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吞15亿国资移民新加坡?中知名女星家族陷漩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移民、绿卡相关新闻汇总!近日,知名女演员虞书欣工作室评论区彻底炸锅。从历史霸凌纠纷到其父被指放高利贷疑云,更有人直指虞书欣家族经济问题。
爷爷曾是新余钢铁高管,父亲虞丕杰被指通过控股公司“侵吞国有资产15亿”,每一个话题都让舆论吵翻。
与此同时有爆料称,虞书欣的父亲早年就已经移民(专题)新加坡!
针对网上舆论,虞书欣启动名誉维权诉讼。虞书欣父亲也已起诉爆料人士“老潘财商”。
01 多重重磅爆料,争议叠加升级
事件起源于演员张昊玥在翻牌粉丝时,提及2016年和虞书欣一起录制《一年级》的经历。她称当年被虞书欣贬低成“蜘蛛精”,还遭到小团体排挤,留下心理创伤。
网友找出综艺片段佐证后,纷纷要求虞书欣道歉,工作室抖音评论区瞬间被负面留言淹没。
随后,财经博主“老潘财商”的系列视频又添猛料,直指虞书欣家族经济问题。视频指出虞书欣爷爷曾是新余钢铁高管,父亲虞丕杰通过控股公司“侵吞国有资产15亿”。
同时还涉及与新余钢铁合作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
爆料还显示,虞书欣家族企业涉足高利贷(年利率高达51%),并存在税务异常情况(税负率仅0.3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甚至有说法称她父母已移民新加坡,引发网友对资产转移的质疑。
02 爆移民新加坡!回应争议,起诉维权
虞书欣四年前在《人物》杂志采访中的回应也被重新翻出。当时她表示:“很多人说我家里有矿,觉得我是要什么有什么的小公主,其实不是的。”
她努力塑造的是一个“被严格管教”“靠自己闯荡”的形象。称从小被送去寄宿学校,想买手机被拒、想要名牌包遭母亲严厉批评。
留学新加坡时,也被父亲安排住进月租仅400新币(约合2000元人民币(专题))、条件比大学宿舍还差的出租屋。
然而,随着近年其家族企业争议不断发酵,网友再回看这篇访谈,焦点早已不再是“她消不消费”“她独不独立”,而是直指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她当年避而不谈的“矿”,到底从哪里来?
也有网友爆料出:虞书欣的父亲早年就已经移民新加坡!
而且也有网友提出是不是虞书欣家的资产早已转移到新加坡了?
有网友因此而质疑称:她的父母选择定居在新加坡,是否是在规避舆论压力和法律纠纷呢?
2025年8月28日,虞书欣工作室转发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声明并发文。表示针对以虞书欣女士为主体的造谣诽谤内容,已交由律师处理。
与此同时,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宣布已经代理虞书欣父亲虞丕杰名誉权案。
03 15亿国资疑云,异常财务数据
网友们的深挖主要集中在虞书欣家族的商业活动上,核心争议点包括“侵吞国有资产15亿”与“官商勾结”指控。
网友发现虞书欣爷爷虞锡元据称曾是国企新余钢铁集团的工会主席,而其父亲虞丕杰则是民营矿业公司——新余市华尚矿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持股48%)。
该公司与新余钢铁集团合资成立新余新钢矿业有限公司(国企持股51%,华尚矿业持股49%)。
质疑点在于: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内,华尚矿业供货给新钢集团的金额超过15亿元。而同期新钢股份的“亲儿子”乌石山铁矿厂只供应了5.11亿元的铁矿石。
虞书欣爸爸的公司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却能与注册资本37亿的央企子公司新钢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并获得巨额铁矿石业务交易。
据公开信息统计,华尚矿业2013年的财务数据存在严重问题。首先是税负问题:华尚矿业2013年税负率只有0.34%,而同期同类型企业的税负率在19.53%~29.7%左右。
如此低的税负率暗示着企业可能存在偷税漏税或者财务数据造假问题。
04 现金购奢与高利贷疑云
2019年,虞丕杰因多起执行案件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欠款超1500万元,至今未完全解除“限高令”。根据法律规定,限高人员禁止进行高消费(如购买奢侈品),且不得出境(含港澳)。
但虞书欣发布的视频显示,其父在澳门某奢侈品店以现金支付20万元购买包款。这一行为被法律界人士直指“双重违规”:既违反限高令的高消费限制,又通过现金交易规避电子支付留痕。

虞家的资金链运作也令人存疑。公开资料显示,虞父曾以年息42%(远超法定LPR四倍的上限)向外放贷。
例如2012年借出3780万元,20个月后要求还款7000万元,利息几乎翻倍6。这种“高利贷”行为不仅涉嫌非法经营。
05 粉丝流失与舆论回应
虞书欣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但这一次不一样。第三方数据显示,以“富家千金”人设走红的虞书欣,近日在某平台7天内狂掉72万粉丝,总粉丝数已跌至2341.8万。

这场声势浩大的“脱粉潮”背后,是接踵而至的负面爆料。
网友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方认为,只要法律上虞书欣与父亲的公司无直接关联,她就无需为家族生意担责,质疑眼下舆情是“有组织的黑公关行动”。

另一方则坚持要求彻查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并呼吁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公开说明。
虞书欣父亲虞丕杰已委托律师事务所起诉财经博主“老潘财商”,指控其“以背离事实真相的方式持续抹黑委托人的声誉及形象”。
新余钢铁集团此前表示正在处理并上报相关舆情,但三个月过去,公众仍在等待一个权威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