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新一代武器装备震撼亮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编者的话: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装备方队(梯队)是最吸睛的。《环球时报》记者在阅兵现场看到,装备方队编为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空中梯队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明星机型组成。本次阅兵中的各个作战群包含哪些先进装备,这些装备又代表着未来作战的哪些新趋势?《环球时报》记者3日采访了多位中国军事专家,并以四个专题策划版(6-9版)的形式,呈现对海陆空新装备、无人作战及反无人机作战、新型战略战术导弹以及防空反导装备的全面解读。
新型“陆战之王”首次亮相
装备方队最先出场的是由地面突击方队、两栖突击方队、空降突击方队、远程火炮方队组成的陆上作战群。
此次阅兵式上,由99B坦克、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三型“陆战之王”组成的地面突击方队行进在装备方队的最前列。《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首次亮相的新型坦克和支援战车“颜值”颇高,外形极具科幻感,炮台和车体上安装有多型光电传感器,并配有遥控武器站,以及主动防御系统。

《环球时报》记者还注意到,在100支援战车的后部携带有一架车载旋翼无人机。军事专家傅前哨向记者表示,这种无人机可以前出侦察探测,进一步加强坦克装甲车的态势感知能力,破解敌方的埋伏。
“从炮弹和装甲之间矛与盾的‘甲弹对抗’,迈向信息化和火力打击相结合的‘信火一体’,这得益于信息化水平优势,新一代坦克装甲车的火力再上一个台阶。”傅前哨认为,100坦克不追求大口径,但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链的支持下,选择不同的弹种,可以达到更高的打击精度,精准打击对手的薄弱环节。100支援战车则可以与100坦克协同配合作战。
由三型轮式两栖战车组成的两栖突击方队展现出我军登陆作战的强劲实力。《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三型两栖轮式战车均采用8×8式底盘,三型战车根据作战需求搭载不同口径的火炮和不同数量的载员。
“此次展示的轮式两栖作战装备类型非常丰富,火力也十分强大。”中国军事专家张军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力发展两栖轮式装甲车是我军综合立体登陆作战能力大幅提升的一种表现。结合目前我军的海空军力量,在近海夺岛战役中能够以绝对优势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这为两栖轮式装甲车完成泛水突击提供了保障。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军协同作战能力的增强,打击形式的多样化,那种所谓的‘拒敌于彼岸,击敌于海上,毁敌于水际,歼敌于滩头’的反登陆作战思想是痴心妄想。”张军社称。
阅兵式上,我军多型空降装备首次亮相。军事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新一代空降战车装备跟随我军空中作战力量的壮大协同发展,在通过运-20空投到预定作战区域后,可以让一同伞降的空降兵落地之后就从轻步兵转变为装甲部队,在前线甚至敌后方构建起强大的攻守力量。
两型191远程箱式火箭炮集中亮相引发关注。在今年4月初举行的“海峡雷霆-2025A”演练中,箱式火箭炮的独特作用得到直观体现。
军事专家王云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共有两型191远程箱式火箭炮亮相阅兵场,这充分展现了191这型陆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平台良好的兼容性和拓展性。王云飞表示,191远程箱式火箭炮不仅可以实现打击距离更远,打击精度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甚至实现用火箭炮的成本取得弹道导弹的打击效果。”
新型舰载激光武器首秀
在阅兵式上,海上作战群3个方队的最新成果备受瞩目。
舰载防空武器装备方队受阅的四型舰载防空武器装备分别是“海红旗-9C”“红旗-16C”“红旗-10A”导弹和舰载激光武器,这四型舰载防空武器装备构成远近衔接、立体对空防御体系。
“‘海红旗-9C’舰载防空导弹将主要应对弹道导弹等一些高空、高速、高价值反舰武器的袭击。”军事专家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预计“海红旗-9C”可以对弹道导弹实施杀伤,海上反导的效率会更高。

他进一步介绍称,“红旗-16C”作为一款中程舰载防空导弹,可以和“海红旗-9C”形成高低搭配,因为其弹体尺寸本身较小,可以大量装载于我军护卫舰的垂直发射系统,能够有效拦截亚声速、乃至超声速反舰巡航导弹的来袭。
首次亮相的舰载激光武器堪称此次受阅海上装备的一大亮点。张学峰介绍称,作为一款舰载激光武器,不仅可以拦截海上无人装备的来袭,甚至还可以用于拦截反舰导弹,而且它的单次拦截成本很低。
“此外,舰载激光武器可以对敌方武器装备的光学传感器实现有效毁伤,它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海上作战规则。”张学峰称。
此次阅兵式上的反舰导弹方队由“鹰击-15”导弹和“鹰击-19”“鹰击-17”“鹰击-20”高超声速导弹编成,它们可部署在舰载机、水面舰艇、潜艇等多种平台,射程远、速度快、毁伤强,是打击海上之敌的尖兵利器。
“从外形上看,此次亮相的四型鹰击反舰导弹各不相同,采用了不同的构型,这也意味着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军事专家王云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
水下兵器方队展示的四型水下装备分别为轻型鱼雷、助飞鱼雷、重型鱼雷和新型特种水雷。
双座歼-20领衔明星战机梯队
在受阅空中梯队中,有不少新机型首次亮相,也有一些改型升级的战机展现出空中力量体系化作战的能力。
此次阅兵中,由多型先进战机组成的歼击机梯队震撼亮相,其中歼-20S、歼-20A作为歼-20战机最新的创新性成果首次亮相。“多一名飞行员,相当于多了一个任务指挥官。在五代机的时代,歼-20S所增加的这名飞行员就相当于足球比赛中场10号球员的角色,他既可以自己‘得分’,也可以指挥战机编队成员作战。”军事专家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
军事专家傅前哨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认为,放眼未来空战模式,歼-20S所增加的这名飞行员或将承担“忠诚僚机”操作员或指挥员的重任。该机型将让我国在空中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阅兵中,由歼-15DH、歼-15DT、歼-35和歼-15T组成的舰载机梯队接受检阅,其中军迷们千呼万唤的歼-35舰载机首次亮相。军事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歼-35的列装意味着我军舰载机正式迈入五代机时代,其列装是我军舰载战斗机对地、对海打击能力的一次重大升级。

军事专家王云飞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通过此次阅兵可以看到,除了歼-35外,我国的新型舰载预警机与舰载电子战机等其他舰载机的性能同样出色,它们和歼-35搭配使用可以使我国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歼-15DH中的DH代表着这是一架滑跃型的歼-15电子战飞机,歼-15DT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弹滑兼容型舰载电子战飞机。”张学峰介绍称,凭借着歼-15舰载机平台丰富的拓展性和强大挂载能力,在对其进行航电、雷达等系统的升级之后,系列化发展的歼-15可以有效提高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
空警-600预警机与歼-15T舰载机编队接受检阅,这也是军迷期待已久的我国航母固定翼预警机的首次亮相。据军事专家介绍,空警-600的列装可以说是完成了航母编队体系作战的一块重要“拼图”,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航母编队的攻防作战能力。
运-9反潜巡逻机、电子侦察机、雷达干扰机,在歼-16战机护卫下编成三个楔队,首次接受检阅。多型特种飞机的列装大幅提升了我军海空侦察、巡逻监视、电磁制压能力。
轰炸机梯队则由轰-6N战略轰炸机,以及轰-6K、轰-6J轰炸机组成,轰-6系列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航、防区外打击能力,是我军空基远程打击力量。
由5架教-10飞机、5架歼-10S飞机、7架歼-10表演机组成的教练机梯队压轴出场。
有英勇无畏的战士,还有勇往直前的机器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刘煊尊 梁睿】无人作战装备的发展以及反无人装备的演进已经成为现代作战方式中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在9月3日的阅兵式上,无人作战群集中展示了陆上、水面、水下、空中无人先进装备,其中一些均为在天安门广场首秀,展现了中国在多种作战环境下的无人作战新成果。同时,当天阅兵中还有一系列反无人机的新型装备接受检阅。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接受检阅的陆上无人作战方队由侦打突击、扫雷排爆、班组支援等无人战车组成,具备远程操控、自主行动、灵活编组的优势,实现陆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新突破。

“此次展示的陆上无人装备的特点之一就是底盘非常丰富,既有轮式,也有履带式,还有四足机器人。”军事专家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这意味着这些陆战无人装备适配的战场非常丰富,可以在山地、野外、城市等不同的环境和地形下作战。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展示的陆上无人装备除了底盘丰富之外,所搭载的载荷也非常丰富,其中就包括各种光电设备、机枪、火箭筒、烟幕弹发射器,甚至无人机。
“此次展示的陆上无人装备还具有用途广泛的特点,通过搭载不同的载荷,可用于执行侦察、扫雷排爆、火力支援等任务。”张学峰认为,此次展示的陆上无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比较高,可以作为先导力量为作战单元提供情报支援,或是执行突击任务,从而提升作战效率,降低己方人员伤亡的风险。他进一步表示,这些无人装备强大的载荷能力,可以搭载各种武器站,为班组作战单元提供强大的火力赋能,执行火力掩护、夺点攻坚等作战任务。
“通常而言,在岸滩登陆战以及城市战时,传统有人作战模式面临较大的伤亡风险,但如果使用陆上无人装备,就能提供超强助攻。”军事专家王云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钢铁之躯”和“钢铁意志”,这让它们可以在攻坚战中打头阵,为夺点控要发挥巨大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敌方发现所面对的对手不仅是英勇无畏的战士,还有勇往直前的机器,他们往往会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军事专家傅前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陆上无人装备的部署可能对未来战场形势、战争形态和战法运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人潜航器极具科幻感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刘煊尊 梁睿】多型海上无人作战装备亮相九三阅兵场,以极具科幻感的外形引发各界强烈关注。相关军事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亮相的一些海上无人作战装备具有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特征,具备海上“察打一体”的能力,其列装应用有望革新海上作战方式,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新助力。
在海上无人作战方队中,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布雷系统均为首次受阅,这些海上无人作战装备具备隐蔽布放封锁、自主探测识别、集群组网攻击等作战能力,是海上作战的“奇兵利器”。
“无人艇通常都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点,其相对于传统有人作战舰艇体积更小,航行速度更快,制造成本更低,还能降低作战人员伤亡的风险。”军事专家张军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亮相的无人艇体积较小,且采用隐身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被对海警戒雷达发现的概率。

“这种无人艇可用于执行情报收集、侦察监视、目标查证、远程奔袭等海上作战任务,是执行侦察预警任务的‘海上哨兵’,是实现海上‘察打一体’的利器。此外,该型无人艇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既可实现集群组网攻击,还可以与其他水面舰艇协同作战。”张军社称。
而此次展示的无人潜航器从外形上看,近似一种小型的潜艇。张军社认为,一些无人潜航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无人潜艇”的角色,而它和潜艇相比,生产成本更低,且可以减少战斗人员伤亡的风险,还可以实现大量部署。
“无人潜航器较为普遍的应用是执行侦察任务,例如将潜航器部署到敌舰航线附近,进行情报搜集和侦察监视。现如今的潜航器很多已经发展为水下作战的‘全能战士’,可用于执行水下猎雷、布雷、反潜等任务。”张军社认为,对于一些依托于潜艇装备实施海上作战的对手,就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航道上部署这种无人潜航器,日常执行侦察任务,战时直接执行反潜打击任务。拥有这种无人潜航器,就可以实现对海上重要通道的封锁,依托于先进的通信技术,它还可以与其他无人战斗群协同作战,实施远程打击。
“这是一款颠覆水下作战样式的装备,也是许多国家海上军事装备研发努力的方向,显然我国在无人潜航器研发和作战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张军社称。
而首次亮相的无人布雷系统则是新型作战力量创新发展的又一成果。张军社分析称,这种海上无人装备可以隐蔽潜行至敌方军港码头、舰船必经的水道,或是可能爆发高强度对抗的海区,进行布雷封锁,限制敌方舰船的活动,切断敌方海上通道。
“以这三型无人系统为代表的我军海上无人装备有望革新海上作战方式,是我新型战斗力的集中体现。”张军社认为,这些海上无人装备的列装应用,将显著提高我军海上防御作战能力,丰富我军维护国家主权、捍卫领土完整的手段。
无人僚机、无人制空作战飞机登场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刘煊尊 梁睿】多型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型无人机亮相阅兵场。相关军事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亮相的一些无人机装备不仅外形新,而且概念新,其所体现的作战理念将颠覆现有的空战场景,改变未来空战模式。
此次受阅的无人机装备包括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无人制空作战飞机、舰载无人直升机,这些装备均为首次亮相,可隐蔽出击、广域覆盖、自主协同,创新未来空战新样式。

无人僚机也被称作“忠诚僚机”,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无人机领域的重要热点,也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无人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无人僚机可以充当有人机的机外传感器和武器站,配合有人机执行作战任务。”军事专家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无人僚机可充当有人机的“替身”从而迷惑对手,对打击目标进行探测,甚至电子干扰。而此次展示的无人僚机各有特点,有的适合进行长时间的亚声速巡航,有的飞行速度快、机动性能高,这意味着我国无人僚机技术路线非常丰富。
除了无人僚机,此次参阅的另一新型无人空中作战装备是无人制空作战无人机,这一新概念的无人作战装备也是首次亮相。“此次参阅的无人制空作战飞机可以说是整个空中无人作战方队中最为前沿的武器装备之一,这种类型的无人机具备很强的独立空中作战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这型无人装备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张学峰认为,这种无人作战装备所体现的作战理念将颠覆现有的空战场景,深刻改变未来空战模式。
军事专家傅前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无人僚机和无人制空作战飞机是空中无人作战技术发展的方向,许多国家都在这个方向上发力,此次阅兵式,我国一次性亮相多型新型无人机,这也表明了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此外,一款舰载无人直升机在空中无人作战方队中压轴亮相。傅前哨表示,无人舰载直升机可执行多样化任务,包括预警、侦察、反舰、反潜、搜救、运输等。
除了无人空中装备,此次受阅的反无人机装备包括反无弹炮系统、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多种技术路线。
“单一反无人机装备有其局限性,此次展示的反无装备包括三种类型,这表明我国的反无作战装备成体系建设。通过综合运用可以大幅提高反无人机作战的效率。”张学峰表示。
此次亮相的高能激光反无武器则颇具科技感。张学峰介绍称,高能激光反无武器可快速精确发现、瞄准、跟踪目标,利用高能激光,仅需几秒钟就可将无人机击落。这种反无系统打击精度高,附带损伤较小,具有无限弹药的优势,且使用成本非常低,可以说是目前反无装备中单次使用成本最低的。
军事专家王云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高能激光和高功率微波两种反无装备能够参加阅兵式,展现出中国的相关技术已走在世界前沿。
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拥有完善反导体系的国家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刘煊尊】此次受阅的防空反导群包括六型反导防空装备,其中多型防空反导装备为首次亮相。相关军事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阅兵中我国多段多层反导武器成体系亮相,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反导体系的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此次受阅的“红旗-11”“红旗-20”“红旗-22A”“红旗-9C”“红旗-19”“红旗-29”一共六型装备均为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它们可实施远中近程防空抗击,多段多层反导拦截,构筑起防空御天的坚固屏障,守护祖国天空和平安宁。

此前“红旗-11”“红旗-22”曾亮相2024年的中国珠海航展,其中“红旗-11”被定位为末端防御武器,主要用于拦截空面导弹、制导炸弹、巡航导弹以及固定翼作战飞机、直升机等空袭兵器,为高价值目标提供中低空、近程末端防御。“红旗-22”主要负担中高空、中程防空任务,可打击第三代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和中高空无人机等空气动力目标,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机动作战能力。
“此次亮相的六型反导防空装备中,‘红旗-11’‘红旗-20’‘红旗-22A’主要执行的是防空作战任务。”军事专家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这三型防空导弹主要针对固定翼飞机、无人机以及常规巡航导弹等空中来袭目标,可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拦截。
“红旗-9C”不同于此前的“红旗-9B”地空导弹,弹径更小,采用“一车八弹”的配置。张学峰介绍称,“红旗-9C”主要用于大气层内的防空作战,与此同时还可执行末段反导任务,可对一些中近程的弹道导弹实现拦截。在反导作战中承担“点防御”的任务。
“红旗-19”于2024年中国珠海航展首度公开,该型反导系统主要是对弹道导弹目标在末段实施区域拦截,拦截高度和拦截距离得到极大拓展。张学峰称,“它具有作战保护区覆盖范围大、突防对抗能力强等特点,是我国国土防空反导作战的骨干装备。”
首次亮相的“红旗-29”相较于“红旗-19”,弹体明显更大更长,采用两联装的方式,搭载于6轴发射车上。“‘红旗-29’的弹体更大,这意味着该导弹可进一步扩大我国反导作战的范围。”张学峰分析称,从“红旗-29”的外形尺寸来看,可在大气层外实施拦截,不同于在末段高层实施区域拦截,预计“红旗-29”可在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实现拦截,其拦截对象主要是高价值、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
中国国防部此前曾多次发布通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预期目的。该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张学峰表示,“值得一提的是,‘红旗-29’可以通过发射车实现机动式发射,相较而言,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均采用井基发射的形式,发射阵地相对固定,‘红旗-29’的发射阵地则可以灵活部署,从而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张学峰表示,此次我国多段多层反导拦截体系的首次集体亮相,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完善反导体系的国家,“它们的亮相不仅仅是我国战略防御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样也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的展示,拥有完善的反导手段,能够大幅度的遏制敌方的战略打击能力,意义重大。”
巡航导弹可实施“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刘煊尊】战略打击群的巡航导弹方队采取海军、空军、火箭军联合编组模式,受阅的“长剑-20A”“鹰击-18C”“长剑-1000”巡航导弹是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多域慑战制胜的“点穴”利器。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型巡航导弹装备的发射平台不一,但都具备很强的突防能力和精准打击能力,可针对敌方高价值军事目标,远程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
军事专家邵永灵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长剑-20A’是‘长剑-20’的升级版本。此次阅兵中‘长剑-20A’位于战略打击群,意味着它可用于远距离打击战略性高价值目标,例如隐藏在坚固掩体中的敌方指挥中枢、地下机库等。”“对于隐藏在山体中的地下洞库这一类的硬目标,采用一般的地对地战术导弹可能不太好打,但使用‘长剑-20A’等空基巡航导弹,其打击方式更加灵活,可由轰-6K轰炸机搭载前出合适区域,从敌方防守薄弱方向实施打击。”

“鹰击-18C”巡航导弹与此前亮相的“鹰击-18”反舰巡航导弹不仅有不一样的定位,而且外形上明显不同。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通过外形就可以看出,‘鹰击-18C’巡航导弹采用隐身设计。如果采用低空飞行弹道,它的飞行隐蔽性和突防能力将会更强,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打击效果。”“作为一款通用型巡航导弹,‘鹰击-18C’可用于打击敌方的导弹阵地、机场、港口码头、后勤枢纽等要地。”张学峰认为,该导弹具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实现“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这款武器也被认为是破袭所谓“第一岛链”的重要装备。
首次亮相的“长剑-1000”巡航导弹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邵永灵分析称,“长剑-1000”巡航导弹是在“长剑-100”超声速巡航导弹的基础上实现了升级,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巡航导弹的型谱。它属于火箭军新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飞行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使我军精准打击的“工具箱”更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目标的特点和价值选择不同的打击手段。邵永灵称,“它可以有效降低现有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也因为其反应速度更快,除了可用于打击防御严密的高价值目标之外,还可用于打击一些高时敏目标,凭借高速灵活的特点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
战略打击群的高超声速导弹方队由火箭军、空军相关单位按照实战化编组,展出的“鹰击-21”“东风-17”“东风-26D”导弹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是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新型杀手锏。邵永灵介绍称,这三型导弹中,“东风-17”的射程相对较近,作为一款中近程导弹,主要针对所谓“第一岛链”。“东风-26”系列导弹属于核常兼备,既能携带核弹头,也能配备常规弹头,可以跨区域机动,灵活选择发射阵地,精确打击地面、地下、海上目标,具有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反应快等特点,是火箭军中远程打击力量。“‘东风-26’系列属于中远程弹道导弹,主要是针对‘第二岛链’。”邵永灵进一步介绍称,此次展示的“东风-26D”是“东风-26”家族的最新型号,“它被定义为高超声速导弹,表明它可能会像‘东风-17’一样采用高超构型的设计。”
“鹰击-21”导弹于2022年珠海航展首度亮相。公开报道显示,该导弹是中国空军装备的先进空射弹道导弹,它表明空军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突防强、毁伤猛的先进打击手段,能对陆上海上多种目标进行快速打击、有效毁伤,已经拥有制衡强敌、慑控对手的利器。“‘鹰击-21’主要由轰-6K携带,借助轰炸机这个发射平台,它具备远距离打击能力。”邵永灵分析称,作为一款空射高声速弹道导弹,“鹰击-21”可用于打击一些时敏目标,特别是航母这样严密防护的高价值目标。
首次展出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 刘煊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战略打击群的“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和“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集中展示我军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
空基战略核力量首次亮相
核导弹第一方队率先出场的是“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军事专家邵永灵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空基战略导弹的列装让我国核打击方式多了一项选择,可以使我国的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更加可靠且可信。“空基战略导弹的正式亮相意味着我国成为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国家。”军事专家张军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常而言,空基战略核力量以战略轰炸机为打击平台,这种平台的机动性较强,生存能力因此也更强,是最为可靠的二次核打击力量之一。战略轰炸机可随时升空执行核打击战备值班,难以预测空基战略导弹发射的位置以及发射的时机,从而增加了对手探测的难度,降低了被拦截的概率。他认为,空基远程战略导弹的面世,可以为我国现有的核打击手段提供一个补充,远程战略轰炸机携带远程战略导弹的打击方式,反应速度更快,能够和现有的陆基和海基战略导弹相互策应,相互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受阅的轰炸机梯队中,就包括了轰-6N战略轰炸机以及轰-6K、轰-6J轰炸机。轰-6系列轰炸机具备远程奔袭、大区域巡航、防区外打击能力,是我军空基远程打击力量。“从中远程轰炸机到战略轰炸机,轰-6系列战机的战略意义始终在提升。”张学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轰-6系列作为一种空基平台,维护使用成本可以很低,但生存能力在不断提升,航电水平也在提升。与此同时,它所挂载的大型空对地弹药射程越来越远,这使得轰-6系列轰炸机可以在敌方战斗机的拦截范围之外发射导弹,“可以看到,因为轰-6这个平台的性能非常成熟,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去丰富它的打击载荷,这使得它的战略性越来越重要。”
海基核威慑进入“洲际时代”
首次亮相的“巨浪-3”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潜射导弹的打击范围。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该型导弹被定位为新型潜射远程弹道导弹,具有反应速度快、隐蔽性好、打击范围广等特点。而此次亮相的“巨浪-3”潜射导弹则被定位是一款洲际弹道导弹,承担着支撑国家海基核威慑重任的潜射弹道导弹也正式进入了洲际时代。
“从远程到洲际,意味着‘巨浪-3’导弹的射程可以到1万公里左右,也标志着即便是在中国近海地区发射,世界上所有对我国实施核威胁的国家,它都可以覆盖到。”张军社表示,超远的射程也意味着我国的战略核潜艇不需要前出到所谓的“第二岛链”或者太平洋深处实施核反击。在我国沿海地区,我们就可以拥有海基战略核打击能力,“在我国的近岸地区,我们能有更加充足的支援掩护力量,对执行核反击任务的战略核潜艇实施保护,进而提高了我国海基战略核打击力量的生存能力。”
邵永灵也认为,此次亮相的新型洲际潜射导弹,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核反击能力。通常而言,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越远,核潜艇则越安全。“新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预计达到1万公里左右,这意味着我们的核潜艇不需要前出远海执行核反击任务,而是在保障更好、更安全的近海海域遂行二次核反击。”
“当然,我军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可以前出远海执行战略核打击,这种‘可近可远’的部署能力,也增加了对手预判的难度,提升二次核反击的突然性。”张军社认为,“巨浪-3”的列装可以有效遏止个别核大国对我国实施的核威胁、核讹诈和核封锁。陆海空基战略核力量的相互配合,还可破解世界上现有的反导拦截网,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战略核反击能力,有效捍卫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陆基核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这次受阅的陆基战略核力量包括“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和“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核导弹第二方队是装备方队压轴出场的方队。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浩荡而来。“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导弹技术、核军控专家杨承军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此次展示的‘东风-5C’新型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综合了我国此前研发制造‘东风’系列导弹的技术和经验,吸纳了‘东风-5’系列导弹和‘东风-41’洲际导弹的技术优势,具有非凡的战略价值。”他表示,“东风-5C”的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意味着它的最大射程预计可达两万公里,世界上任何对中国构成实际核威胁的军事目标,中国都有能力和手段进行反击。
邵永灵分析称,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射程覆盖全球的洲际战略核导弹,意味着可以选择国内任意地点作为发射基地,发射点位更加灵活,而不必受限于特定的方位部署洲际导弹,这增加了导弹发射点位的不可预测性和核反击的突然性。
此外,她还认为,射程覆盖全球也意味着弹道选择更加灵活。“目前全球主要用于防御洲际导弹的陆基中段拦截系统,都是针对从北极方向飞来的弹道导弹开展防御部署。而拥有射程覆盖全球的洲际战略核导弹,则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飞行路线实施打击,避开反导系统的重点防御区,选择更容易突防的飞行路线,覆盖全球的射程也就意味着弹道的选择可以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