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加沙成记者死亡陷阱:超200记者殒命背后的危机

京港台:2025-9-25 00:00| 来源:凤凰卫视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加沙成记者死亡陷阱:超200记者殒命背后的危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突发!中东战争再开打

  据凤凰卫视报道,哈以开战以来,加沙灾难深重,在死伤人员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引人关注,那就是战地记者。据统计,目前已经有200多名记者殒命加沙,高于其他战争中记者的死亡率,哈以战争何以成为了严重威胁记者安全的高危地带?这背后究竟有怎样值得深究的原因?

  

  Part.1

  

  9月18日,曾在《今日圣城》频道工作的摄影记者穆罕默德·阿拉·萨瓦利在以军的空袭中身亡,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悼念他。沙法齐通讯社称,至此,萨瓦利成为本月第5位、也是本轮巴以冲突中第252位遇害记者。

  

  根据国际法,战地记者应被视为平民,享有平民应有的权利和保护。这意味着他们不能被随意攻击或作为军事目标对待。但在加沙的记者却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危机。

  就在上个月,接连两起在加沙医院发生的记者被袭身亡案件,均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事发现场是何种情况?以色列(专题)是“误杀”还是蓄意而为之,各方众说纷纭。

  巴以冲突以来,纳赛尔医院总是聚集着诸多记者。

  

  8月25日,路透社记者胡萨姆·马斯里如往常一样,在医院的楼梯间进行新闻报道。马斯里习惯用一块白布遮盖设备以防尘遮阳。美联社报道称,在袭击发生前几周,他几乎每天都在楼梯间进行现场拍摄。

  据一名军方官员称,以军认为,哈马斯使用安置在那里的摄像机来监视附近的以色列部队,因为摄像机上盖着一条毛巾,里面可能存储了情报。显然,以军将路透社记者马斯里遮盖摄像机的行为,解读为是哈马斯在试图避免机器被暴露。

  

  上午10点左右,第一次袭击发生,当时仍在工作的马斯里被炸身亡。随后,一名男子在现场手持着马斯里的直播设备,向楼下人群高喊,试图告知外界死亡的是记者。

  

  一时间,纳赛尔医院的救护人员和驻扎在这里的记者们蜂拥而上。戴着白色头巾的女记者玛丽亚姆·达加,这时也跟随救援队一起上楼。

  大约10分钟后,第二枚炸弹再次袭来。正在该地进行直播的记者恰好纪录了事发现场。

  

  现场浓烟滚滚,人们开始仓促逃离。恐惧和悲伤笼罩在纳赛尔医院。

  此次以军对该地的“双重打击”共造成5名记者在内的至少20人死亡。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以色列说本想打击哈马斯摄像头,但它打了记者的摄像头。还连续对此地袭击两次。国际社会及记者组织认为以色列此举是故意为之,毕竟误打怎会连续两次?但客观而言,以色列至今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目标是哈马斯而非记者;同时,国际机构也未拿出确凿证据表明以色列是故意打击。实际上,要证明是故意为之,难度颇大。

  Part.2

  该事件迅速发酵,被国际社会广泛抨击。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声明,称对纳赛尔医院发生的悲惨事故深感遗憾,以色列重视记者、医务人员和所有平民的工作,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已下令对袭击的批准过程、时机等进行深入调查。

  

  美联社分析了袭击视频,发现以色列在袭击中发射了重型武器坦克炮弹。曾领导以军作战的退役将军表示,以军实际上有更低致命性、更精确的武器可供选择。

  美联社和路透社联名致信以方,要求作出解释,以军回应称,记者并非其“打击目标”。

  以军8月对加沙记者的另一场袭击,直接给出了理由。

  

  8月10日,加沙希法医院外,被以军轰炸后的半岛电视台驻扎地破败不堪。地上还有明显的半岛电视台标识。巴勒斯坦民防部门消息人士表示,以军袭击时直接瞄准了这个帐篷,有人“被炸成碎片”,5名半岛电视台的记者瞬间殒命。

  

  其中一名遇难的知名记者阿纳斯·谢里夫,在社交媒体拥有数十万的关注者。加沙人纷纷为其哀悼。

  以军去年就曾发布文件,称有六名半岛电视台记者是哈马斯成员。其中就包括谢里夫。文件中有“人员名册、所谓恐怖分子训练课程清单、电话簿和工资文件”的部分截图。

  但谢里夫生前和半岛电视台对此予以坚决否认。媒体自由组织“无国界记者”表示,针对谢里夫的指控“毫无根据”,并呼吁国际社会进行干预。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此次情况与以往不同,以往以色列总称是误伤,此次却坚称打击对象就是目标人物,理由是对方为哈马斯成员。但以色列所举证据,如该人与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的合照及工资单,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不充分。毕竟,当时哈马斯作为加沙地区政权,为众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发工资,仅凭工资单就认定其为哈马斯人员或恐怖分子,国际社会绝大部分认为这缺乏说服力。

  

  谢里夫1996年出生于加沙地带的杰巴利耶难民营。从阿克萨大学毕业后,先后为路透社、半岛电视台等国际媒体担任摄像记者。作为路透社团队成员,他因对2023年巴以冲突的现场报道,与同事们共同获得了2024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他因报道以军使用白磷弹等违禁武器的情况,遭以色列网民攻击,被指责为“哈马斯喉舌”。半岛电视台赞誉他为“加沙最勇敢的记者之一”。

  中东问题专家 董漫远:

  谢里夫是位杰出能干的记者,在加沙地带深入报道,向世界揭露当地真相,这很可能是他遭以色列仇视、被其相关部门盯上的直接原因。

  谢里夫似乎预见了即将到来的危险。今年8月8日,当内塔尼亚胡宣布要对加沙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后,谢里夫于次日便向好友透露,他预感以色列将对他下杀手。一语成谶,10日,谢里夫在空袭中身亡。

  家属在谢里夫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其遗言:“这是我的遗嘱。如果这些话被传播,就意味着以色列已成功杀死了我,并让我噤声。”

  卫报称,在过去22个月里,加沙战争已成为历史上对记者而言最为致命的冲突。身处加沙的记者,仅仅为了完成工作,就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达赫杜赫是半岛电视台加沙分社社长。外界通过他的悲剧,认识了这位“新闻战士”。2023年10月25日,在以色列针对加沙中部难民营的空袭中,达赫杜赫失去了妻子、儿子、女儿和孙子共四名家人,他哥哥的五个不满10岁的孙辈,也在此次袭击中丧生。

  噩耗传来时,他正在做现场报道。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达赫杜赫的悲剧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卫报称,在家人遇害的当天,达赫杜赫成为巴勒斯坦记者特殊困境的象征。

  半岛电视台加沙分社表示,以色列的目的是“恐吓记者、企图掩盖真相、阻止媒体报道”。

  

  2024年1月7日,达赫杜赫再次遭遇丧子之痛。半岛电视台称,达赫杜赫的长子、同为半岛电视台记者的哈姆扎结束工作后,乘坐汽车从拉法返回时,遭以军“定点清除”。

  10天后,因此前在以军空袭中受伤,达赫杜赫去卡塔尔首都多哈接受手术治疗。接替他岗位的年轻记者,不久后在以军的袭击中丧生。

  中东问题专家 董漫远:

  加沙民众深陷人道主义灾难,记者也未能幸免。不少记者亲属,如子女、兄弟姐妹、父母,在以色列空袭中伤亡,这是加沙当下血淋淋的现实写照。

  Part.3

  

  有分析认为,以色列是因某些记者的报道立场,而对他们展开蓄意袭击或是对其身边人展开报复。比如总是致力于报道以军袭击行动的谢里夫。还有总是出现在加沙废墟和各个重要现场的达赫杜赫。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这只是分析推理。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以色列是故意打击特定人员,即便从以色列的利益角度,认为批评者遇害存在因果关系,也需事实支撑。要证实此事,须第三方独立机构现场调查,但以色列一概拒绝。

  

  也有记者被以色列指认为与哈马斯有关。

  比如2024年7月和1月分别被以军袭击身亡的记者伊斯梅尔·古尔和哈姆扎·达赫杜赫都被指认为与哈马斯有关联。

  以军对加沙记者的袭击行动,在国际社会上引起轰动,声援加沙记者的游行此起彼伏。

  联合国开会谴责以色列的行为。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发言人 阿尔赫坦:

  加沙记者遇害事件应该引起世界震惊,不应陷入沉默,而应采取行动,要求追究责任并伸张正义。

  法国总统马克龙称其“令人无法容忍”,德国外交部表示“震惊”。特朗普(专题)也在白宫作出了回应,表示对此很不高兴,不想看到这种情况。

  

  在受到谴责之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表声明,称以色列“重视记者的工作”。

  然而,加沙记者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与以色列宣称的行为准则构成了截然相反的叙事。

  联合国数据显示,78%的遇袭记者携带明显新闻标识,63%的袭击发生在白天。

  美国非营利组织“保护记者委员会”指责以色列“正在进行迄今为止最致命、最蓄意的杀害和压制记者的行动”。

  中东问题专家 董漫远:

  以色列推进加沙军事行动,意图消灭哈马斯、实现加沙非军事化、阻挠巴勒斯坦建国,此举造成加沙人道灾难,加沙记者也深受其害。但面对国际谴责,以色列似乎充耳不闻。

  2023年10月以来,无国界记者已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了四份控诉,要求对以军对加沙记者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调查。根据《国际刑事法院宪章》规定,故意杀害或攻击在战区工作的记者已构成战争罪。但以色列并非国际刑事法院成员,拒绝接受管辖。

  中东问题专家 董漫远:

  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解释很牵强,在国际司法界内部引发争议。其理由是以色列非签约国,不受其管辖;且认为巴勒斯坦非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而国际刑事法院的参与主体须为国家,《罗马规约》签字国也须是国家。基于此,它驳回了巴勒斯坦及相关媒体的刑事诉讼,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Part.4

  

  事实上,巴以冲突遇难的200多名记者,几乎全部是巴勒斯坦人。

  外媒The Conversation指出,除了人道主义危机之外,如今形势更加严峻的是,在以色列限制国际媒体进入加沙的背景下,外国媒体只能依靠雇佣当地巴勒斯坦人来完成现场报道。

  国际社会多方力量正呼吁以色列向媒体开放加沙。包括美联社、法新社和彭博社在内的70余家全球新闻机构在持续敦促,一个由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乌克兰等27国组成的联盟也提出了相同要求。但以色列继续拒绝这些请求。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以色列称不让记者进入加沙是为保护其安全,因当地危险且已多人死亡。但国际社会不信,认为此举是为让以色列军队垄断新闻发布,避免第三方客观报道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便于其管控加沙。

  不仅是国际媒体无法进入加沙,记者被袭身亡后,以色列或是以“误杀”为由不展开调查,或是声称要进行调查,最后却无果而终。

  

  以色列持续扩大对加沙的军事行动,死伤的人数继续攀升,加沙记者的处境仍然面临重重危机。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牛新春:

  过去两年战争中,以色列遭国际社会极度孤立,西方国家中现仅美国仍支持。其杀害众多记者,令新闻机构和记者对战争报道心生恐惧,未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报道或日益减少。

  

  中东问题专家 董漫远:

  虽有200多名记者在加沙牺牲,但仍有更多加沙民众受雇于国际媒体,顽强记录并传播当地真相,以色列无法完全封锁。              

 

相关专题:以色列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8 06: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