中国制造的狙击武器,已经能在国际顶尖舞台上,打出属于自己的“黄金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