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贵机器人公司 让马斯克感到威胁的“85后”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抄底还是跑路?美股最新动态从被所有风投拒绝到硅谷巨头竞相押注,布雷特·阿德考克(Brett Adcock)只用三年时间就把Figure AI打造成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当地时间9月16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宣布完成C轮融资,筹集资金超过10亿美元。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跃升至390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本轮融资由投资机构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LG科技风投、赛富时等多家科技巨头参与跟投。
自2022年成立以来,Figure AI始终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融资节奏极为迅速: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两个月后,再获900万美元A+轮融资,英特尔资本等机构参与;2024年2月,完成约6.7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2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微软、英伟达及亚马逊旗下基金等。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Figure AI的估值增长约14倍,展现出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路径与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公司还曾宣布与OpenAI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OpenAI为其机器人开发专用AI模型,以增强其语言处理与推理能力。
Figure AI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并打造相应的AI引擎及训练数据系统。公司CEO阿德考克强调:“我们首次在技术上具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全部条件。”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热度持续攀升,大额融资频发。Figure AI的快速崛起与高额估值,也使其成为国内投资人对比宇树科技等本土企业时的参照对象。硅谷巨头纷纷重注之下,其背后逻辑值得深入解读。
快速崛起的Figure AI
公司创立之初,创始人阿德考克便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直接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
他坚信,轮式或特定形态的机器人只是短期内的“局部最优解”。尽管这类设计能更快实现特定功能,但从通用具身智能的远景来看,它们反而可能成为长期发展的障碍。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工厂布局、工具尺寸到家庭环境——本质上都是为人类的双手与双脚设计的,”阿德考克解释道,“如果不从一开始就围绕正确的系统进行构建,未来必将面临巨大的转型挑战。”
基于这一核心理念,Figure AI制定了双轨并行的市场策略。
短期之内,公司聚焦于劳动力市场,涵盖制造业、物流、仓储和零售等领域。尽管这些商业环境复杂,但与千变万化的家庭环境相比,其任务重复性和结构化程度更高,更利于技术早期部署。阿德考克指出,这部分市场占据全球“一半的GDP”,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长期来看,公司目标是让机器人进入家庭。阿德考克承认,这是一项“难上千倍”的终极挑战,但他坚信,一旦技术成熟,家庭将是“成百上千倍”的广阔市场。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十年内进入家庭,从事真正有用的自主工作。
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Figure AI团队从零开始,成功设计出了人形机器人的大部分部件。2023年3月,Figure AI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正式面世。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诸如搬箱子等简单的体力任务,还能通过观察人类的示范动作,自主学会煮咖啡。
2024年8月,Figure AI推出了续航能力更强、计算推理能力更出色且软件系统更为先进的Figure 02。此外,它还会使用OpenAI的模型来进行自然语言交流。
然而,公司在技术路径上于2025年2月做出重大调整:终止与OpenAI的合作。阿德考克指出,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必须实现AI与硬件的深度耦合。“我们不能将AI模型外包,正如我们不能外包硬件一样。”
公司随即全力转向自研的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Helix。这套系统被外界视为Figure AI的“关键法宝”,是首个能对机器人上半身(头、躯干、手腕与手指)实现高频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它能够将视觉与语义信息直接转化为连贯动作,无需对每个动作进行单独训练,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与协作能力。
在公开演示中,搭载Helix的AI系统成功实现了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引发关注。
2025年5月,第三代机器人Figure 03正式推出。随后,Figure AI通过一系列视频展示了其机器人执行物流分拣、洗衣、叠衣及摆放碗碟等任务的能力,技术表现令人瞩目。
然而,由于这些演示多在受控环境中进行,其真实场景下的稳定性仍受到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预设好的实验环境中,机器人动作流畅,但进入工厂、家庭等开放场景后,其可靠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据中科创投研究报告,Figure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下的跌倒率达3%(实验室环境为0.1%),而在非结构化家庭环境中,Helix系统的指令执行错误率高达15%。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实现同样可靠的表现,仍是公司与整个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下一个马斯克”横空出世?
阿德考克的创业轨迹常被外界与早期的马斯克相提并论,他也因此被称为“马斯克2.0”。
他于1986年出生于一个农场家庭,中学时期便在家庭影响下开始尝试创业。2008年从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商业学位后,阿德考克陆续创办多家公司。2012年,他创立在线人才市场平台Vettery,该公司后被一家瑞士企业以1亿美元收购,为他带来“第一桶金”。
随后,他敏锐把握电动化趋势,将全部资金投入新项目——成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公司Archer Aviation。该公司于2020年底成功上市,目前市值约57亿美元。
2022年,阿德考克退出Archer董事会,创立Figure AI。他在公司官网写道:“Figure,展望未来30年。”对他而言,人形机器人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终极形态,也是公司创立的根本目标。
他立志“打造全球首个具备商业可行性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并在Figure AI的首轮融资中投入1000万美元,A轮追加2000万美元,还表示未来可能继续投入至少1亿美元。
2023年9月,他在接受《My First Million》节目采访时,被主持人标记为“马斯克2.0”,其个人身价估计达30亿美元。主持人预测,他有望在十年内成为如马斯克般的行业传奇。
有观点认为,投资Figure AI本质上就是投资其创始人。然而若将时间拨回两三年前,几乎无人能预料到Figure AI将成长为估值千亿的独角兽。
公司创立初期,投资人普遍对其持谨慎态度。阿德考克回忆:“我进行了无数次路演,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风险投资人愿意投资。”由于产品尚未找到市场契合点,Figure AI一度被几乎所有科技类投资机构拒绝。
团队当时测算,资金消耗速度约为每月100万美元,必须尽快取得技术突破。于是,在公司成立不到12个月内,他们从零开始完成了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的设计。此后,投资方开始主动接洽。
更大的转机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具身智能”成为新风口。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未来关键赛道之一,资本纷纷涌入,Figure AI也因此被推上全球估值最高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位置。
目前,Figure AI向投资者展示的成果以及与宝马的合作成为关注焦点。2024年初,公司宣布与宝马合作,将其机器人部署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汽车工厂。
然而,据前员工透露,机器人抵达工厂时产线正处于维护状态,虽能执行钣金拾取与移动任务,但并未实现与工人的协同作业,也未能达到长时间稳定运行的标准。
今年4月,《财富》杂志也质疑该合作更多是“营销噱头”,指出机器人仅在非生产时段运行,主要用于抓取与放置零件的训练。宝马发言人回应称,工厂共引入三台机器人进行技术评估,均在非生产时间用于练习抓取零件,“一次仅启用一台”。
产能能否落地成为关键
今年3月,阿德考克公开表示,Figure AI已成为“二级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私募股权资产”,并援引榜单数据称其受欢迎程度已超过SpaceX与OpenAI。
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同时,Figure AI正加速推进量产化进程与B端落地。同在今年3月,公司宣布启动首条自动化生产线BotQ量产工厂,该产线设计年产能约12000台人形机器人。未来四年内,公司计划进一步将产能扩展至每年10万台整机或300万个执行器。
7月6日,阿德考克在其播客《Around the Prompt》中表示,“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承担有价值工作的世界,仅有几年之遥”。他强调,硬件可靠性的持续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如果硬件不成熟,一切无从谈起”。与此同时,神经网络技术的快速演进,也为机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关键支持。
目前,Figure AI已在其办公室内部署机器人,执行递送水杯、提供咖啡及安防巡逻等任务。阿德考克展望称,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或将与人类相当,那将是真正的科幻照进现实”。
然而,尽管Figure AI在资本与技术演示层面表现亮眼,其商业化道路仍充满挑战。
有业内人士指出,阿德考克过去的创业经历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本质差异。其早期创立的Vettery作为线上人才平台,核心优势在于算法匹配与渠道拓展,不涉及硬件开发;而Archer Aviation虽属硬件领域,但长期依赖政府补贴与资本投入,尚未实现规模化营收。
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对机械结构、运动控制与成本控制的要求极为严苛。市场对创始人个人光环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该领域本身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产能落地更被视为决定Figure AI命运的关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去年尚未产生营业收入,仅产机器人数十台。面对“年产10万台”的宏大目标,现有进展显得远远不足。
尽管阿德考克曾于今年3月承诺“Figure 03将在年内量产”,但截至9月,该计划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若产能目标长期无法实现,公司的技术优势将难以转化为市场份额与可持续收入,其高达390亿美元的估值基础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阿德考克曾公开表示感受到来自中国机器人公司(如宇树科技)的竞争压力。他承认,中国团队在成本控制与执行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使其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