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佼仍住豪宅开豪车 网友:这哪里是惩罚?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台媒一则爆料让沉寂许久的黄子佼再度冲上风口浪尖——停工近两年的他,不仅仍开着豪车接送女儿,更被目击出入台北中山区价值1.2亿新台币(约2800万人民币(专题))的豪宅,生活品质丝毫未因连环丑闻和巨额赔偿而打折。


8月21日,狗仔直击黄子佼驾驶豪车带女儿返回豪宅,一名疑似前妻孟耿如的女性从家中走出接应孩子。尽管他因持有大量未成年人性影像(最小受害者仅11岁)被判刑8个月、罚款10万新台币,并与30名受害者达成和解(人均赔偿约20万新台币,总计超百万),但其生活状态仍与“落魄”毫不沾边。



更讽刺的是,剩余18名受害者要求其出资2000万新台币成立反性剥削基金会,却遭拒绝,最终只能转向“分头协商”。一边是1.2亿的豪宅,一边是人均4.8万人民币的赔偿,悬殊落差让网友直呼:“这哪是惩罚?根本是金钱赎罪!”
黄子佼的“安然无恙”并非个例。近年来,明星丑闻屡屡以“高价和解”收场,司法惩戒却似隔靴搔痒。一审判决后,隋棠、小S、陶晶莹等艺人公开宣布将其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单;世新大学也紧急撤下其杰出校友资格。然而,这些舆论与道德的谴责,似乎并未触及实质——他依旧住在豪宅里,开着豪车,甚至被质疑“假离婚真切割”(2025年5月与孟耿如离婚)以保全家人事业。

孟耿如因舆论压力关闭社交媒体、退出娱乐圈,但网友仍不买账:“当初她还要告造谣者,现在呢?”“一家都是奇葩,演给谁看?”
黄子佼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公众对个体行为的愤怒,更是对系统性失衡的质疑。为何明星能轻松支付百万赔偿,却不愿承担更大社会责任?为何司法判决难以撼动其物质基础?台媒评论指出:“当资本成为赎罪券,司法惩戒便成了纸上老虎。”

相比之下,韩国同类案件(如“N号房”事件)主犯均获重刑且资产被追缴,而台湾(专题)地区对性剥削犯罪的惩罚力度与执行效率,显然难以平息民愤。
黄子佼的豪车依旧驶在台北街头,豪宅里的生活似乎云淡风轻。但公众的愤怒不会轻易消散——当司法与道德的双重约束在资本面前失效时,谁还能为受害者撑腰?
或许,比起追问“他为什么还有钱”,更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法律不再只是富人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