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 美国媒体: 这招对中国发展不起作用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近日,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一篇分析文章。该文章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美国与其浪费时间去阻拦中国的崛起,不如学习借鉴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之道。
从《外交事务》杂志的介绍来看,这篇题为《真实的中国模式》的文章,是由美国两位长期关注中国产业政策的专家所撰写。他们一位叫王旦(音译),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研究员;另一位叫葛艺豪(Arthur Kroeber),是香港(专题)咨询机构佳富龙洲的创始合伙人兼研究主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向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读者,介绍中国发展模式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文章的开头几段,两位专家一上来就列出了中国在电动汽车、清洁能源、无人机、工业自动化,以及稀土等领域的成功与领先。
他们还开门见山地指出,尽管有些人仍然对中国的模式持有怀疑态度,理由是中国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外部和内部问题与挑战,但倘若有人认为这些问题和挑战会令中国的发展“脱轨”,那将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并不仅仅只是政府选择了正确的产业并提供了补贴,还因为中国在一系列“深层基础设施”的构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令中国成为了一个“很有韧性的科技强国”。
“如今,中国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永久特征”,文章称。

接下来,两位专家开始详细介绍中国那些被他们称为“深层基础设施”(Deep Infrastructure)的方面。从今年6月中国科技企业小米公司研发的电动车,在德国“地狱级”难度的纽博格林赛道(Nürburgring),创下了电动车的时速纪录入手,两位专家详尽分析了支撑中国发展的“深层基础”:
一方面在里程和吞吐量上都超过美国乃至世界总和的庞大公路、港口以及高速铁路网络,以及几乎覆盖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数字网络,还有每年发电量超过美国和欧洲总和的强大电网等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是超过7000万、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劳动力和人才队伍,以及——常常被外界忽视的——旺盛的企业家精神。因此,中国才能不断涌现出诸如小米、华为(专题)、DeepSeek这样的企业,才能在从电动汽车到清洁能源,不断快速地推陈出新并迅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才能在美国对尖端芯片的封锁下,凭借着富裕且便宜的电力供应,推出几乎可以和美国媲美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外交事务》杂志还用了一个颇有“内涵”的配图,展现了中国这颗硕果累累的大树下那根系发达的体系。
不仅如此,文中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小米公司的掌门人雷军,是在2021年才宣布要搞电动汽车的,而且在公司的估值是800亿美元的情况下,宣布要投资100亿用于这项事业,最终在德国的赛道上获得了成功。
相较而言,美国苹果公司其实早在2014年时就考虑过要进军电动汽车,而且当时苹果公司不论是在市值还是可用资金都远比小米宽裕,技术能力上也有优势,可由于美国并没有中国那样的能源体系和制造业产能去支撑苹果公司的设想,到了2024年时,这家美国公司只能宣布结束其进行了10年的电动车研发事业——而小米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在不断出货并拓展产能了。

由此,两位专家在文章中一个题为“无法阻止,不会停止”的小标题下认为,美国如果真的想在产业与科技上与中国一较高下,就应该学习中国发展模式中的成功之道,认真构建美国自己的“深层基础设施”,像中国一样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中国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决策者搞对了很多的事情,并给中国企业家创造了取得成功的条件。中国或许存在着问题,但这个国家会继续高效的发展”,文章最后写道,“如果美国希望有效地与中国竞争,决策者就必须少花些时间去操心如何削弱对手,而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国家成为最好和最有活力的存在”。
文章还对中国的未来表达了乐观的态度,认为中国虽然眼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并正在采取行动。他们认为中国会跨过这些风险——就像其在过去已经多次做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