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薪百万夫妻“润日本”事件 冲击力有点大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关注中日关系,最新动态追踪!1中产家庭阶级滑落最快的办法是什么?
答案是:出国。
前几天,一个标题为“深圳年薪百万的大厂夫妻梦碎日本(专题)”的新闻在网上火了,引发了网友的无限唏嘘。
大锤(化名)是深圳大厂的程序员,他的前半生,走得是妥妥的精英路线。
顶尖高校毕业的学霸,毕了业就到大厂工作,拿着不菲的月薪,最后找了一个同样在大厂的学霸女朋友结婚。
这样的生活和家庭配置,不说财富自由,但也算是碾压了绝大部分人。
然而,大锤夫妻并不安于现状。
一次偶然的日本旅行,让两人开始对日本的生活心驰神往。
两人没多想,辞职搬家一气呵成,满怀期待地飞到了日本,准备开始自由的新生活。
刚到日本京都时,两口子很激动。
逃离了大厂,在他们眼里连日本的云都比国内更好看。
本想着在日本能够优哉游哉的享受生活,不用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的工作,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刚到日本一年,大锤夫妇就被打了脸。

首先就是极高的生活成本。
虽然他们存款不少,但是日本的物价还是让他们吃了一惊。
在深圳,他们一万块钱能够租到品质很好的小区。
可到了日本,品质好的房子租不到,只能租别人不要的廉价房。
因为好的房子,本地日本人根本不租给外国人。
但就是这样的廉价房,房租基本也和深圳持平。
吃就更别说了,在深圳,十几块钱的外卖、路边摊都能解决一餐,而日本只是简单的蔬菜水果一天都要几百块,一个月花费将近上万。
在国内,他们的家里有保姆,自己什么都不用做。
可日本的家政价格是国内的三倍,他们实在不舍得雇人,最后只能自己做家务。
吃穿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质量在日本都是直线下降,让他们很难接受。
其次,是生活上的各种不便利让他们难以适应。
打车昂贵,外卖很慢,这些还都是小事。
最让他们适应不了的是日本人的不急不慢。
国内虽然卷,但是办事效率很高,你申请什么文件、证明等小手续,大多数在手机上用个app就能解决。
而日本到现在,还依然沿用纸质文件的那一套流程,效率奇低,去政府办一趟事,往往来来回回一个月都梳理不完。
这让在国内享受惯了便捷生活的他们叫苦不迭。
慢就算了,更头疼的是日本针对外国人设立的各种门槛。
比如他们要创业,但按照日本对外国人开公司设置的苛刻制度,几乎就没什么可能性。
两个人就只能无奈放弃,靠着存款和一点线上工作维持度日。
最后一点,就是教育。
大锤妻子怀孕之后,两个人对此的感触更深了。
一直以为国外都是快乐教育,没想到日本教育的内卷程度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
辅导班、升学班一点不比国内少,孩子们同样被升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经历过种种“梦碎”之后,大锤夫妻痛下决心,放弃了在日本继续生活的想法,准备打道回府,到国内重新开始。
他们的故事在网上发酵后,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有人说:出去体验过一次,就知道中国有多好了。
还有人说:国外,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很多人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但真正出去过才发现,国内外的生活是存在巨大落差的。
外卖、网购,这些在国内像呼吸一样简单的生活基建,在外国可能昂贵又低效。
国内几十块钱就能购买到的服务,在国外可能要面对难以负担的人工成本。
很多人润出去,都想要追求田园牧歌式的精神自由。
可现实是,他们早已离不开国内高速运转的社会系统所带来的“自由”。
在国内有钱有闲,衣食无忧,但到了外国却要花更多的钱买方便、买人力,原本不错的生活水准,自然也跟着滑落。
出国,果然是中产阶层滑落最快的方式。
2
这些年,很多人都把“润出去”当作改善生活的首选。
他们整天宣扬,在国内多么多么卷,外国人都活得多么舒服,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润出去。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前北外教授乔木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国内当教授的时候,乔木对美国的生活无限向往。
尤其是讲学旅游去了几次之后,他更是各种跪舔。
大赞只有美国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地,人间天堂。

所以没几年,他就义无反顾地抛下了国内的一切,润了出去。
可到了美国他才发现,天堂的门槛,比他想象得高多了。
天价的医疗保险让他望而却步。
昂贵的电价让他选择在酷暑硬抗,大热天连空调都不敢开。

高昂的房产税更是让他生活捉襟见肘。
在美国,交税才能享受免费教育,不交房产税,他的女儿连上公立高中的资格都没有。

曾经以为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却不知道所谓香甜空气都是用钱换来的。
更让他崩溃的是,别看自己在国内是教授,但是外国人的身份再加上专业又不是技术类的,在美国他根本找不到一份正经工作。
全家都只能靠着妻子在超市收银赚钱生活。

最后乔木的滤镜终于碎了,直言“美国是穷人的地狱。”
在国内,他是收入不菲、社会地位高的大学教授,可出了国,他只是没有人脉、资源,从头打拼的底层二等公民。
很多精英阶层觉得国外什么都好,赚钱多,工作少,生活没有内卷只有享受。
可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了能干什么。
在国内的人脉、工作经验,有多少能够瞬间平移到国外让你过上同样体面的日子?
在异国他乡从头再来,有多少机会和资产能够让你有底气的试错成长?
你以为润出去是人生升级,但实际是把你前半生打拼的一切,都清空了。
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国外,阶级滑落就是一瞬间的事。
有985高校毕业的新闻记者留在日本发展,可最后她的悲惨命运是被活活饿死;

有大学教授到了美国,只能做保安这样的底层工作;

还有大厂程序员把房子卖了润到加拿大(专题),可最后只能送外卖、当出租车司机……

还有甜甜圈哥王伟恒,炒币失败后,他润到了美国。
尽管刚落地就被美国人抢劫了,还受了伤,他还是坚决认为美国比中国发达。
“你们就是嫉妒,我马上就是美国人了,你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开豪车,住大HOUSE。”
“美国是我亲爹,我就是纯血…”

可王伟恒在美国的生活,已经不能单单用惨来形容了。
大半夜,他身上的钱被洗劫一空,只能露宿街头。

后来借高利贷买了二手车,准备跑外卖,可刚上路,就撞了别人的车。
对方看他是黑户,直接讹诈他一万美金。
他不小心受了伤去医院检查,医生只摸了一下他的背,就要了他几千美金。
车祸、医疗、工作,他被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生活过得惨不忍睹。

很多人出国后,很容易信心丧失,你的核心资产在语言壁垒、文化差异面前,都成了纸糊的铠甲。
你能做的,要么降维做蓝领,比如送外卖、当建筑工人,要么挤破头抢本地人看不上的边角料工作,比如送快递,超市收银等等。
润出去最怕的不是穷,是明明曾经拥有,现在什么都不是的落差感。
3
很多人对国外生活的误解,来自社交媒体上的滤镜,碧海蓝天、免费医疗、孩子上公立学校不用花钱……
可这些福利,从来就不是给没有本地根基的外国人准备的。
一些人不顾一切地抛下所有到了国外才发现,国外没有滤镜里的甜,而是柴米油盐的苦。
有人润出去,是为了逃离教育内卷,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更轻松的教育。
可国外难道就不卷吗?
博主“食贫道”前不久发了一段在韩国考试院体验韩国学生一天的视频。
为了考上好大学,不少韩国学生一边注射营养剂一边学习。
甚至4岁的小孩,还穿着纸尿裤就开始上培训班。

包括国人眼中所谓崇尚快乐教育的美国。
现实情况是,在美国那些“快乐教育”的大部分都是没钱的黑人,精英阶层的孩子一样也是卷。
纪录片《等待超人》里就展现了一所普通公立学校的状况:老师根本不好好上课,而是悠闲地坐着看报纸,学生们在下面掷骰子、打打闹闹,教室宛如游乐场。


而同样是读高中,富人们的孩子会进入私人学校,这里不光学费昂贵,而且学业繁重、管理严格。
课外补习班,也是富人家庭们角逐的“战场”。
《纽约(专题)时报》的记者就曾拍摄过一张照片,展现纽约街头大批家长们冒着零下7摄氏度的寒风,赶来为子女们排队报名补习班的场景。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就会卷,这是避无可避的事实。
其实在国外最痛苦的一点是,无论如何你都挤不进别人的核心圈层。
成龙说过一句话,很多中国人到了其他国家就是二等公民,甚至是三等公民。
为什么呢?
因为外国人压根不会允许中国人进入他们的核心行业和顶级圈层。
一方面是排外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打心底里就不信任中国人,又怎么可能允许中国人和他们自己人抢岗位和钱呢?
在美国工作的华人(专题)们有一个心知肚明的“潜规则”,那就是美国那些重要的岗位和核心的位置,是基本不让中国人挤进去的。
因为中国和美国在竞争,即使在国外你代表的也是中国。
在外国,有很多“天花板”你是看不到的,只能自己去感受。
很多人,丢了稳定的工作,丢了熟悉的圈子,丢了孩子的教育积累,最后又跳进另外一个牢笼里面。
你以为逃离了996,其实是换来了打三份工才能负担的高成本生活;
你以为孩子能上素质教育的学校,其实是换来了卷又卷不过,还要被排挤的教育焦虑;
你以为国外的空气都是香甜的,但没人告诉你甜空气背后的房租、医疗费、孤独感,比雾霾还呛人。
更残酷的是,往往等到失去国内优渥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国外不一定比国内更好,国内也不一定都是好处,比起润,关键在于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把根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