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人工智能能否拯救中国的人口危机?

京港台:2025-8-27 01:06|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人工智能能否拯救中国的人口危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中国的劳动力短缺,但少子化和老龄化仍在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构成难以想象的冲击。《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中国新增煤电装机容量创十年新高,减排承诺面临考验。

  根据中国教育部七月发布的最新数据,过去四年当中,中国关闭了四万多所幼儿园,而入学儿童的数量则减少了25%。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然而迄今为止收效却并不明显。这篇题为《机器人能取代孩子吗?》的评论写道:

  “中国政府并不希望引入外来移民,而是采取了双重战略:一方面是出台各项有利于家庭的措施,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政府对技术的发展寄予厚望。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出台了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有可能借助人工智能得到解决。这一发展战略中写道:人工智能将成为经济的核心引擎,并将在包括教育和医疗在内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人工智能所承担。’

  广东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走进这里的工厂,工人已被机器人所取代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机器人在运送物料、包装、分拣,并把货物堆放到托盘上。从2016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世界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全球30%的机器人销售流向中国。在中国,机器人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在医院、酒店、和餐馆里随处可见,它们负责对病患进行初步诊断、说‘欢迎光临’、送餐等等。中国的春晚上,早已出现机器人跳舞的场面,而烟花表演也早已被无人机灯光秀所取代。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一项估测显示,未来十五年内,中国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将因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进程而消失。从工人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令人担忧。而中国政府也很清楚,这一趋势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五年计划’中已写明,必须对工人进行再培训,并提高培训水准。

  人工智能只能缓解局势 无法解决人口危机

  但从政府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更是一种机遇。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依赖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但这个模式即将走到尽头。如今就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59%,到210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36%。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确实可以在人口萎缩的情况下帮助维持高生产率和低工资。 ”

  《新苏黎世报》评论指出,在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中,总是存在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痴迷追求。因为技术可以带来进步,并可以显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优越:

  “但中国政府能否借助鼓励生育的政策和人工智能的广泛投入解决日益明显的人口危机,却仍然值得质疑。更有可能的场景则是,上述措施只能起到止损的作用。科学家已经提供了明显的证据: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非毫无效果,但长远来看,对生育率的影响却非常有限。例如在德国,尽管政府出台了父母假期和父母补贴等旨在减轻家庭负担的措施,但生育率仍然再一次出现下滑。而中国各地竞相推出的鼓励生育政策,想必也只是为了展示施政能力以及阻止生育率进一步下滑的尝试而已。

  人工智能确实能带来新的经济活力,但中国还需要出台更多的改革措施。那些现在养活着大量工人的低端岗位将会消失。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一个灵活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人们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国有企业必须提高效率,而退休年龄也必须进一步延迟。中国人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疗和健康保险体系,只有这样,养老负担才不会完全压在子女身上。

  凡此种种,都是需要耗时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巨大工程。也许届时已经为时过晚,以至于中国不得不面对未富先老的现实。”

  煤电厂数量激增 减排承诺受考验

  《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尽管中国在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煤电占比已降至历史最低点,但今年上半年,中国新投产煤电装机容量仍达到21千兆瓦,创下十年新高,这无疑对中国的减排承诺构成了重大挑战。

  “中国需要如此多的新电厂,是因为电力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力需求同比增长3.7%。人工智能、出口增长以及酷暑中空调使用量的增加,都推高了用电量。仅在今年7月,居民用电量同比就增长了18%。

  大力发展煤电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四年前那场波及中国很多地区的电力危机。当时,全国十多个省份不得不拉闸限电、实行电力配给制度。为了避免类似情况重演,地方政府批准建设了更多煤电机组,如今这些电厂正在陆续完工投产。

  在抗击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中,中国被视为是最关键的参与者。过去十年全球碳排放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今已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以及欧盟的四倍以上。在人均排放量方面,中国仍低于美国,但比欧盟却高出大约50%。”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27 18: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