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亿居民存款正在跑步"入市"?踏空比亏钱还难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近日,沪指盘中越过近10年新高。在此轮市场走强的背景下,00后投资者正加速涌入。他们带着差异化的认知、多元的操作风格与极具辨识度的个性,悄然重塑着“Z 世代”的投资与理财风格。
不少新入市的年轻股民分享道,“自从炒股之后,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了。”“看着K线上下飞,脑子里一片空白。”“起早贪黑、疯狂研究,又亏了3个点。”
8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锴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00后进入股市,本质上是个人理财意识觉醒和资产管理实践提前的表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比如开户流程简化、信息获取成本降低,以及社交平台上活跃的投资讨论,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年轻人进入市场的门槛。不过,如何帮助他们将初期的交易热情,转化为一种可持续的、有纪律的长期投资习惯,这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努力。
00后股民跑步入市
19岁的小泠便是此次追加的投资者。面对当下行情,小泠采取激进操作策略,将仓位从50%提升至90%以上,维持短线操作,但收益未能匹配指数涨幅。“原来牛市亏钱也是分分钟的事情,看了一天股价,做了个‘低抛高吸’。”小泠称。
“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之前我也亏了很多。”来自澳门的00后大学生小夏对记者说道。到现在为止,小夏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实盘经验。提及与炒股结缘,小夏称,中学时上商业课,自己曾参加过模拟炒股比赛,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输,后来赢了不少,从此觉得股市里面机会很大。
今年25岁,已经工作两年的小马告诉记者,买入的某军工概念股已经连亏三天,抓紧卖掉跑路了。面对跃跃欲试想入市的炒股新手,小马直言,“别炒股,太痛苦了,比上班压力还大,靠炒股赚钱需要运气。”
另有00后女生称,自从炒股,衣服不买了,化妆品不买了,天天关注国际形势、经济政策、利好,眼里只有涨停板,周末休市就像失恋一样。
和同龄人相比,在股市摸爬滚打了五年的90后小马已经是名老股民了。“身边朋友想入市的我都会‘劝退’。不要以为是牛市就能赚钱,牛市的亏钱效应或许比熊市还大。”小马拿出近年的涨跌幅截图,资金量二十多万元,第四年才回本。
另有00后投资者计划提前赎回大额存单,冲进股市。有投资者称,大额存单一年才赚几个钱,在股市一个涨停板,钱就来了。还有投资者赎回了仍处于亏损状态的积存金。该名投资者称,积存金继续持有,早晚能回本,但是这轮股市行情赶不上的话,就踏空了。踏空比亏钱还难受。
有新股民坦言,第一次把钱放到银行以外的地方,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对股市还没弄明白,打开账户发现多了几千块钱,感觉像被天上掉下来的钱砸中了。
“最近每天都在刷短视频,看各大博主讲股市,还买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准备看。”有00后投资者称,每天一睁眼就盼着开盘,时不时就要看一眼证券账户,股市收盘了才能安心工作。
居民存款正在跑步“入市”
与此同时,居民存款也加速流入股市。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7月居民存款单月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降0.78万亿元,与此同时,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为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这一数据变化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不少观点认为,这显示部分储蓄或通过基金、股票等渠道流入资本市场,居民存款“搬家” 入市的讨论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摆在市场参与者面前,居民“存款搬家”到了什么程度?存款“搬家”入市能否为牛市“添把火”?
央行数据清晰地描绘出7月资金流向的变化。从历史数据来看,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显著增长往往与居民资金入市存在关联。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涵盖了证券、保险及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在当前股票账户余额变化公开数据不再披露的情况下,非银存款成为观察资金进出股市情况的重要指标。
广发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倪军对界面新闻称,“7月非银存款明显多增,存款‘搬家’现象再现,大概率源自权益市场表现亮眼,居民存款加速向权益等非银部门迁移。”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进一步分析了资金流转的路径,“当居民赎回理财产品时,资金将从表外回到表内的居民活期存款,进而推升M1增速。而当资金流入股市时,居民活期存款将转化为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即从M1的居民活期存款转化为M2中的非银存款。7月M1和M2的增长均超市场预期,可能部分反映居民理财加速进入股市的影响。”
居民存款搬家到了什么程度?申万宏源策略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尚未全面加速。”申万宏源对界面新闻指出,历史上居民存款搬家程度同步或滞后于市场底,其中14-15年、20-21年均滞后于市场底,也体现了居民存款搬家的前提是市场赚钱效应的累积。
“22年以来居民存款规模提升、定期化加速,居民存款搬家程度也持续下行,短期A股市场赚钱效应初步恢复,居民存款搬家程度不再继续回落、但仍位于历史绝对低位,居民存款搬家正在萌芽,但尚未全面加速。”申万宏源指出。
不过,也有券商分析师持相对谨慎的观点。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界面新闻表示,“2022年9月开启本轮存款利率调降,2023年后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同比增速下行,但非银存款增速的抬升更多缘于禁止手工补息导致的企业存款下行,当前散户搬家特征尚不明显。”
中金: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
中金公司指出,后市来看,居民存款搬家有望延续。当前市场较为活跃,赚钱效应仍在延续,非银存款增速相比历史高点亦仍有上行空间。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组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若短期交易量快速提升,短期波动可能加大,但一般不影响中期走势。
存款搬家二次潮涌
从单月居民存款数据来看,本次是今年以来第二次出现“存款搬家”,上一次在今年4月由存款降息引发。而再往前追溯则是去年10月,由“9.24”行情触发。
今年4月,以中小银行为主的数十家银行下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主要为农商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以及个别股份制银行,
该次下调主要针对3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产品,下调完成后定期利率大多跌至“1”开头。部分银行还出现了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即长期限产品利率低于短期限产品利率。
4月11日,A股触底反弹,印证了“存款搬家”的效应。同时,银行理财市场成为当时 “存款搬家”的直接受益方,并从5月份理财规模的提升得到印证。
但金融数据的发布往往滞后于市场,需要更清晰的判断逻辑。
中信建投则专门为居民存款搬家开发了一个称为“AIAE”的指标。AIAE指的是投资者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计算方式为(股票总市值)/(股票+债券+现金总市值)。该公司认为,居民存款搬家的本质是居民资产配置偏好均值回归,该指标能够更全面的反映投资者在风险资产(权益)和安全资产(债券和现金)间配置比例变化,是更好的中长期择时指标。总体来看,当前AIAE指标仍处于中位偏低水平,后续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中信建投策略团队在这份8月8日的研报中给出了颇为大胆的结论:预计本轮牛市万得全A指数的最高点位有望超过6600点。至于本轮“存款搬家”的极限在哪里,还需要未来进一步观察。
不过,存款规模相对于A股的体量较大,如果短时间灌入股市,容易引起市场波动、风险增加;有序“搬家”更有利于形成良性的A股“慢牛”。同时,存款到股票的风险跨度较大,从“储户”到“股民”的转变需要过渡期,因此,“固收+”产品或是较为理想的中转站。
公募基金显然嗅到了这一机遇。例如,富国基金一周内连发两条“存款搬家”相关推文,并指出“固收+”或是更好的过渡载体,“固收+”在牛市氛围里的容错度更高,时间成本更低。
同时,2025年上半年“固收+”基金发行占比有所提升。据华西宏观固收团队统计,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总规模上升至14815.72亿元,规模环比增加1008.38亿元,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规模增长。
中信建投亦认为,“固收+”及多资产策略实现了以适度风险换取更高收益的平衡,在当前环境下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
居民存款能否驱动牛市行情?
“居民存款搬家确实是本轮上涨的重要催化剂,但牛市本质是多重力量共振的结果。”田利辉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存款搬家提供增量资金,资金加速流向股市,足以改变市场流动性格局。但是,这是存款利率下行与房地产收益率走低的结果。与之同时发生的,是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经济修复预期的强化和外资的涌入。同时,资本市场通过规范市场中介、推动公司分红、引入中长期机构资金的系列举措带来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故而,可以说存款搬家是股市上行的推手,机构资金和外资流入也是重要推动力量,但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向好和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是根本所在。”田利辉表示。
中金公司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中金公司表示。
19日发布的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1—7印花税为2559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936亿元,同比增长62.5%。
“印花税激增反映‘慢牛’成型。”田利辉表示,在政策托底、经济修复和科技叙事三重驱动下,市场活跃度提升、资金风险偏好回暖。田利辉同时提醒,散户入场迹象初现,但非主导力量。量化资金、高频交易贡献了印花税主体部分,而散户单笔的成本压力仍存,且要注意散户交易集中于热门赛道,存在“追涨杀跌”风险。后续需观察企业盈利能否持续改善,避免“资金空转”透支未来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