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巴黎顶流餐厅翻车:网红预订被拒 只因没法语名

京港台:2025-9-16 22:02| 来源:新欧洲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巴黎顶流餐厅翻车:网红预订被拒 只因没法语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巴黎,一座被称为浪漫与自由的城市。

  但就在这座铁塔之下的街头巷尾,却有人因为自己的“名字”被拒绝吃饭。

  不是因为没穿得体,不是因为迟到,也不是因为没预约,而是因为——她叫Yacine。

  如果你第一反应是:“这年头吃顿饭还得改名?”,那我劝你,先别急着笑,这事比你想的还离谱。

  故事的女主角叫Yacine,也在网络上以Nakya Mami的身份活跃,是一位来自塞内加尔,有22万粉丝的小网红。

  

  前不久,她要过生日了,心情不错,想请朋友们吃顿饭,连地点挑好了:巴黎市中心一家带玻璃屋顶的精致餐厅,名叫Kong

  

  这是巴黎市中心一家颇具名气的高端餐厅,位于蓬皮杜中心附近的玻璃屋顶建筑顶层,视野极好。

  它最著名的元素包括玻璃穹顶下的全景餐区,可俯瞰塞纳河与巴黎屋顶;餐厅内那被称作“性冷淡与日式浮世绘结合体”的设计风格,是由传奇设计师Philippe Starck操刀打造的

  

  这里还是美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同款取景地;

  

  菜单以法日融合料理为主,价格也很“巴黎式”地上天。

  总之,这个地方一向是网红打卡、名媛聚会、滤镜盛宴的热门之选。

  但无论如何,生日时能和好友坐在玻璃屋顶下吃大餐,怎么想都是件浪漫的事。

  于是,Yacine丝毫没犹豫,直接在餐厅网站上进行了预约,指明预定玻璃屋顶下的餐桌,名字填的是她本名:Yacine。

  

  结果第二天,餐厅打电话来了,说玻璃屋顶预订的人太多,已经“满了”,不好意思没办法接待,预约要取消。

  接电话的同时Yacine上网一查,发现网上预订系统显示位置还空着呢,而且还有4个时间段可选,难道系统撒谎了?

  

  她疑惑之下和餐厅沟通,结果对方回答说不太可能有空位,并且让Yacine等了大约七分钟,说是去找管理人员确认一下,最终依旧坚持没有位置,不肯松口。

  听到这一步,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一次系统错误,或者店员不专业。

  但等等,她接下来的操作才让剧情一秒进阶:社会实验模式,启动!

  Yacine找到她最好的朋友,换她在同一个时间段预约预定,两人唯一的区别就是,好友的名字比较“法式”,叫做:ISIS MARTIN。

  猜猜结果?

  她朋友第二天就接到了确认电话:“您的预约通过了,欢迎光临。”

  

  说白了:Yacine被拒了,但Isis Martin成功了。

  这就像玩一款角色扮演游戏,有人用默认角色开局,有人换了个皮肤就能直接跳关。只不过,这次不是游戏,是现实中的餐桌。

  此时此刻,Yacine的情绪也变了——从困惑升级成震惊,从震惊进化成愤怒。

  面对这场莫名其妙的“名门槛”,Yacine没有默默忍下去,而是决定与餐厅对质,并做了录音。她在电话中简单陈述了事实,但对方仍解释说,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之后,Yacine语气变得尖锐,指责对方“名字歧视”和种族歧视。

  后来,她又打开摄像头,发布了一段视频,把这件事一五一十讲给了22万粉丝听,她说:

  “如果你有一个非洲名字,你就只能坐楼下;如果你叫个‘法国名字’,你就能坐楼上。”

  这条视频一经发布,很快播放量就冲上了80万+,可Yacine很快也意识到一点——如果这件事不在法律层面较真,她或许无法真的得到正义。

  那么,她这么做了,怎么不报警?法国又不是没有反歧视法律。

  这一点,Yacine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也做了解释:

  “我知道,我我这个案子法律上站不稳。我掌握的证据足以让我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谴责,但我不知道这些证据在法庭上是否会被采纳或是否足够有力。我不想卷入一场我认为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法律纠纷,甚至不想卷入一场可能适得其反的法律纠纷,让我承担诉讼费用,甚至更糟的是,需要支付赔偿金,这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我怂,是我穷。”

  “还有,当时我真的很激动,我不应该发火,我应该保持冷静,因为人们会以此为借口诋毁其他人,我制作视频也不是为了制造轰动,而是为了谴责某种情况。”

  

  其实,这事根本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巴黎这几年,类似“名字歧视”“长相歧视”“服装歧视”的事情,频频上热搜。

  例如:

  2018年,《Buzzfeed》爆出位于蒙田大道的高档餐厅L’Avenue,有四位女员工被要求拒绝接受接受“阿拉伯血统”人士或来自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中东国家的游客的预订,还得“礼貌地”拒绝穿戴头巾的女性,说“没位子”,实际上店里一片空桌。

  

  2020年,一位年轻女性说自己因为朋友戴头巾被餐厅Matignon拒之门外。

  

  2021年,巴黎酒吧La Pause Parisienne被指“选择性迎客”,几位黑人顾客无缘无故被拦在门外。

  

  2022年,餐厅Le Manko因为“不够晚宴风着装”将多名黑人客人拒绝入内——问题是,“着装规范”只对有色人种有效。

  

  面对这些事件,巴黎大学教授Jean-François Amadieu站出来解释了一下,他说,尽管目前尚无关于此类现象严重程度的研究,不过,正如就业、住房等其他领域已经出现的情况一样,很明显,这个领域也无法逃脱这种规律。

  这就跟夜店挑人进门一样。

  有些老板心里有一套“人设滤镜”:我想要什么样的客人坐在我的店里,就像有人只想请金发碧眼喝咖啡,有人只欢迎穿西装打领带点生蚝。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有系统、有概念的“客户筛选”,老板们认为这是一种理念。

  换句话说:人家不是随便歧视你,人家是有品牌逻辑的。

  是不是听起来更气人了点?

  但是,法国并不是没有法律对这些行为说“不”的。根据法国刑法第225-2条,因姓名、外貌、种族、宗教、性别等拒绝他人获得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最高可判3年监禁,并罚款4.5万欧元。

  换句话说,如果餐厅真因为你叫“Yacine”就不让你吃饭,那它不仅不优雅,还违法。

  

  政府还曾在2018年推出《反种族主义与反歧视国家行动计划》,并多次强调“零容忍”,但显然,这份计划没有送到某些餐厅后厨里。

  话说回来,Yacine没打官司,没开记者会,没打烂餐厅玻璃,她只是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我说出来了。”

  这或许是她对这种荒唐潜规则最干净的一拳。              

相关专题:法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24 23: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