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四代”小泉进次郎将成日本最年轻首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关注中日关系,最新动态追踪!日本(专题)自民党总裁选举将于10月4日开票,按照惯例,这场选举的胜出者大概率将出任日本新首相。在一众候选人中,二度竞选的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是热门人选之一。若他能成功胜选,将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首相。
在日益右翼化的日本政坛,小泉进次郎被视为本次自民党候选人中的“稳健保守派”。具有“政四代”出身的光环与极高人气的小泉进次郎,为何会被贴上“废话大臣”的标签?看似顺风顺水的政治路,却面临着种种争议,他离首相之位还有多远?
核心提要
1. 小泉进次郎出身政治世家,由于父亲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他自初登政坛之日就注定与家族光环的批评挂钩。他从政仅16年,目前有望接过父亲衣钵、成为战后最年轻的日本首相。
2. 从政之初,小泉进次郎在“3·11”大地震灾区为基层民众做实事,他作为“在场年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与舆论话语权得到提高。此后,他持续将环境、气候与重建议题整合为个人品牌的一部分,完成从政生涯转轨,树立了“次世代领袖”形象。
3. 2019年小泉进次郎担任环境大臣后,“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形象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这暴露了他“明星型政客”的背后,缺乏具体政策内容的实质。
4. 小泉进次郎是主打改革旗号的温和保守派。他善用媒体,但从政经历相对欠缺。学者分析,对华路线并非他的优先项。“政四代”的小泉光环、看点虽多,但今天的日本已很难指望再现“力挽狂澜”的政治明星。
作者丨国际政治专栏作家 胡毓堃
编辑丨宋东泽 胡雨凡

今年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中,二度竞选的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是两大热门人选之一。
他出自政治世家,父亲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28岁走向台前、首次当选国会众议员,两度出任内阁大臣,从政仅16年就有望接过父亲衣钵、成为战后最年轻的日本首相,为高龄化严重的自民党注入了新的形象。
身为家族“政四代”,小泉自初登政坛之日就注定与家族光环和“世袭政治”的批评挂钩,但“3.11”大地震及灾后重建给了他有别父辈、塑造个人政治招牌的契机。

▎小泉进次郎高中期间每天都练习棒球,回忆称“父亲再忙也会来为棒球赛加油,他的这份心意让我很开心”。
尽管从政履历不算丰富,且难免例如“废话大臣”的争议,却不能否认他早早就积累了极高人气,如今更肩负从内到外改革自民党的期待。
在日益右翼化的日本政坛,小泉被视为本次自民党候选人中的“稳健保守派”。他在自民党最低谷时期登上政坛,又在自民党另一个低谷期成为潜在的领导人,即便登上舞台中央,也难以将外交事务视为当务之急。
外交经验匮乏、执政基础脆弱,诸多条件限制下,小泉在对华关系方面亦难有作为。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0日,小泉进次郎宣布参选执政党自民党总裁选举并举行记者会。

家族如何塑造“政四代”
1981年4月14日,小泉进次郎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彼此密切绑定的原生家庭和生长地域,不仅是小泉的从政起点,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其政治生涯的方方面面。
作为代表性的“世袭议员”政治世家,小泉家族四代在横须贺从政,形成日本政治史最稳定的地方政治轴心之一。横须贺位于神奈川县南部、东京湾入口,交通便利,军港和重工业建设起步早,小泉的高祖父小泉由兵卫正是趁明治维新、日本海军大发展时期通过军工承包发迹,为家族积累地方从政基础。
1908年,小泉的曾祖父小泉又次郎率先在当地选区当选国会众议员,后做过众议院副议长和邮政大臣,以“义侠”闻名。二战后小泉又次郎被褫夺公职,其赘婿“穷小子”小泉纯也接过衣钵,在同一选区担任众议员,后出任防卫厅长官(现防卫大臣)。

▎小泉纯一郎是第87-89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是自1987年中曾根康弘卸任后、安倍晋三在2012年再任首相前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1969年小泉纯也去世,其子小泉纯一郎在同年选举中以4000票之差落败,但三年后卷土重来、从父亲的选区拿到众议院入场券,并开启了家族高光时刻:众议院选举12连胜,历任厚生大臣、邮政大臣、外务大臣等要职,2001年登上政坛高峰、就任三届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内推进了邮政民营化等结构改革,塑造了改革派形象。
小泉进次郎的成长恰好伴随着父亲在政坛一路高升。相比于早早投身演艺事业、表态无意从政的兄长小泉孝太郎,小泉进次郎从学生时代就关心公共事务、社会议题,很快被日媒认定为家族政治唯一接班人选。此后主客观条件的逐渐成熟,为小泉进次郎铺就了从校园到国会的“政四代”道路。

▎小泉进次郎(右)和父小泉纯一郎(中)、兄小泉孝太郎(左)的合影。
2004年赴美留学之前,小泉就没有离开过神奈川。他长期生活的横须贺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基地所在,多年来依赖与军港相关的服务产业,经济单一化与人口老龄化造就了稳定的保守选民群体,更依赖世袭民意代表为“基地经济”维持稳定的资源分配。
反过来小泉家族历代从政者常年经营本地、塑造个人魅力,进一步将横须贺打造为全日本著名的保守地区。1994年改设小选区神奈川县第11区(仅覆盖横须贺市、三浦市)后,其家族优势更为明显。哪怕2009年大选自民党遭遇史上最惨失利、首次失去国会最大党和执政权,受到波及的小泉进次郎仍以明显优势在政坛首战告捷。
小泉在关东学院大学学习经济学期间,恰逢父亲担任首相。毕业后他赴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课程,后又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担任兼职研究员,被《日经新闻》解读为“小泉家族的国际派培养”。《读卖新闻》更直言这段经历“显然是为了将来参政打基础”。

▎在美国的三年中,小泉进次郎加入了一个由在各类企业、非政府组织、政府机构等工作的人组成的垒球队。
2007年学成回国后,小泉给彼时只任众议员的父亲当私人秘书,随其参与政治活动与地方事务。次年小泉纯一郎宣布隐退政坛,小泉进次郎确定接班。2009年众议院选举,28岁的小泉首次征战家族选区就顺利进入国会,但赶上自民党最不受待见之时,57%的得票率为该选区胜选者最低纪录,同时遭到“世袭政客”的批评。
小泉延续了家族一个多世纪占据国会议席的传统,也保留了家族特别是父亲的政治风格与价值理念,以“次世代改革派”人设承袭了小泉纯一郎的“变革者”与“小泉剧场”形象。同时在具体政策议题(例如核电)上,他会视实际政治情况言行与父亲不同。继承家族招牌,保留自主空间,或许是他作为家族接班人的必备素质。


“震后重建”再造政治身份
如果说刚进入国会的小泉摆脱不了稚嫩的“世袭新人”标签,那么就职18个月后的东日本“3.11”大地震及福岛核事故给了他重塑政治身份、打造从政议题的契机,甚至可称得上其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地震爆发后,小泉作为“新进议员”开始频繁走进灾区,与灾民面对面对话,积累基层实务经验。2011年10月他担任自民党青年局局长,4个月后就发起“Team 11”项目,组织年轻议员每个月11日走访灾区民众,反馈灾后重建报告,形成青年局常态化灾后跟进机制。

▎2011年3月,小泉进次郎为了日本“3·11”大地震,在横须贺市的车站募捐。
短短两年,共有82名45岁以下议员参与其中,规模之大被《日本经济新闻》(《日经新闻》)形容为堪比町村派(即自民党最大派阀清和会)。反复探访灾区,将灾后跟进常态化、制度化,其效果显然不是走马观花、明星走秀式单次走访能比拟的:
小泉建立了“长期在场”的形象,积累了在东日本当地的人脉网络与社会资本,塑造了基于同理心、专业性和事实基础的政治叙事,对他争取都市年轻人群体和中间选民、吸引国际媒体关注十分有效;
更重要的是,持续在灾区为基层民众做实事、在一线露面,无形中赋予他对灾后重建、福岛核问题、环境安全的“议题所有权”,提高了他作为“在场年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与舆论话语权;
通过灾后重建积累行政经验、实现单纯“世袭议员”向“议题型政治人物”的身份转型后,小泉以此为跳板,找到了其从政生涯的突破口,搭建了迈向更高平台的通道。

▎2011年3月,小泉进次郎走访灾区时拍下的照片。
2012年大选自民党重返执政、安倍晋三实现“二进宫”,小泉也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连任。第二年参议院选举,小泉更加鲜明地主打灾区、边远岛屿、人口衰减地区等议题,为自民党候选人助选,并在3个月后出任内阁府大臣政务官兼复兴大臣政务官(副大臣级),负责岩手县与宫城县的灾后重建。
当时担任自民党干事长的石破茂认为小泉向当地受灾民众有力地证明了“他想做的事情及其理由”。日本记者床井健一则在一本关于小泉家族的书中写到,小泉的目标是尽可能与更多人握手,留下“人足够好”的印象,而担任政务官是对他行政能力的检验。
2013年12月日本新闻网(JNN)的民意调查显示,小泉是仅次于安倍的首相青睐人选。然而或许是几次自民党总裁选举都不支持安倍,亦或是他年轻、资历尚浅,此后安倍内阁两次重组,被日媒视为热门的小泉都未能获得大臣职位。
直至2019年9月,38岁的小泉被安倍任命为环境大臣,此时距离他首次担任众议员正好10年,成为战后日本第三年轻的入阁大臣。刚上任,小泉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颇为尖锐的“废核”主张:“我想研究我们如何废弃它(核电),而非保留它。”

▎日本核电站储存核废水的水槽。
此言无疑是基于“3.11”灾害的情感正当性,却在对“废核”持保留意见的安倍内阁和党内主流触发激烈争论。
小泉早期理想与党内现实、日本能源现状之间的长期张力,使得他此后为了政治前途只能将论述模糊化,反而遭到对手“言行不一”的指责。与灾后重建、环保议题深度绑定,意味着任何相关负面新闻都可能放大并成为小泉的压力。
由此可见,灾后重建不止是小泉的一时荣誉和履历亮点:他将环境、气候与重建(复兴)议题整合为个人品牌的一部分,完成从政生涯转轨,形成“年轻、关怀、务实的改革派”,树立“次世代领袖”形象。由此小泉“长期保持在‘次年轻一代’的领先位置”(《日经新闻》评论),日后成为首相热门人选其实并非意外。

▎2024年,日本能登半岛地震后,小泉进次郎走访灾区。(图源:北国新闻)

“废话大臣”与首相的距离
小泉成为内阁大臣要比其父初入内阁时年轻得多,起点更高,理应更值得期待。不料在媒体和公众进一步的关注与审视下,小泉更容易被放大的却是其讲话风格。2019年任环境大臣后,“废话大臣”、“进次郎构文”开始在网络流传:
“我想象一下2050年的未来,我们是否能为那时候的孩子们,留下骄傲的地球?”
“当我想到气候变化时,我感到快乐。”
“不依赖核能的社会,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我认为这是可能的。”
“维持现状是不可以的,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日本现在不能维持现状。”

▎2019年4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小泉进次郎接受记者采访,回答如图。
“约定是为了遵守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为了遵守约定拼尽全力。”
“果然好想吃牛排啊,每天都想吃牛排,但是也不是每天都能吃到东西。牛排和气候变化,这两件事难道不是一直存在的吗?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考虑日本的环境问题。”
“It's got to be fun, it's got to be cool. It's got to be sexy too.”(应对气候变化要有趣,要酷,还要有魅力&性感。)
……
要么前后矛盾,要么“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日本网友纷纷表示“你的诗我读不懂”。到了2021年,“废话文学”继续在网络扩散并引发媒体关注,有心人还汇总了“进次郎构文50选”,以及“进次郎构文生成器”:1把对方的问题重复一遍;2用接续词,把同样的话再重复几遍。

▎小泉进次郎的meme在日本社交媒体上走红,图上文字直译为“以力量为力量”。
不同于网友那般调侃、玩梗、制作“迷因”(meme),日媒严肃地分析了“废话大臣”现象的成因。《每日新闻》《东洋经济》均认为,小泉“擅于制造话题,但缺乏具体政策内容”,在野党则形容“像诗一样,但缺乏执行路线图”。
小泉“空洞但优美”的表达发酵,与他从“民意代表”转向“行政高官”、走进另一个政治身份转型期同步发生,反映了他必须要攻克的另一大难题:如何从人气议员变成治国能臣(相)?
《日经新闻》早在2023年就评论小泉拥有“自民党内最优秀的沟通能力”,可事实证明在专业政策语境下,“诗意语言”再难唤起公众共鸣。随着他日渐成为未来首相候选人,避免在党内和国内高度分裂的议题(安保、核能等)上明确表态,用含糊的“外交辞令”不给对手留把柄,维系更广泛的支持度,也是他仅有的选择。

▎当地时间2024年9月8日,小泉进次郎与前首相菅义伟出席竞选活动,据日媒报道,菅义伟支持小泉进次郎竞选日本自民党总裁。
加之小泉家族的背景、天然的“次世代领袖”光环,也意味着小泉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媒体与公众放大解读的素材。用《读卖新闻》的话说:“进次郎每一次讲话都被视为未来首相的试金石。”
当然,有学者指出强调形象与姿态是日本政坛特别是年轻政客的倾向。小泉纯一郎本就走“明星型政客”路线,依赖民意为资源。小泉进次郎的“废话文学”修辞,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逻辑。
政策模糊背后是真实到残酷的现实政治张力。除了担任环境大臣期间的核电议题,小泉在今年5月就任农林水产大臣面临的米价危机同样如此。面对近乎飞涨的米价,小泉只能推出“储备米”予以抑制,尽量平息城市选民的怨言。然而平抑米价就会得罪与自民党渊源深厚的农协,招惹农村选民。

▎2025年5月,日本米价连续飙升、消费者怨声载道,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试吃政府投放的储备米“古古古米”。
小泉通往首相道路的阻碍还不止于此。不同于安倍-岸-佐藤家族和麻生-吉田家族,小泉家族属于稳固的(明星型)地方政治世家,不深度参与派阀政治(只与宏池会关系较近),也不通过政治联姻扩展版图,在中央权力核心角逐中缺乏组织支持。
世纪之交的日本政坛一度从派阀支配走向(自民)党总裁个人化,主打“改革派”、“反派阀”的小泉纯一郎携高人气与个人魅力登上权力巅峰,可这显然无法将横须贺的“家族世袭政治”复制到东京。进入安倍时代,自民党回归以派阀为核心的权力机制,这对没有“派阀票”支持的小泉进次郎无疑是个劣势。
2023年末发酵的政治现金丑闻,迫使自民党旋即掀起各大派阀解散潮。不过形式上的派阀解散,并不代表客观上的派阀关系、组织网络、既有资源消失。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4日,自民党总裁选举演讲会上,参与者手持小泉进次郎的宣传册,册上印有“重建”字样。
2024年总裁选举,小泉获得的国会议员票最多,但党员与党友票不够,因此未能进入第二轮投票。
今年共同社与《日经新闻》的联合民调显示,与高市早苗相比,小泉依然是国会议员票占优但党员票支持更低。事实上,议员支持很可能源自个人选择而非派阀组织,相反地方党员票数多寡更多被视为派阀与基层组织基础衡量标准。

“外交白纸”,对华路线非优先项
在今年自民党总裁选举五位候选人中,除了被视为极端保守派的高市早苗,其他四人都更接近稳健保守派,其中小泉也是主打改革旗号的温和保守派,以吸引选民、塑造政治形象为导向。
此时党总裁选举正值自民党国会两院选举连续受挫,政坛与社会日益右转,物价之痛等治理难题凸显,新老世代之争发酵,任何一位候选人都无暇将外交置于内政之前。小泉善用媒体但从政经历相对欠缺,政策主张不够明确有力,外交上更几乎是“白纸”,因此施政优先项的选择更为关键。

▎2024年,小泉与美国驻日本大使一起冲浪并合影。
结合小泉的过往履历与政策取向,如果能如愿成为战后日本最年轻的首相,那么他的施政重点可能在于党内和政府改革,延续父亲的“改革家”风格。早在2011年,他就批评自民党的形象是“不倾听年轻人的观点,思维陈旧、固执己见”。在这个高龄化明显的老牌执政党,推动执政党自我革新、世代交替的需求比以往尤为迫切。
在已公开的报道中,小泉竞选的政策承诺包括以应对通胀的经济增长为首要,到2030年使年平均工资增加100万日元,以补充预算、取消临时汽油税、扩大家庭税减免额等方式提高实质收入,协调经济与央行货币政策,扩大执政联盟。其经验欠缺的外交事务鲜有提及。
在高度敏感的对华政策上,小泉既往公开言行更贴近党内和日本社会右翼保守的主流氛围:累计5次公开参拜靖国神社(最新一次正是今年8月15日的日本战败投降日);拒绝就大阪府知事桥下彻关于慰安妇的争议言论置评;将日本政坛的极端民族主义现象归咎为“中国宣传”;主张修改宪法第九条,只是不作为当务之急……

▎2025年8月15日,在日本二战投降后80年的这一天,小泉进次郎参拜靖国神社。(图源:KYODO)
无论小泉个人如何定位中国与对华关系,他或者任何自民党当家人都面临严重的客观制约:美日安全同盟的硬性框架下,美国政策依旧是先决条件;日本社会更极右的力量正在吸纳自民党的选民群体,民间对华好感度下降;日本政坛更碎片化,自民党处于国会两院少数地位,制执政基础脆弱,势必过度依赖在野党与民意……
这还不包括小泉主观上的认知与经验欠缺:他曾经解释自己从未去过中国大陆,只去过台湾(专题)地区(理由是父亲2001年就任首相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争议,担心有风险)。
与其他几位候选人(或许高市除外)类似,小泉可能的对华政策依托于日本国内经济与安全议题的平衡,而非孤立存在。在中美之间保持竞争与谈判的态势下,小泉既要优先关注、强化日美安全同盟框架与协同机制(特别是涉及南海与东海海域),又要避免滑向极端保守派鼓吹的高调对抗。
在经贸议题上,小泉曾强调推动产业回流、加强经济韧性,对中国在高科技与关键产业的竞争力表露出防范态势,提出要与盟友协同施加监管、选择性“去风险”。虽然不至于打破稳定与合作的基础框架,但小泉会以产业安全、贸易公平为口号,强化其所定义的“经济安全”。
对于他以往主打的环境、气候、农业、粮食等议题,基于两国更明显的共同利益,小泉自然不会拒绝在共识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更不必白白断送重要的合作渠道。既强调日美同盟与产业韧性,又有与中方在非敏感领域合作的传统和现实需求,既要“去风险”又不能全面脱钩,这依旧是自民党传统主流的对华政策路径。

▎202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吉隆坡会见日本外相岩屋毅。王毅表示,中国对日政策始终保持稳定性、延续性。希望日方树立客观正确对华认知,秉持积极理性对华政策。(图源:外交部)
落到实处,还要看小泉会做出的内阁团队人选,特别是外务大臣、防卫大臣等要害职位。相比于本人,未来首相的外交与防务团队班底或许才是对华外交路线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眼看着重返首相“走马灯”更替的老路,自民党的执政力量又前所未有地削弱,别说对华关系,未来日本新政府的整体外交与内政走向是否具有延续性,恐怕都成问题。
“政四代”的小泉光环、看点虽多,但今天的日本已很难指望再现“力挽狂澜”的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