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德语媒体:中国为何长期无缘诺贝尔科学奖项

京港台:2025-10-8 01:21| 来源:德国之声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德语媒体:中国为何长期无缘诺贝尔科学奖项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奥地利《标准报》评论称,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新苏黎世报》评论称,朝鲜当权者金正恩已经成了中俄两国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

  奥地利《标准报》评论写道,十年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而这位现年 94 岁的药理学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创新性研究领域仍然落后?是否仍只会“复制与改良”西方科研成果?这篇题为《中国科学不可阻挡的崛起之路》的评论写道:

  “根据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最新发布的《G20国家科研与创新报告》,2024年,中国大陆发表了近90万篇科学论文,在G20各国中名列第一。美国则以约50万篇排名第二。这也是1945年之后长期垄断科研领域霸主地位的美国首次被超越。相比之下,屠呦呦获诺奖的2015年,中国论文数还仅为30万篇,而美国则和现在一样,还是50万篇。

  “诺贝尔奖更多地是在映射过去的科研状态,而非当下”

  数量超越了美国,那质量又怎么样呢?所谓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就是衡量高质量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该指数仅统计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50种自然科学和医学期刊。而中国的这一指数也已超越美国。

  囊括全球大约两万个科研机构的排行榜显示,中国科学院已领先于哈佛大学,高居榜首。而欧洲最富盛名的马普协会则只排名第十位,其他跻身前12名的机构均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奥地利最好的科研机构维也纳大学也只排名第42位。

  由此看来,中国当前为何同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也就很好解释了:某项科研获得突破几十年之后,往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更多地是在映射过去的科研状态,而非当下。而就今天的科研水准而言,中国正在逐渐取代美国的地位。

  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减缩和打压政策,令美国科研陷入被动境地,这一局面有可能会间接加快中国科研的赶超速度。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仍保持着领先优势,而这同美国极力捍卫硬件领域的领先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今年年初,随着一个中国企业推出语言模型DeepSeek,显示中国已经具备以创新手法突破技术限制的能力,从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已对美国构成了压力。”

  《标准报》评论作者Reinhard Kleindl和Klaus Taschwer指出,在中国快速追赶美国,争夺全球科研领域霸主地位的同时,欧洲仍处于纠结“合作与防范”的矛盾心理。不过,越来越多的欧洲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中国不仅是竞争者,同时也正在成为值得学习的创新中心:  

  “本周一开始,诺贝尔医学奖、物理学奖以及化学奖将相继揭晓,中国科学奖摘取奖项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但是现在就可以断言,今后几年、几十年内,屠呦呦绝不会一直是中国唯一一位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得主。”

  金正恩 - 俄乌战争的大赢家

  《新苏黎世报》评论指出,通过向俄罗斯出兵以及提供军火,金正恩已经成为俄乌战争的赢家。在莫斯科与北京之间,平壤的地缘政治地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点在今年九月初的中国大型阅兵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金正恩给予了与普京同等规格的贵宾待遇。

  令北京不快的是,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朝鲜明显倒向了莫斯科,中朝传统关系却受到了冷落。但北京的不悦,也正在被金正恩所充分利用:他愿意重新靠近中国,但前提条件是,北京必须为这份友谊付出相应的代价。

  中国的工厂雇佣了数以千计的朝鲜工人,这一做法显然违反了联合国对朝鲜金家政权的制裁令,但却得到了北京的默许。这类外汇收入对平壤至关重要。金正恩需要以此安抚精英阶层以及维系核武计划的运行。

  金正恩提出的所有要求,北京可能都会满足。毕竟他深知北京最担心的就是朝鲜陷入乱局。独裁专制、一贫如洗的朝鲜政权一旦崩溃,必将引发大规模难民潮。中国也绝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后,驻有美军的朝鲜半岛。

  在地缘政治棋局上,朝鲜巧妙地打出了自己的王牌。大胆出兵俄乌战场,让朝鲜在中俄双方都获得了新的谈判空间。”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相关专题:诺奖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0-8 02: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