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UCL翻车! 大批中国留学生无法入学 集体劝退一年

京港台:2025-10-5 22:11| 来源:留学生日报 | 评论( 10 )  | 我来说几句


UCL翻车! 大批中国留学生无法入学 集体劝退一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留学生最新动态

  

  近期,一封道歉信,打乱了200多名中国家庭的人生规划。

  “拿到了offer,却不能去上学。”2025年秋季,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纸通知,让无数原本满怀期待的准留学生(专题)陷入焦虑。

  原本确认无误的录取,已经支付的押金、订好的住宿、甚至飞往英国的机票……这一切在突然暂停的CAS发放面前统统变得“作废”。

  UCL这所被誉为“G5名校中最亲民”的顶尖高校,因“招生超载”引发的大规模危机,正撕开英国高校依赖国际学生学费和政策紧箍咒之间的矛盾裂口。

  

  2025年9月下旬,原本是UCL按校历迎新、注册的高峰期,校方却突然向一部分国际学生发送邮件:

  “对不起,我们无法发放你的CAS,今年你不能入学。”

  

  这一邮件直接导致200多名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国际生陷入“人已在英国,但无法申请签证”的荒诞困局。

  

  CAS(Confirmation of Acceptance for Studies),是英国签证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道程序,相当于学校为学生签发的“入学担保书”,每位国际学生申请英国签证时,必须填写这个CAS编号。

  没有CAS,就不能申请学生签证,也就无法入学。

  通常,只有当你获得了无条件录取(Unconditional Offer),并完成缴费后,学校才会发出CAS。

  

  一份CAS模板

  问题的根源,在于UCL对2025年秋季国际学生入读率的严重误判。

  以往因为“被牛剑放鸽子”的频率较高,UCL习惯性“超发offer”以保障最终入学人数。

  然而今年,情况突然反转——大量学生接受了UCL的录取,导致学校远超其向内政部申请到的CAS配额,最终不得不“硬性砍人”。

  不少学生回忆称,自己不仅已交齐押金,还提前订好了学生宿舍、购买了赴英机票,有人甚至已经落地伦敦准备入学,却在最后一刻被通知“无法入学”。

  有学生痛斥道:“我们是按部就班、遵循规则的申请者,为什么却要为学校的预估失误买单?”

  

  “Offer发了,却不给CAS。”

  这不是第一次英国高校出现类似骚操作,却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UCL官方声明称,由于申请人数和接受录取人数“远超预期”,导致学校在开学临近时“用完了CAS配额”。

  他们已向英国内政部紧急申请额外名额,但无法保证所有受影响学生都能如期入学。

  校方给出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延期至2026年入学。

  这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金钱和心理准备——将白白消耗。

  这一“霸王式延迟方案”,不仅让学生陷入“空窗一年”的真空期,也引发了家长群体的广泛不满与恐慌。

  部分学生试图走维权路径,却被告知跨国诉讼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投诉到教育监管部门、OFS或内政部(UKVI),往往也因为个人分量太轻而无疾而终。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舆论、社交平台施压,才得以“被个别照顾”,拿回了CAS。

  

  更有激进者试图求助外交渠道,据传部分受影响家庭甚至已联络中国外交部寻求介入。

  讽刺的是,就在舆论沸腾之际,UCL招生部门仍在向下一届申请者发放新一轮的offer。

  不少网友讥讽:学生是流水的,学校是铁打的,明年录取照样爆满,谁还在乎今年踩坑的200人?

  

  这场风波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受影响人数众多,且集中爆发。但回顾近年案例会发现——这根本不是UCL一家学校的问题。

  早在前几年,KCL(伦敦国王学院)就因超发录取突然“卡CAS”,学生措手不及。曼彻斯特大学也曾因接受率异常“踩红线”,临时冻结录取引发诉讼风险。格拉斯哥大学更曾以“宿舍不足”为由设下“先抢房再发CAS”的陷阱,导致学生焦头烂额。

  为什么英国名校总是“玩脱”?原因离不开以下几点:

  赌式录取:英国高校惯常“压线式博弈”,通过超发offer对冲学生最终不来的风险,错判转化率就会爆雷;

  流程拖沓:大量学生语言成绩、学历材料压线提交,内部审核节奏本就“英式慢悠悠”,晚发CAS成常态;

  监管高压:一旦CAS配额超发,UKVI可对学校处以罚款,严重者吊销招生资格,学校只得急刹车;

  财政依赖:国际生学费已成高校生存命脉,疯狂扩招背后其实是财政吃紧的无奈;

  政策紧缩:内政部移民(专题)政策日趋收紧,CAS配额本身已成稀缺资源,令学校如履薄冰。

  这是一场由“名校热”“财政压力”“政策收紧”共同推动的系统性危机,留学生,恰恰是最脆弱的一环。

  而这场风波的背后,不只是UCL“玩脱”,更是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层矛盾:

  一边是高校对国际学生学费的高度依赖,用留学生的学费填补预算窟窿;

  另一边是政府在民粹和舆论压力下收紧移民政策,严格控制净移民数量。这两股力量在同一时间对撞,最脆弱的环节便成了留学生。

  随着UCL事件持续发酵,社会舆论开始质疑英国名校的招生管理能力:

  在没有更精准的招生预测机制、没有更完善的保障体系之前,留学生仍可能一次次成为制度矛盾的直接受害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移民的手段正在层出不穷,民粹主义也在抬头,这些因素势必促使执政者推出更多不利于留英的措施。

  对于有留英计划的学生和家庭来说,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必须提前做足准备的现实。

  无论是申请签证还是规划永居,都要尽早行动、留有余地。

  

  在持续发酵的舆论与学生维权压力下,UCL终于展开补救:学校已成功向UKVI申请到新增CAS配额;

  建议受影响学生申请“帝王加急签”,承诺入学后可报销加急费用;

  对于仍赶不上10月10日注册的学生,考虑提供短期网课方案,以便后续补注册;

  若确实无法入学,学校支持延期至2026年,并承诺保留名额与学费不变。

  虽是亡羊补牢,但至少表明UCL并未彻底“甩锅”。

  但这场危机带来的损失,却难以弥补:

  对于已经购票、订房的学生家庭,经济损失以万英镑计;

  对于“gap一年”的学生,学业规划、实习安排、人生节奏全面打乱;

  对于打算申请落户的学生(如北京需海外连续满365天),签证时间延误可能影响资格;

  对于下一届申请者,招生配额紧张可能进一步推高录取门槛。

  我们在此向准备留英的学生与家庭给出几点提醒:

  1. 语言材料要早准备,换uncon/CAS别拖到最后;

  2. 不要“all in”一所名校,务必保留备选方案;

  3. 提前了解签证时间线,选择合适签证类型(如帝王签);

  4. 保留一切文件凭证,为维权留存依据;

  5. 一旦出事,尝试借助社交媒体和媒体渠道发声争取转机。

  留学不只是学术选择,更是系统博弈。

  在这个系统里,我们可能优秀、合规、努力,却仍然被制度洪流推向边缘。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警觉、更要主动。

 

相关专题:留学生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华人社区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6 04:5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