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 东方甄选被骂上热搜!食品配料表打马赛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今天聊个直播间买食品的“潜规则”——不知大家看直播买食品的时候,会不会看一眼详情页或者配料表?
这事还真有人去较真,结果……好几家大品牌直播间的产品,字糊得像用座机拍的,或者干脆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雷也是觉得挺离谱的。咱们在网上买件衣服还得看看材质说明呢,这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配料表反而成了“不可告人的秘密”了?

近日,《中国消费者报》的记者们最近在直播间蹲守了一个月,录制视频100多条,截图超200张,发现这问题还真不是个例。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食品类商品信息公示模糊问题较为普遍。
比如“海底捞调味料官方旗舰店”卖的肥汁米线,口号打得响——“0油炸米线”“0添加人工色素”,听起来挺健康。但你想看看它到底用了啥料?哎,详情页上偏偏就不给你看配料表。包装图放到最大也看不清,非得等你去私聊客服,才“勉为其难”发你一张。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注:就是这么糊的)
与之相似的是“高途佳品”卖的羊蝎子火锅,详情页里的配料表照片,糊得就像小雷摘下眼镜,好像能看见,实则完全看不清。记者去问客服,对方只会说“反馈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些东西销量动不动就几十万份,像他们家的酱牛肉,卖了91万袋。得有多少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就下单了?
品牌整天把“消费者第一”挂嘴边,一到直播卖货,立马把“知情权”抛到脑后。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注:也是这么糊的)
更夸张的是第二个问题:很多商品必须下单后才能看到准确信息。
比如“东方甄选生鲜直播间”卖的卤鸭肫和手撕牛肉,详情页根本没公示配料表,只有一句:“配料表见包装”。
那么问题来了,我都没收到货,去哪儿“见包装”?如果我对某些成分过敏,或者就想避开某些添加剂,是不是得赌一把?要控糖控盐的人,连基本信息都没有,怎么选?到货之后我是丢了还是退货?
在记者的追问下,客服后来倒是给了配料表,但说真的,这本不应该需要消费者额外去问吧?

图源:中国消费者报
往轻了说,这是体验差;往重了说,这就是没把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当回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都明明白白要求: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信息。在直播间玩“躲猫猫”,已经涉嫌侵权,咱们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买的东西到底是啥做的。
解决这问题其实并不难:
品牌先得端正态度,别光打着“XX严选”的招牌冲销量,把该公示的信息大大方方亮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义务;
平台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得把好审核关。比如设置“配料表明示”前置审核,没清晰公示的不给上架;
监管部门更要加大抽查和处罚力度,谁敢藏着掖着,就罚到他不敢再犯。
其实要解决这事儿也没那么难。我觉得首先那些品牌得把态度摆正,别打着“XX严选”的招牌冲销量,把该公示的信息先弄明白,这是最基本的义务。
然后平台也得把好关,比如弄个“配料表前置审核”,没公示清楚的就不让上链接。最后监管部门更要加大抽查和处罚力度,谁敢藏着掖着,就罚到他不敢再犯。
现在直播购物是方便,躺床上动动手指就能买好吃的,价格还实惠。但前提是:得让我们买得放心。如果连看个配料表都得去追问,那真不如去线下超市,至少实物拿在手里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线下敢玩套路,一个12345投诉过去,问题快速解决。

图源:小红书
为啥这些直播间敢这么干?
小雷我琢磨着,无非是几种心态:一是怕,怕配料表里有些成分公开了,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比如一堆添加剂看着就吓人;二是懒,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不问我不说,你问了我再找;三是钻空子,觉得目前监管可能还没那么细致地落到每一个直播间的每一个商品链接上,存在侥幸心理。
但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坑的是自己。直播电商靠的是信任,粉丝信你才下单。一次两次看不清,大家忍了;次数一多,信任耗光,谁还来买?吃的东西,安全健康是底线,玩模糊就是玩火。
说到底,直播间卖食品,透明才是最大的诚意。别再让配料表“雾里看花”了——大大方方亮出来,对消费者负责,才是对品牌未来真正的负责。咱们消费者花钱,也得花个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