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半导体,准备好迎接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了吗

京港台:2025-10-4 20:08| 来源:第一财经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半导体,准备好迎接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了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我们看到,一方面部分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仍需要加紧突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又对半导体提出更高的要求。”9月29日,中微公司(688012.SH)董事长尹志尧在智微资本首期基金成立仪式上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个机遇价值万亿美元。据德勤报告,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创纪录的6970亿美元,2030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挑战,则在于起步晚,而且最近两年产业投资金额缩水。

  

  中国投资规模缩水

  2025年9月29日,上海智微资本的首期基金,规模15亿元的上海智微攀峰基金召开成立仪式。

  智微资本是中微公司战略发起并参与出资设立的投资平台。智微资本聚焦半导体、泛半导体和战略新兴领域,通过联动产业及资本,构建覆盖半导体设备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体系。

  中微公司是半导体设备的头部企业,目前市值超过1800亿人民币(专题)。过去十四年收入年化增速大于35%,部分刻蚀、薄膜设备进入全球先进水平行列。

  “我们(中微公司)给早期的投资者带来了60倍的回报,给中期的投资商带来了30倍的回报。”尹志尧在会议上表示。

  尹志尧将首期智微攀峰基金视为中微公司在资本领域的关键落子,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全新起点。他认为,人工智能对半导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中国的挑战,更是机遇,部分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需加紧突破。

  “半导体产业正面临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中国集成电路设备产业起步比较晚。中微是我们国家的领头(设备制造商)里做得最好的,但是我们大部分的设备制造商远远的差好几代,有代差在里面。”一家参会企业的高层表示。

  最近两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融资其实并不活跃。

  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4年中国(含中国台湾(专题))半导体产业项目投资总额683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四成;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含中国台湾)总投资额为4550亿元,同比下滑约一成。上半年,晶圆制造、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封装测试等板块的投资纷纷下滑,半导体设备投资逆势增长五成,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领域。

  长三角是中国吸纳半导体资金最多的地区。

  中国大陆21个省市(含直辖市)上半年半导体投资中,江苏以20.7%的占比领跑全国,上海市以18.8%占比紧随其后,浙江省则以14.4%的占比位居第三。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半导体投资金额。

  这家研究机构认为,长三角地区已经有深厚的产业积淀,如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领域的完整产业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半导体产业生态圈已显现规模效应,而且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城市通过专项基金和人才政策形成了制度优势。

  以上海临港为例。2019年之前,临港的集成电路企业只有3家,到2024年已经超过300家;2018年集成电路产值1亿元,2025年可达500亿元。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将临港称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目前临港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各个环节,汇聚了一批国内外头部企业,比如芯片设备制造商中微公司,晶圆制造领域的中芯集团,封测领域的长电科技。临港已经初步形成覆盖装备工艺、晶圆制造、材料封测等的产业集群。

  

  全球万亿美元机会

  中国半导体投资放缓之际,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在快速扩张。

  全球的半导体规模在2024年强劲增长。据德勤报告,该产业2024年销售收入6270亿美元,增长了19%。德勤预期,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收入会达到创纪录的6970亿美元。

  203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规模极有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仅仅需要行业在2025年-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7.5%。而且,按照这一增长速度持续下去,半导体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在204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2万亿美元。

  半导体产业结构、产业价值正快速向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倾斜。

  这从英伟达和英特尔两家企业的起落就能明显观察到。全球都在大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里GPU的价值占比已经远比CPU的价值占比更高。目前英伟达的市值约4.4万亿美元,英特尔的市值约1600亿美元,前者市值已经是后者的27倍。

  近期,英伟达宣布斥资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而且英伟达将在其统治的AI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引入英特尔的CPU,英特尔则在其统治的个人电脑领域的芯片系统中集成英伟达的GPU。

  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也获益于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了43倍;摩尔线程在2022年营收只有4608万元,2024年已经达到4.38亿元。

  碳化硅产业的发展,也证明技术变革才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特斯拉在Model 3批量使用碳化硅替代晶硅IGBT,为碳化硅进入功率半导体砸开了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国内国外蓬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上马碳化硅。现在它的适用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新能源汽车,近年大热的人形机器人,在其手臂、腿部等关节驱动处都可能用到相关产品。

  国外的功率器件巨头如英飞凌,主要是以IDM方式为主,企业自己包揽了设计、制造、封装等各个环节。国内不少企业如华润微等同样采用IDM模式,但国内企业在垂直整合上可能更加彻底,比如比亚迪不但研发和制造碳化硅,还拥有碳化硅的最终使用场景:新能源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到全球前列,这也带动了碳化硅产业的壮大。一位参会企业高管表示,国内碳化硅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材料、装备等各个环节,已经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步晚,但在围追堵截中逐步成长。面对一个行将到来的全球万亿美元市场,中国企业能否占据一席之地?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5 04: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