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男子美国拍短剧年入千万美金?本人回应:有的

京港台:2025-8-22 11:37| 来源:谷雨实验室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男子美国拍短剧年入千万美金?本人回应:有的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曲蝶微

  编辑|郝库

  出品|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高峰的人生下半场,是从美国纽约(专题)的短剧片场开启的。

  Polo衫搭配牛仔裤,头发向后梳得整齐油亮,高峰步履轻快地穿行在外国演员和灯光道具之间。他是美国某短剧制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制片人。几年前刚到美国时,他为了生存送过快递、为人遛狗、跑过外卖。更早之前,在国内的职业是摄像、制片,也拥有自己的电影和设备公司。

  租来的美国别墅客厅金碧辉煌,正上演着跌宕起伏的剧情。脱胎于中国的豪门恩怨,现在由美国演员演绎出来——两位黑色西装保镖打出一个腾空大背摔,在他们旁边,灰橘格子套装男以刀挟持金色连衣裙富家女,她双手紧紧抠住他的手臂,身体向后仰,五官拧在一起,呈现出剧烈的痛苦。

  高峰站在片场边灯光没有打到的角落,注视着这场“drama”。在美国,短剧的一种叫法是“vertical drama”——“竖屏的戏剧”——出海的中国短剧保留强烈的戏剧性,延续着富豪财产争夺、底层逆袭的桥段。

  根据国内财经媒体报道,2024年,高峰所在公司制作了45部短剧,而同行大多只有这个数据的三分之一。根据其公司官网的数据,作品《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播放量已经破亿,是全球第一部播放量破亿的短剧。这部剧投资20万美元,票房3500万美元,刷新了美国的短剧票房数据。高峰还透露,2025年3月,公司在成立一年多之后,就启动纳斯达克IPO流程;他所在的公司也是北美最大的短剧制作公司之一,票房数据累计超过七千万美金。

  前段时间,他成为“中国男子在美国拍短剧年入千万美金”新闻的男主角。高峰对夸张的新闻标题有些哭笑不得。他说,海外短剧承制方赚钱并不容易,大家常常被出海短剧的高收入流水所迷惑。

  “票房收入没错,因为美国的短剧付费市场非常庞大。但我们作为短剧的拍摄制作方,利润只有5个点左右。”他说,市场竞争残酷、变化迅速,“大家不能只看牛吃草,不看牛挨鞭。”

  与此同时,中国短剧在全球的票房数据经历了疯长。有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收入10.88亿美元。短剧市场下载量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日本(专题)、英国。其中美国以约5.26亿美元收入位列全球第一,与第二名拉开断层式差距。

  关注短剧出海的《短剧自习室》分析,美国短剧市场起步晚于国内,受众主要是美国中老年用户,女性偏多,她们有付费意愿和习惯。

  来自中国的故事模板在大洋彼岸打开一片天地,显得荒诞又合理。爽剧公式里藏着关于人性的密码,相似的情感出口不会因为肤色而改变。文化冲突当然无处不在,美国人无法理解霸总为啥喜欢帮人买单,这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拍摄的时候,演员们坚持商业社会的原则——有一次一个演员加班8分钟,让高峰给多结了27块钱。但最终,聪明的洋和尚学会了念本地经,中国人看惯了的豪门恩怨和离婚逆袭可以叠加狼人元素,而让柔光滤镜里的甜宠霸总变成吸血鬼也不是不行。

  以下是高峰的讲述。

  

  “老外见到了以前没见过的东西”

  来美国之前,我在国内从事电影行业多年,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从2008年开始的十年间,我成立过电影器材公司、时代高峰影业公司,涉足电影后期制作、投资、开发。2017年,又和妻子肖颖共同成立了尖叫影业,制作网络电影。每次都是踩在行业风口上,连轴转,停不下来。

  2019年底,我40岁,人生即将进入下半场,希望生活有些变化。我和妻子商量着来一次全球旅行,第一站是美国,之后分别是欧洲、澳洲、东南亚。我们原本计划完成为期4个月的全球旅行,回来就准备生娃了。

  没想到刚到纽约十几天就遇上疫情,武汉封城。全球航班冻结,啥都没得干。我几乎是落地美国才开始学第一句英语,当时美国的影视行业也没有机会,我为了维持生计,甚至只能帮人遛狗,帮人搬家,修车和送外卖。

  2023年下半年开始,有很多国内影视圈的朋友陆续发微信问我,你听说过短剧吗?当时各大平台纷纷下场做短剧。我2023年9月接触到的美国短剧制作公司一般是六七万美元的报价,现在涨了三倍左右。

  那时候,美国短剧市场刚萌芽。随着中国短剧的引入,市场开始逐渐升温。2023年好莱坞罢工浪潮,大量演员和剧组从电影剧组里释放出来,转向短剧制作,也为短剧发展提供了契机。

  2024年的头两个月,我们开始拍短剧,接到的第一个拍摄单子,是通过在国内的人脉资源介绍来的——跟国内头部短剧公司的出海平台合作。早期的短剧出海,都是国内问出来的,国内拉个微信群,再问到国外的人脉资源来做。

  

  我们和平台约定各投50%。我和太太商量了下,这笔单子不赚钱但是也不亏钱。不能预知结果如何,干了总比不干好,有机会我们就全力以赴去冲一把。

  太太做导演,我担任制作人。我们在国内拍电影、电视剧经验丰富,但是从来没看过和拍过短剧。我们觉得短剧是个新东西,好看不好拍——看起来像现代剧本,拍摄内容却不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和现实。

  我一边学习短剧是咋拍的,一边去问老外们对短剧的看法。冬天冷得不行,我穿着羽绒服遛狗,遇见邻居美国大妈,比较熟悉的狗友,给她播放海外平台的短剧,她在马路上边看边说“Oh my God”,接受度挺高的。

  我们的第一部作品《替身新娘》,讲穷困潦倒的女主误入与霸道总裁的包办婚姻,引发连串戏剧故事。我记得发布演员招募公告时,男主角有1400个人投了简历,女主角候选有2000多个人。虽然有国内的平台提供远程指导,我们还是给累懵了,一百多页的剧本八天内拍完,短剧的表演、拍摄、剪辑都需要重新摸索。

  最不适应的是短剧的节奏。绝大多数短剧的拍摄周期是7-10天一部,一共要拍60-80集。每集大多平均1-2分钟,前3集前4集的每一集可能6-8分钟。虽然是短剧,可是剧本要100多页。以前在国内拍电影,一天拍三页也都算满了,短剧要在十天内拍完,有的剧本甚至八天拍完,也就是每天拍十六七页。

  2024年的开春是纽约最冷、最堵、最贵的时候。1月份在布鲁克林大桥下面,录音机都冻得无法开机了,拍二十分钟就要到房车里取暖,不然根本受不了。

  最后这部剧超支成本1.5万美元,委托方倒是挺满意的,在IMDb上的评分也有8分左右。我核算成本,发现费用的大头是在美国租赁设备。所有的人工、车辆、场地再加设备费用,一小时的成本大概要3000美金左右。

  在我看来,短剧至少还有好几年的风口,它也是影视工业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搭建起来产业链,就降不下来成本。(所以当时)我叫停拍摄计划,重资产投入摄影、灯光器材,把自己家车库变成了堆放的仓库,准备大干一场。

  经过俩月的调整,我们重新进入拍摄,4月到8月,几乎每个月能拍摄2-3部剧。第三部作品《离婚的亿万富翁继承人》出圈了,投资仅20万美元,在上映两个月后,付费金额超过2500万美元。截至2025年6月,已突破3500万美元,刷新了北美短剧市场的纪录。

  到了去年9月,我们每个月能拍到6-8部剧,公司的车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持续扩张。

  有的媒体标题党前段时间说我在美国拍短剧年入千万。要说千万人民币(专题)是有的,因为现在整个团队每月的固定支出都在三十万美金左右,但年入千万美金不可能。

  

  中国爆火短剧落地美国,“水土不服”

  目前(在美国)火的剧本基本都是抄的国内作品,我们是制作公司,版权的事情由平台负责。在我看来,中国短剧“短、快、爽”,把观众心理转化为可量产的“爽感公式”,高密度反转、强情感刺激。这和传统的好莱坞作品完全不一样,后者是戏剧化叙事,强调三幕式结构,开端-冲突-高潮-结局,以因果、悬念推动情节。

  我们也摸索出了“中国网文爽感内核+欧美本土化场景”的模式。比如以霸道总裁爱上我为核心,加入狼人、吸血鬼的元素,还有“豪门恩怨”、“离婚逆袭” 、“甜宠霸总”这些情节,也是美国受众爱看的。

  爽感剧情能给我们的主要观众——美国中老年女性,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无法发泄的情感出口。底层角色逆袭精英、灰姑娘嫁入豪门,也能直接刺激多巴胺,满足对于跨越阶级的幻想。

  从最近接到的单子来看,“打脸爽剧”的风又刮回来了。短剧流行是一阵阵的,冬天流行狼人,春天就开始小情小爱,夏天秋天就开始打脸剧。

  刚开始,我们直接把中国的短剧搬来美国。对于一些剧情,美国演员有人觉得反感和愤怒,也有人不解和迷惑。比如说剧情里经常会出现的,在中国的职场,同事说你最近又瘦了又胖了,关系好一点的还会在公共场合叫人“死胖子”。但在他们的理解里,这算是职场霸凌了。

  很多国内的短剧台词,没法直接翻译过来。比如国内短剧经常出现的台词,没有情绪递进、实质内容,我们很难翻译。美国人思维是更简单的,纯粹打嘴炮很难去让人愤怒。还看到一些台词,比如说“如果你是某某家族的大小姐,我就穿着裙子倒立吃屎”,这种骂人的方式很不接地气,直接翻译成英语美国人也不懂。

  一些国内短剧频繁出现的场景,不能直接使用。

  比如中国短剧写了一个场景,霸道总裁下班后,开着宾利或者劳斯莱斯在地下车库,遇到了小三在等他,老婆又从电梯出来,两人迎面撞上。这个场景在美国不太会发生。美国的中产以上都是住着独栋房屋,如果是真的霸道总裁,那住的至少是庄园,不存在使用公共地下车库。

  遇到不下三四个剧本都出现了“灰姑娘女主”生病,霸总抱着她冲进医院,为她挂号、刷卡付医药费、取药。浪漫的剧情显示霸总的诚意和实力。但是在美国不太可能出现。美国去医院不用挂号,跟前台窗口报名字,来到房间里等人量血压、问病情,再过一会儿,医生来看病、检查。如果要拿药,医生会在你家附近找个药房下单,你回家路过药房,顺便进去就把药取走。全程是没有付款环节的。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会收到账单。

  中国短剧里经常出现霸总替人买单的场景,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美国化的改编。比如说,女主和闺蜜在奢侈品店,偶遇霸总,进去试衣间试完衣服出来发现霸总把刚试过的衣服都买单了。但是在美国,直接给人背后买单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尊重的,美国人送东西一般是邮寄的方式。于是剧本改编之后,我们写的是,霸总带女主逛商店帮着刷卡——虽然美国人觉得很奇怪,基本还能接受。

  又比如国内有的短剧桥段,男主在饭店吃饭,路过卫生间发现哥们儿也在这儿,问哎哟真巧王总你在几号包间呀?一回头悄悄就把哥们儿的单买了。落地到美国,观众是无法理解这个人情社会的文化背景的,他们会感觉不被尊重。

  在中国拍亲密戏,我们可以放开拍,除非要脱衣服或者半裸,一般的情况都不用清场。但是美国的影视行业有一个叫做亲密指导的岗位,需要持证上岗,电影工会发牌照。当演员的亲密程度仅限于礼貌性的拥抱、牵手时,不需要亲密指导介入,但是如果出现了更亲密的行为,比如牵手、触摸到了手腕戴手表位置以上,就需要亲密指导在场了。

  我们每次做预算都要做上亲密指导的工资,一天八小时300-500美金不等。很多时候没法在一天内拍完亲密戏,可能8-10天的拍摄周期里,每天都有一场肢体接触的戏,拥抱以上的亲密动作。比如我们拍一场接吻的戏,亲密指导会单独把演员叫到房间,两个人对完剧本,ta会问演员,喜欢什么味道的香水和口腔味道?接吻的时候是侧着头还是歪着头还是仰着头?请问你喜欢对方主动伸舌头吗?手上动作走到哪一步?哪些位置是禁忌位置,不能被别人碰?ta会跟演员表明,“如果你不喜欢,请你告诉我,记下来跟对方说,如果对方冒犯了,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也请一定要告诉我。”高于接吻的限制级的戏,都要清场,亲密指导在现场。没有亲密指导演员会直接拒绝拍这个戏。

  除了亲密指导,还有枪械指导。几年前好莱坞的一个片场发生了枪击事件,演员现场开枪时摄影师中弹、导演误伤,枪械师被判刑。现在全美的片场,遇到枪的场景都很谨慎。在国内的片场,如果我们拿一把枪,大家下意识都会觉得是玩具枪。不会有多谨慎。但在美国我们但凡涉及到枪械戏的场面,等导演把戏讲完了,所有人都来到现场,包括工作人员、在车上休息的司机,来看枪械师试枪,他把行李箱拉过来,当众打开第一把,枪口对着地面,拆成零件,向所有人告知枪膛里没有子弹,枪口密封的,这是道具不是枪,甚至都算不上假枪。验枪结束后递给演员,让演员试试。这之后再继续第二把。

  我们有一次拍一个场景,有14把枪,虽然每一把我们心里都清楚,这就是道具,但是每一把都要这样按流程一遍遍走完,花了三十分钟检查完,分发下去。等到这场戏结束了,导演喊卡、换场,OK所有人后退、原地不动,枪械师再一把把收回枪,放进箱子里锁好,带离片场。如果有下一场戏,再重复一样的流程。禁止任何人带着道具枪离开枪械指导的视线范围和片场。

  剧组如果动作戏偏多,演员一般会要求医生跟踪全程。另外就是片场对所有工作人员的尊重。不能说职位低就歧视人家,要平等称呼所有人的名字、不能只喊个“灯光、服装、道具”的名头。吃饭的时候,片场大家不能站着或者坐在地上吃,要把人当人,我们剧组是按人头保证每个人有椅子桌子吃饭。

  我们在拍短剧的时候,很多的演员虽然不是工会的,但仍然基本都遵守了电影工会的所有的规则。

  费用结算非常严格,和国内感受也不一样。比如一天300美金,约定工作10小时,如果拍到14个小时,可能要支付双倍也就是600美金——其实每超时一次,还不如多拍一天。

  我们有一部戏原本计划8天拍完,结果拍到第9天。如果在中国,大家会开心,因为能多赚一天是一天,而且最后一天肯定是很轻松的。但是在美国,因为合同是签了8天,第9天就是违约,也要双倍赔偿,而且大家会因为工期延误而不开心。

  这就对我们的制片工作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必须以分钟为单位来算每一天的工作量。我们后来干脆买了两辆房车,方便所有人转身就能上厕所,要不然一去一回,演员上个厕所要花十分钟,太浪费时间了。

  这就是美国的工业的电影工业体系给我的感受,在短剧拍摄上也体现了一些管理和人性。但是是有些时候也感觉到不太人性。比如即便是给剧组的大家多点加班费,八成的人都不愿意加班。超过半小时就要按分钟算。有一次一个演员超时8分钟,让我结算了27块钱。

  

  “最缺的还是编剧”

  2024年,短剧在整个海外尤其是美国取得了付费收益上的成功,但2025年慢慢就疲软了很多——

  因为市场瞬息万变,老是那三板斧,不可能吃遍天下。就像个口香糖一样,你吐出来再蘸一点白糖,吐出来再蘸一点芝麻,你喂给观众吃,观众只是觉得表面不一样,里面还是那个东西,它其实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了。

  2024年美国的短剧行业,有点像中国的2020年。九成的制作公司都是不成规模的小作坊,粗犷发展,没有写剧本的能力。甚至有的公司只有一个人,接到一个活就找一个团队干一个月,干完散伙,后期都没有自己的剪辑师。但是今年有一些版权和剧本冒出来了,八成的公司全职员工不超过5人,平均年龄27岁。

  美国短剧比中国晚几年,除了内容和制作能力滞后,还有一些玩法不同。一是平台和制作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平台采用中国玩法,但是制作公司可能不配合。比如一个项目各投一半,在美国没几个公司接受——这个玩法叫“对投”,但美国人都没有储蓄习惯,所以你让一个美国的制作公司提前预支成本,几乎不可能。第二是一些国内平台开始控股优秀的制作公司,布局商业版图上下游产业链来做短剧,这在美国还没看到。

  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是人才短缺和断层。美国大平台的短剧的主编,90%都生活在国内,没有海外经验。我说的是主编,他们负责质量、编词排版,如果他们无法想象美国人的生活、审美和观影习惯,一直闭门造车,慢慢地美国观众就不会买账了。

  我们建立了编剧部门,甚至比很多平台的编剧部门还要大。团队里的二十几个编剧,都是在美国出生、至少在美国生活十年以上的中国人,或者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他们有双语的经验,非常了解美国观众,对中国爆火的短剧进行一些修改,进入美国可以软着陆。

  现在我们公司的大部分内容是原创剧本了,但是剧本内容目前不能透露。我一直认为,好的内容一定要成长于美国本土。从短剧0-1可以从中国抄来,但是1-n是不可以的。就像那句俗话,上海人看东北二人转,也就看个热闹。

  美国短剧行业,最稀缺的人才还是编剧。我们现在每个月大概会收到25~30个剧本,从中选择2到3部拍摄。在所有的剧本里,我只看到2部提到了宗教祷告的元素,睡觉前祷告、餐前默祷, 但其实这在美国是很普遍的事情,尤其是白人和犹太家庭。编剧在改编引入时,会加入一些美国日常的生活场景。

  

  “中国短剧出海风靡全球”,是很多国内媒体这两年描述短剧的标题,我其实不太喜欢这样的简单叙事。据我观察,2024年,90%的美国人都不知道短剧是什么,10%的人知道短剧的、其中真正喜欢短剧的可能只有5%。

  没错,美国短剧的数据是很好看,票房数量高达13亿,但是美国的娱乐市场一年是400多亿美金的市值。你这样把它放在一个大池子里去看,也是正常的数据。

  我说通俗一些,在美国拍短剧的利润跟在美国开火锅店比起来,火锅店应该是短剧利润的4倍。在美国开个餐厅,35%-40%的利润率。但是短剧的利润只有8%-10%,大部分徘徊在五个点左右。意思是一部剧如果1万美金的利润,三个半月的时间,每个月也就3500元美金,在曼哈顿送外卖一个月也能有六七千美金,还不用搞这么一大摊子事。我们公司30个员工的日薪就是两万美元。所以你只要一算账,就知道如果纯粹靠短剧,公司会亏死。

  短剧就是个制造业,刀片利润。翻开中国的媒体都说中国短剧出海红火,会加剧一部分的错误情绪,可能也会有人真的傻乎乎就进来这个行业。我们公司有多个业务板块,包括摄影设施租赁、电商直播等等,短剧只是其中一个,挣钱的靠别的板块。

  在我看来,拍摄周期、成本在国内都被压缩到极致的短剧,在美国却几乎不卷。没有人带头卷,没有人去破坏规则。也因为卷不动,所以行业比较规范透明。市场透明的前提下,所以制作团队需要想办法控制成本,把节奏提快点,比如80页纸能拍完就不要拖到100页纸,不仅拍摄工作量大,剪辑和成本都高——一开始在剧本上就要下功夫,卡点、节奏,放在每一分钟去计算。

  我们每个月平均开机三部的经验积累下来,基本上短剧市场是一页纸2000美金,拍一天是2万美金的成本,一个剧本写到80页纸,基本上就是16万美金的成本,加税加制作费就在16万美金往上走。

  今年有很多国内大的短剧公司出海。眼看着海外平台越来越多了,但是能拍短剧的团队却没有跟上数量增长。今年,还有部分中国平台为了节省成本,开始将拍摄地迁至中国的二线城市,导致美国本土订单量下降。虽然每部剧能省二三成的拍摄成本,但是这种做法属于灰色地带,存在文化冲突、法律合规、制作质量等等方面的巨大风险。

  据我观察,目前整个美国东西海岸一共只有30来个成熟的团队,80%的主创还是以中国人、华裔(专题)为主,这个人群是非常非常小的。无论多宏伟的计划,想冲爆款,在这样一个吃刀片利润的制作行业,制作能力跟不上去,一个月哪怕有10部片子能出来,都很困难。除非美国的从业工作人员大量的涌入进来,可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22 14: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