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发表全国讲话,俄军必胜,与特朗普彻底翻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川普总统 最新动态!9月30日,莫斯科的秋风略显冷冽,但在俄罗斯全国电视台的镜头前,普京的神情却格外坚定。这一天是俄罗斯新设立的“统一日”,纪念2022年乌东四地举行所谓“公投入俄”的三周年。然而,今年的庆祝氛围与往年不同。普京没有单纯停留在节日的象征意义上,而是发表了一场措辞强硬的全国讲话,宣布俄罗斯将坚持到底、绝不退让,并将这场冲突定性为一场“正义之战”。
这不仅是向国内民众发出的政治动员令,更是向外界,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专题),释放出的强硬信号。就在不久前,普京与特朗普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蜜月期”的默契,但随着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彻底公开化,美俄关系迅速跌入冰点。普京的讲话,意味着他与特朗普的彻底决裂。

普京的战略叙事升级
自2022年2月全面进攻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官方始终使用“特别军事行动”来定义战争,避免将其与“大规模战争”直接挂钩。然而在今年的全国讲话中,普京首次公开使用“正义之战”这一表述。这是一次极具分量的话语转向。
普京强调,俄罗斯此举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保护顿巴斯居民免受炮火和“种族灭绝”的威胁,同时抵御西方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围堵。他将冲突上升到道义高度,塑造出“俄罗斯不是入侵者,而是守护者”的叙事框架。
这种叙事升级,首先是对内动员。面对长期战争和经济制裁,俄罗斯社会需要一个更加高尚、能够支撑民众忍耐的理由。其次,这是对外博弈。通过“正义”的标签,俄罗斯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夺合法性,争取那些尚未明确站队的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中立。
普京在讲话中断言:“俄罗斯是伟大的独立主权国家,经得起任何考验,并且终将变得更加强大。”这种话语不仅是表态,更是姿态——显示出克里姆林宫已经为长期战争做好准备。
特朗普的转向
如果说普京的讲话是“火上浇油”,那么特朗普在9月的表态,则是另一根导火索。
就在8月中旬的阿拉斯加“特普会”后,特朗普还满怀希望,认为自己可以在年底前推动冲突结束,从而借此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然而,普京拒绝与泽连斯基见面,所谓的“安全保障”谈判也毫无进展。特朗普逐渐意识到,他的耐心正在被消耗。
进入9月,特朗普终于公开转向。在与泽连斯基会晤后,他在“真相社交”上发文,支持乌克兰“收复所有领土”,并暗示白宫正在考虑提供远程“战斧”巡航导弹。要知道,“战斧”的射程超过2000公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可能成为目标。这种武器一旦交付乌克兰,将极大改变战场态势,也可能把冲突推向危险的升级轨道。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他不再押宝于谈判,而是选择用军事压力逼迫普京让步。这与他此前坚持的“哪怕割让领土,也要结束战争”的立场截然不同。普京对此自然不能容忍。他在全国讲话中没有点名特朗普,但明确释放了“不退让”的信号。这实际上就是一场隔空的公开对峙。
僵局与消耗战
在地面战场上,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前线的激烈交火仍集中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南部的赫尔松、扎波罗热地区。乌军依靠西方援助多次发动反攻,一度收复部分村镇,但俄军凭借兵力和纵深优势,仍控制着大面积区域,并在关键节点构建起稳固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近期加大了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打击。电站、输电网络和燃料储备点频繁遭到远程导弹和无人机攻击,试图削弱乌克兰的工业和军事后勤能力。这种“战略消耗”模式,意在让乌克兰逐渐丧失长期作战的支撑。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国内持续推动部分动员,并扩大军工产能。俄防长绍伊古在多次公开讲话中强调,俄军的弹药和装备供应已经实现“稳定增长”。这表明俄罗斯正在试图将战争转化为一场长期消耗战,而不仅仅是一次短促的军事冒险。
乌克兰方面则寄希望于西方的持续援助。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和武器,更体现在情报、训练和后勤保障。若特朗普真的推动提供“战斧”导弹,战场局势可能发生新的转折。但与此同时,乌克兰的伤亡和经济消耗也在迅速累积,社会承受力正在面临极限考验。
国际舆论:分裂与拉锯
普京的讲话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不同反应。美国与欧洲盟友一如既往地谴责俄罗斯,强调其违反国际法,侵害乌克兰主权,并承诺“只要需要,就会继续支持乌克兰”。
然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态度更加复杂。很多国家虽然不公开支持俄罗斯,但也不愿完全站到美国一边。比如印度(专题)、巴西、南非等国,更多是呼吁停火和谈判,强调政治解决的重要性。这种态度既是出于经济利益考量,也反映出它们对西方制裁逻辑的警惕。
联合国和土耳其、中国等国家也提出过和平倡议,但缺乏实质进展。原因在于,俄乌之间的核心分歧根本无法弥合:乌克兰坚持收复全部领土,俄罗斯则坚称“寸土不让”。在这种零和博弈下,谈判几乎没有空间。
俄罗斯的经济韧性
除了军事和外交层面,经济战同样是普京讲话的重要背景。自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遭遇了西方史无前例的制裁。然而三年过去,俄罗斯经济并未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崩溃”。
普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推动能源出口多元化,增加对中国、印度等国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推动金融体系去美元化,强化本币结算;加大军工投资,形成新的产业链条。这些措施虽然没有让经济恢复高速增长,但至少维持了基本稳定,也保证了社会秩序没有被彻底冲击。
俄罗斯民众在这种背景下,展现出较强的忍耐力和凝聚力。多项民调显示,普京的支持率依然保持在70%以上。这也是他敢于在全国讲话中强调“最终胜利”的底气所在。
一场没有退路的较量
从宏观战略角度看,普京的讲话清楚表明:俄罗斯已经不再期待通过短期谈判解决冲突,而是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与此同时,特朗普也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外交突破”,而是通过军事施压来改变战局。
这意味着,未来一两年内,乌克兰战场可能继续维持僵局,双方在军事和外交上展开拉锯。俄罗斯将继续依靠资源和军工产能,维持战争机器运转;乌克兰则依靠西方持续输血,坚持抵抗。
更大的风险在于,随着“战斧”导弹等远程武器可能入场,冲突升级为更大规模对抗的可能性上升。如果乌军使用远程武器打击莫斯科或圣彼得堡,俄罗斯必然会进行强烈报复,局势或将突破目前的“有限战争”边界,甚至引发北约与俄罗斯更直接的碰撞。
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较量中,普京选择了持久战,而特朗普则选择了加码军事支持。可以预见,未来的国际格局将更加动荡。对于世界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欧洲的安全版图,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力量平衡。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最渴望的,仍然是和平与安宁——但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中,这种期盼或许仍需等待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